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Jennifer Daniel, Design Manager, Google

也就是幾年前,如果想告訴兄弟或者閨蜜您現在很難過, 會發一條短信: "我覺得很難過。" 如今我們有了更多的選擇,而且往往只需要 手指 點一下就行: 火星文、顏文字 (╯°□°)╯ ︵ ┻━┻、emoji、哭泣的邁克爾喬丹.gif、寫着猛虎落淚的貓咪圖片……能用來表達 "難過" 的段子可以說是應有盡有。

寫作是可回溯、非線形的,而日常聊天則不然。雖然我們越來越依賴基於文字的線上交流形式,但一種奇怪的趨勢卻浮現了出來: 在我們撰寫短消息的時候,雖然從形式上看類似於寫作,但內核卻更接近口語。和說話一樣,短消息的形式非常隨意,大多數人在發短消息的時候壓根不會注意書面用字和標點符號。正如哥倫比亞大學語言學家 John McWhorter 所說,"發短信其實是我們在用手指說話,是用說話的方式行文。"

文字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它不能承載一個人的表情,也不能承載語氣語調,在隔着網絡溝通時難免會帶來誤解。這也是 emoji 要解決的問題: 通過小小的圖標來強化和澄清表達的意圖 * 。這也是爲什麼 GIF、段子圖包和 emoji 在短時間內迅速風靡的內在動因。這些 "可視化詞彙" 也許看起來千差萬別,但都有一個同樣的功能: 助於理解。

* Glenn A. J. McCulloch and Lauren Gawne, "Emoji Grammar as Beat Ges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1st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Emoji Understanding and Applications in Social Media, (June 2018).

‍♀️ emoji 簡史

Emoji 的原型,顏文字 (emoticon) 純粹由鍵盤字符組成,大約誕生於 40 年前。Emoji 則在 20 年後才誕生。相比較我們熟知的溝通形式來說,這幾十年的時間簡直不值一提: 人類大約在 8 萬到 15 萬年前就已經開始流暢溝通了。即便是書面文字,在人類歷史中也只是個 "新發明",正如 John McWhorter 所形容的,"如果把人類的歷史比做一天的 24 個小時,書面文字大概出現在半夜 11 點 07 分。"

1999 年,emoji 在日本首次出現並迅速流行起來,因爲它們能夠爲那些感覺過於枯燥或敷衍了事的純文字帶來 "人情味"。而 emoji 這個名字則簡單說明了它的核心機制: 像圖畫一樣的文字字符。( e: 絵 + moji: 文字 = emoji: 絵文字/えもじ )

不過在當時,emoji 還只能在三款日本手機 (Docomo、KDDI、Softbank) 上使用,談不上什麼兼容性。直到 Apple、Google 和 Microsoft 等西方廠商開始在自己的產品中採用,這些小小的象形文字才正式成爲 Unicode 家族的一員。

△ Softbank, Docomo 和 KDDI 設備上的早期 emoji

那……什麼是 Unicode?Unicode 是我們日常接觸的最主流的編碼系統。如果沒有它,同一個編碼內容會在不同的電腦和服務器上被解讀爲不同的字符。除純文字外,Unicode 還負責符號系統的編碼,比如貨幣符號或者重音、音調符號等,並確保它們在不同的設備上都有相同的名稱和含義。

進入 Unicode 是 emoji 的重要轉折點。在這之前,emoji 由不同的廠商各自創造,這使得 emoji 在不同廠商的設備間無法兼容。Unicode 聯盟 (Unicode Consortium) 爲 emoji 專門組建了一個小組委員會 (Emoji Subcommittee) 來規範這些特殊的象形文字符號,我也是這個小組委 員會 的其中一員。正如 emoji 的名字一樣,要定義 emoji 需要兩個要素: 一個是用戶看到的圖畫,另一個則是圖畫背後的編碼。Unicode 的作用是制定這個編碼。

