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氏直笔指的是蔡惇《夔州直笔》,邵氏闻见录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这两人都是北宋末年的人物,他们都记载了仁宗去世时,曹皇后召英宗入宫。若真如司马光记载,仁宗去世后,曹太后紧闭宫门,第二天才召英宗继位,他们母子二人的嫌隙在此时就已经埋下了。

嘉佑八年(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在位四十二年的宋仁宗病逝。
北宋的帝位传承向来都是不平静,宋太祖死后由“烛影斧声”,宋太宗死后有拥立赵元佐之事,宋真宗病逝前有政变密谋等。
同样的,宋仁宗去世后,同样透着很多不寻常的气息。

《续资治通鉴》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嘉佑八年三月仁宗驾崩时的情况:
乙丑,以圣体康复,宰臣诣东上合门拜表称贺。
辛未晦,上暴崩於福宁殿。
是日,上饮食起居尚平宁,甲夜,忽起,索药甚急,且召皇后。皇后至,上指心不能言。召医官诊视,投药、灼艾,已无及。丙夜,遂崩。
由此可见宋仁宗是突然驾崩的。
宋仁宗晚年身体就一直不好,他去世前一个月再次生病,“二月癸未,帝不豫。甲申,德音降天下囚罪一等,徒以下释之。”
但是到了三月乙丑,仁宗康复,宰执大臣们还上表祝贺,结果几天后仁宗就驾崩了。驾崩那一日宋仁宗饮食起居都不错,但是晚上突然就犯病,医官救治不及,暴崩。
宋仁宗深夜驾崩,曹皇后是如何处理的呢?
左右欲开宫门召辅臣,皇后曰:“此际宫门岂可夜开!且密谕辅臣黎明入禁中。”又取粥於御厨。医官既出,复召入,使人禁守之。
曹皇后让人守住宫门,禁止出入,密谕辅臣第二天才能进宫。
第二天,英宗、宰辅们知道此事。大臣们拥立皇子赵曙继位,赵曙还不敢,李焘在《续资治通鉴》中记载道:
皇子惊曰:“某不敢为!某不敢为!”因反走。辅臣共执之,或解其发,或被以御服。

李焘在这段记载后,还特别记载道曹皇后处置的一个疑点。
那就是仁宗去世当夜,曹皇后秘不发丧,不召宰执大臣,英宗是否被召入了宫中?
李焘在《续资治通鉴》记载英宗是第二天才入宫的,他采用的是司马光日记的记载,“英宗在外,翌旦召入”。
但是皇帝驾崩后的第一件事通常是召来储君,北宋在这方面可是有深刻教训的。曹皇后不在第一时间召来皇子赵曙实在是匪夷所思。
李焘还特别转载两则他人的笔记。
“蔡氏直笔云:仁皇暴崩,慈圣光献皇后秘不发丧,密召英宗入禁中,降内批宣大臣……邵氏闻见录亦云,仁宗大渐之夕,光献即召英宗入,翌日大臣方入,英宗即位。”
蔡氏直笔指的是蔡惇《夔州直笔》,邵氏闻见录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录》,这两人都是北宋末年的人物,他们都记载了仁宗去世时,曹皇后召英宗入宫。
不管怎么样,仁宗是暴亡的,宋英宗即位后还追究了医官的责任。
“上初即位,与辅臣言,皆不名。及将责降医官,有欲为孙兆、单骧地者,言於上曰:‘先帝初进兆等药,皆有验,不幸至此,乃天命也,非医官所能及。’上敛容曰:‘闻兆等皆两府所荐,信乎?’对曰:‘然。’上曰:‘然则朕不敢与知,唯公等裁之。’皆皇恐。甲戌,兆编管池州,骧峡州,同时责降者十二人,独骧、兆得远地云。”
宋英宗特别将医官孙兆、单骧贬谪远地。从宋英宗在处罚医官时说的话来看,还透着对两府大臣不满。
宋英宗刚继位时,表现很好,“先是,辅臣奏事,帝必详问本末,然後裁决,莫不当理,中外翕然,皆称明主。”
然而宋英宗突然得病,“(乙亥)是日晚,忽得疾,不知人,语言失序,复召已责降医官宋安道、甄立里、秦宗一、王士伦等入侍疾。”
尽管英宗继位前身体也不是很多,但是这时候的得病也很突然,那些因仁宗之死被处罚的医官又被召去给英宗治疗。
先帝新丧,新天子又突然得病,没办法,大臣们再三请皇太后听政。
“丙子,尊皇后曰皇太后。丁丑,羣臣三上表请听政。戊寅,诏许之,既而以疾不果。”

