文/譚汝爲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很多人都以爲“伯牙”的全名是俞伯牙,其實,伯牙不姓俞,他姓伯名牙。《呂氏春秋·本味》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東漢高誘註解說:“伯姓牙名,或作雅;鍾氏期名,子皆通稱。悉楚人也。”伯牙是春秋時的古琴名師,技藝高妙,與鍾子期友善。子期死,伯牙痛感世無知音,遂不復鼓琴。“伯”在上古時期是很普通的姓,如周武王時誓不食周粟的伯夷,秦穆公時的相馬專家伯樂,皆伯姓。

  說伯牙“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代馮夢龍在擬話本小說裏的杜撰。史志載,鍾子期爲漢陽集賢村人氏,鄉民以子期爲榮,口耳相傳一俚句:“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於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誤聽爲“子期俞伯牙”。自此,“伯牙”被莫名其妙地加上了“俞”姓,就成了“俞伯牙”了。

  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婦孺皆知。但是,有些報刊卻常常把“孔明”的“孔”解釋爲“小洞”。例如“諸葛亮字孔明,爲一孔之明的意思”,“諸葛亮字孔明,孔中顯明就是有光亮的意思”,“諸葛亮字孔明,這個表字表示謙虛意,即一個小孔洞裏放出的光亮”等等。其實,“孔”在古漢語中,有詞“甚”“很”的義項。

  例如《詩經·豳風·七月》:“八月載績,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爲公子裳。”毛傳:“載績,絲事畢而麻事起矣。”“績”即績麻,“八月載績”,就是在寒冬未至之前,趕製寒衣。“載玄載黃”,意爲“將絲麻或染成黑紅色,或染成黃色”。“我朱孔陽,爲公子裳”,意爲:“那硃紅色尤鮮明的,將爲公子製作衣裳。”可見,“我朱孔陽”的“孔”是“甚”“很”“非常”的意思。“孔陽”意爲“很鮮明”。

  因此,諸葛亮的字“孔明”,並非“一孔之明”或“孔中顯明”,也不是“一個小孔洞裏放出的光亮”,而是“甚明”“很明”的意思。這個表字的含義,正與其人之名——“亮”同義相對。著名美學家蔣孔陽的名字,取自《詩經·豳風·七月》,就是“非常鮮明”的意思,把它解釋成“透過小孔的陽光”,也是望文生義的誤解。

  三國蜀漢劉備之子、後主劉禪,乳名阿斗,家喻戶曉。“禪”字有三種讀音,第一讀爲chán,系佛教用語“禪那”的略稱,乃靜思之意,爲佛教修行的一種方法,如“坐禪、參禪”之類,也泛指有關佛教的事物,如“禪心、禪杖、禪房”等

  。第二讀爲shàn,是古代帝王祭山川土地之名,如“泰山封禪”,也指帝王讓位給他姓,或傳位於繼承人,如“禪位、禪讓、禪繼”等。第三讀爲tán,古國名。究竟“劉禪”的“禪”應讀什麼音呢?古往今來,人們大多習慣於把“劉禪”的“禪”讀爲“chán”,其實,正確的讀音應爲“shàn”。

  其理由如下:

  首先,從劉禪名與字的詞義聯繫上看。古人名與字多爲詞義貫通互補的同義詞,如諸葛亮字孔明、周瑜字公瑾、魯肅字子敬等,上述三人的名與字(即“亮”與“明”、“瑜”與“瑾”、“肅”與“敬”)皆爲同義詞。劉禪字公嗣,“嗣”就是繼承君位的意思,這和傳位於繼承人的“禪”(shàn)是同義相應的。

  其次,劉備初無繼嗣,爲義子取名劉封。及甘皇后生阿斗,爲之取名劉禪。兄弟二人之名相連,恰爲雙音節詞——“封禪”。封禪是秦漢以來,歷代帝王祭天地之大禮——帝王登泰山築壇祭天稱爲“封”;在山南梁甫山闢基祭地稱爲“禪”。因此,將“劉禪”的“禪”讀爲“shàn”,兄弟之名直接關聯,在語義配合上珠聯璧合且順理成章。

  第三,劉備少時雖家境貧寒,但常自標榜爲“中山靖王之後”,表明其夙有稱帝之雄心。從其爲二子取名爲“封”“禪”者,亦可窺其一斑。皇叔爲其義子取名爲“封”,不過是自身稱帝后封其爲王侯之意,而爲親子取名爲“禪”(shàn),意在立其爲太子以嗣繼皇位。此舉用心良苦,絕非信口隨意爲之。

  綜上所述,“劉禪”之名,蓋與佛教術語之“禪”(chán)了無相涉,正確讀音應爲“封禪”、“禪繼”之“禪”(shàn)也。

  【作者簡介】譚汝爲,天津師範大學國際教育交流學院教授,中國語文現代化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天津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委員、天津市語言學會顧問。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評論和轉發。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