△ Emoji 的兩個要素: 用戶看到的圖片 (由設備決定) 和編碼 (由 Unicode 決定)。

例如: 披薩對應的編碼是 U+1F355

自 2010 年以來,Unicode 每年都會接受新 emoji 的提案。任何人都可以提交 emoji 提案,只要他們能夠提供 emoji 的設計原型,解釋人們如何使用它,爲什麼會使用它,並說明這個新增的 emoji 將會如何擴展和改善 emoji 生態系統。這個提案的過程可能需要長達兩年的時間。

:busts_in_silhouette:  Unicode 聯盟

在我剛剛加入 Unicode 聯盟的時候,我承認,很多提案,比如 玩雜耍的人聖誕夫人 (Mrs. Claus),看起來非常輕浮。我一度沒想明白 Unicode 爲什麼要在 emoji 中加入一朵 凋謝的花半杯酒 和一個 打水球的人 等等這些看起來非常隨性的內容。而且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裏,我們已經把 emoji 的數量從 500 個擴充到了 3,000 個。在閱讀一個又一個提案時,我在想,這些小小的 Unicode 真的給我們的表達帶來價值了嗎?

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喜歡上了這些幫助大家表達自我的提案。當他們翻閱猴子、火車、壽司等 emoji 時,並沒有看到屬於自己的東西。於是他們花費時間,爲氣泡茶、皮卡汽車以及跨性別等各種元素設計 emoji。這和輕浮完全沒有關係,正相反,這樣的創作簡直驚豔。

△ 由 Apple、Google、Twitter、WhatsApp、Facebook、LG、Microsoft 和 Samsung 實現的笑臉 emoji (自左上角順時針排列)

在 Unicode 給出設計規範後,Apple、Microsoft、Google、Samsung 以及其他科技廠商就會開始設計自己版本的 emoji。所以,在 Unicode 定義了 黃瓜 之後,每個品牌對黃瓜的呈現方式都會有所不同 * 。Apple 的 emoji 設計往往比較寫實,也許是在延續該公司早期的擬物設計思路。WhatsApp 的 emoji 設計一般會高度模仿 Apple,但會做出足夠多的區別從而規避侵權問題。Microsoft 則偏好他們標誌性的扁平化設計。總的來說,我們的目標是創造出平易近人、謙遜、可愛的形象。比如上面這些畫風不盡相同的人物形象,都通過不同的方式同樣表達出了微笑的表情 **

閉上眼睛,請想象一隻鳥兒的樣子。它是什麼顏色的?它的喙是什麼樣子的?在 的腦海中,是什麼讓鳥成爲 ?是它的翅膀嗎?還是它的羽毛?Google 在設計 Unicode emoji 時,會考慮 "是什麼讓鳥成爲鳥" 這個問題。比如當人們想到 "鳥" 的時候,他們不太會想到 "企鵝" ,因爲企鵝不會 "飛" 。我們將這種原型分類原則運用在每一個設計中。

△ 由 Apple、Google、Twitter、WhatsApp、Facebook、LG、Microsoft 和 Samsung 實現的小鳥 emoji (自左上角順時針排列)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視覺語言已經從抽象符號轉向了具體的、說明性的內容,並最終改變了我們使用它們的方式。如今,雞尾酒的 emoji 已經不是一般的 "雞尾酒" ,而是一杯 "dirty martini,加一顆橄欖" 。這種朝向極度現實主義的轉變,不僅爲我們的 emoji 增加了更多的選擇,更改變了它們的符號學功能 ***

* Garreth Tigwell and David R. Flatla, "Oh that's what you meant!: reducing emoji misunderstanding,"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 Adjunct, (September 2016): 859-866, https://doi.org/10.1145/2957265.2961844.