然而英宗的病情迟迟不见好转,反而有恶化的迹象。有大臣请求“改日大敛”,英宗没有同意。
“己卯,大敛,上疾增剧,号呼狂走,不能成礼。”
在仁宗大殓之日,宋英宗病情进一步恶化,竟然“号呼狂走”,以至于宰辅韩琦“抱持上,呼内人,属令加意拥护”。
也就在这一日,“下诏,候听政日,请太后权同处分”,皇太后开始“权同处分”国事。
这一切距仁宗去世不过十天左右。
宋英宗的病情很严重,引起了很多大臣的担忧,司马光上书皇太后说道:
“皇帝继统,哀毁成疾,未能亲政,恭请殿下同决庶务。臣愚伏计殿下念宗庙社稷之重,为四海黎元之计,不得已而临之,非心中所欲也。若皇帝圣体不日康宁,殿下必推而不居,若药石未效,则殿下方且总揽万几。”
大臣们恳请皇太后听政,是因为宋英宗病得很重,带有紧急色彩,无可厚非。
但是对宋英宗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情,何况英宗并非是仁宗亲子。若真如司马光记载,仁宗去世后,曹太后紧闭宫门,第二天才召英宗继位,他们母子二人的嫌隙在此时就已经埋下了。

仁宗大殓之后,宋英宗下诏将仁宗驾崩和自己继位的消息昭告天下。
“庚辰,遣供备库副使夏僖等二十人,告谕诸路官吏军民以先帝升遐及上嗣位之意。”
然而围绕着英宗生病和皇太后临朝听政朝臣们仍是议论纷纷。
英宗生病之初,不得已让曹太后“权同处分”。
这个“权”是临时代理的意思。
四月丁亥(四月十六),“圣体已安,皇太后乞罢权同听政”,这时候的英宗病情有所好转。
“上自不豫以来,丧皆礼官执事,羣臣奉慰,则垂帘不坐。乙未,大祥,上始亲行礼,又卷帘坐受慰,人心少安。”
但是英宗其实是“疾犹未平”,到了六月“上复以疾不出”,“覆奏政事于皇太后如初”。
支持英宗的大臣虽然解释道:“陛下践祚,于今累月,哀慕日深,摧毁过礼,圣躬违豫,久而未平”,但是英宗久病不愈,还是止不住各种议论的。
英宗“自感疾,即厌服药饵”,宰执韩琦甚至亲自端药劝服,“常亲执药杯以进,帝不尽饮而却之,药污琦衣。”

英宗久病不愈,司马光更是上书要求赶快实行对医官宋安道等人的惩罚,“令赴贬所”,说“今已及百余日,圣体终未平复,安道等方术无验,较然可知。”
仁宗驾崩,宋英宗久病不愈,很少露面,很多丧礼仪式都没法主持,这在“孝”方面明显是有问题的,且不能主持国事,这让很多大臣内心不安。
“帝初以忧疑得疾,举措或改常度,其遇宦官尤少恩,左右多不悦者,乃共为谗间,两宫遂成隙。”
甚至有人开始散布是非,“间有传帝在禁中过失事”。更糟糕的是,曹太后“对辅臣尝及之”,幸亏被韩琦“出危言感动太后”作罢。
这从司马光给曹太后的上书也可以看出来:
“比闻流议喧传,上疾未间,言或荒忽,承颜之礼,时有所阙,殿下几至不能容覆。外臣罔测,谓之然矣。然窃虑小人乘间,幸两宫如是,阴为交斗,以生他事。”
七月,契丹、西夏使者前来悼念。宋英宗拒绝了西夏使者的“入对”请求,只是“见于皇仪殿门外”。
这引起司马光的劝谏,说“四夷皆欲瞻望天表,窃觇圣德,又闻向曾不安,意谓未能视朝……今若深闭固拒,不听入见,则必疑有所隐避,益足使之骄慢。”
于是在契丹使者前来时,宋英宗“遂见上于东厢”。
嘉佑八年十月,“甲午,葬仁宗神文圣武明孝皇帝于永昭陵。”
宋仁宗虽然入土为安,但是围绕英宗之病和与曹太后的关系仍让很多大臣操心不已,
“方帝疾甚时,云为多乖错,往往触忤太后,太后不能堪。左右谗间者,或阴有废立之议。”
曹太后曾“遣中使持一封文书付琦,琦启之,则帝所写歌词并宫中过失事。”
宋英宗更曾对韩琦直言“太后待我无恩。”

有赖于韩琦从中调和,司马光等人上书反复劝谏,两宫关系才有所好转
宋英宗治平元年五月,“戊申,皇太后出手书还政,是日遂不复处分军国事”。
至此,仁宗驾崩后的帝位风波基本结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