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去觀察、描述、感受他人的情緒,孩子也會收穫更多的同理心,所以我們要經常鼓勵孩子這麼做。所以我們說要經常鼓勵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緒,當孩子習慣這麼做的時候,他們也會收穫更好的同理心。

“本文由媽媽力育兒原創,歡迎大家評論、分享”
孩子就是上天派下來的小天使,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充滿童真,這些童言童語也最溫暖人心,
前段時間,寶媽劉女士在網上分享了一段視頻,她4歲的女兒打着傘在地上蹲着,不知道的人還以爲寶寶在玩耍,其實寶寶是在做好事呢!
原來寶寶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見地上有一隻蝸牛,當時正在下小雨,寶寶看見蝸牛沒有打傘,就擔心蝸牛淋雨。
想到自己的媽媽下雨都來接自己放學,寶寶擔心蝸牛沒有爸爸媽媽來接,所以就堅持給蝸牛打傘,一定要將蝸牛送回家。
於是寶寶就給蝸牛打了30分鐘的傘,直到蝸牛進了草叢,回了“家”,寶寶這才放心跟着媽媽回家!
當時劉女士也沒有想到女兒會這麼做,居然會給蝸牛打三十分鐘的傘,當時她也沒有着急催着女兒趕緊回家,只是耐心陪着女兒,做這件充滿童真的好事!
看完小女孩的舉動,應該沒有人會覺得這時才浪費時間吧!這份充滿童真的小美好,真的很讓人暖心,相信很多寶媽都會有同感,童真真的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
另外,這位寶媽的舉動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通過這樣一件小事,我們也可以看出寶媽日常教育孩子也是非常用心的,如果孩子缺乏同理心真的很難做到這點。
提及同理心,相信很多寶媽都不會陌生,同理心也就共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設身處地地理解”。
如果孩子有同理心,那麼他們會更加善於社交,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孩子所能感受到的共情,也就是同理心越多,他們更善於社交,未來的幸福指數也會越高。而且他們養育出來的孩子也會有同理心。
那麼我們需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
1. 爸爸媽媽的影響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如果寶媽寶爸對孩子十分體貼,照顧十分細緻,那麼孩子就容易從父母身上體驗到同理心。
如果寶媽寶爸粗心大意、脾氣暴躁甚至打罵孩子,孩子也就容易缺乏同理心。
這是因爲這樣的父母本身就缺乏同理心,孩子從他們身上只看到暴力和冷漠,孩子無妨從父母身上感受到同理心,也不會設身處地爲他人着想,也就容易缺乏同理心。
所以我們會發現,一些有暴力傾向的青少年,他們的家庭環境非常糟糕,他們的父母大多都很冷漠、暴力、缺乏同理心。
2. 寶媽需要經常鼓勵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緒
當孩子去描述他人情緒的時候,其實大腦也會跟着出現對方情緒腦波,這就是大腦鏡像神經元在工作,這時候的孩子就會對他人產生同理心。
我們可以經常和孩子觀察別人,比如“你看那個寶寶爲什麼會笑,是不是玩玩具了?”“你看那個阿姨爲什麼會那麼開心,是不是因爲寶寶也笑了啊”。
通過去觀察、描述、感受他人的情緒,孩子也會收穫更多的同理心,所以我們要經常鼓勵孩子這麼做。
所以我們說要經常鼓勵孩子去感受他人的情緒,當孩子習慣這麼做的時候,他們也會收穫更好的同理心。
其實案例中劉女士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學習的,作爲大人,我們或許會把給蝸牛打傘這件事情,當作一件非常浪費時間的事情,但爲孩子對他們來說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好事。
我們不能把我們的想法按到孩子的想法上,如果真的這樣做,無疑是在扼殺孩子的童真和美好,適當慢下腳步,感受一下孩子的快樂,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你的寶寶做個哪些事情,讓你覺得心暖暖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