** Sarah Wiseman and Sandy Gould, "Repurposing Emoji for Personalised Communication: Why :pizza: means 'I love you'" Proceedings of the 2018 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 no. 152 (April 2018)

*** Ian Bogost, "Emoji Don’t Mean What They Used to," The Atlantic, February 11, 2019.

✍️ Google 如何設計 emoji

每天有 60 億個 emoji 被用戶使用 * ,這意味着 emoji 並不是品牌們用來表達 "創意" 的地方,它屬於每一位用戶 ** 。爲了打造通用的 emoji 庫,我們在設計每一個 emoji 時都會採用以下 5 個設計步驟:

  • 閱讀原始的 emoji 提案,並查看 Unicode 的參考圖案

  • 諮詢相關領域的專家

  • 考慮該 emoji 在交流語境中的用途

  • 評估該 emoji 可能與既存的其他 emoji 如何搭配

  • 預估其他廠商可能採用或者不採用的設計方向

當我們更新現有的 emoji 時,細節很重要。如果 emoji 是爲了強調短信中的情感,那麼顯示錯誤的動物物種就會帶來很大的問題。舉個例子,我和丈夫的手機就不是同一家廠商的,這也意味着,當我給他發信息說 "今天忙瘋了 [ 章魚 ] " 時,我們各自看到的東西其實會有不同。

△ 根據操作系統或設備的不同,同樣的短信會呈現出微妙的區別。

以 "今天忙瘋了" 爲例,這條信息從 Google 設備上發送時如上方所示,而在 Apple 手機上查看時則如下方所示

我從 Pixel 手機上發送的信息形象地描述了我的一天是怎樣的: 我的日程表排得非常滿,需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以至於我可能需要八條手臂才能忙得過來。但在我丈夫的眼裏 (他用的是 iPhone),這條信息可能是這個意思: "Jennifer 今天忙到抓狂,要不然晚餐去喫壽司如何?" (不過說句公道話,他會有這種理解可能是因爲我真的很喜歡晚上喫壽司)

在同一條信息裏,我們從完全相同的 emoji 裏解讀出了不同的含義 *** 。再舉一個例子,"我在業務審覈中大獲成功!:triumph:",和 "孩子們把他們的房間搞得亂七八糟……:triumph:",前一句裏的 :triumph: 表達出的是勝利、驕傲的情緒,後一句中的 :triumph: 則代表憤怒。這並不奇怪: 語言是多變的,上下文的語境纔是關鍵。不久前,"lol" 的含義是 "大笑 (laughing out loud)",而現在它更多代表 "共鳴" 和 "理解",頗有 "不管你說什麼我都舉雙手贊成" 的意思。

△ 如上文所說,同一個 emoji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表達不同的含義

* Courtney Seiter, "The Psychology of Emojis," The Next Web, June 23, 2015. 

** Brandy Shaul, "Report: 92% of Online Consumers Use Emoji," Adweek, September 30, 2015.

*** Bjarke Felbo, Alan Mislove, Anders Sogaard, Iyad Rahwan, and Sune Lehmann, "Using millions of emoji occurrences of learn any-domain representations for detecting sentiment, emotion and sarcasm," Proceedings of the 2017 Conference on Empirical Method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September 2017): 1615-1625, https://doi.org/10.18653/v1/D17-1169.

 自由奔放的 emoji

最常見的 emoji 序列往往有很高的重複性,比如 :heartbeat::two_hearts::heartpulse: 或 :laughing::joy::laughing: 或 :birthday::balloon::tada: * 。在 Gboard 發送的包含 emoji 的會話中,有 71% 是 emoji 和文字一起使用的;而在只包含 emoji 的會話中,大部分會話只使用一到兩個 emoji,可能是用來回復收到的上一條消息 **

我最喜歡聽別人分享他們使用 emoji 的創意,而這種創意往往和藝術與音樂中出現的想象力有着某種共通之處。我的一位好友,Google 設計師 Damien Correll 最近告訴我,他會用 :elephant::mans_shoe: 這個寫法來代替心形 emoji,來向妻子 Kim 表達愛慕之情——因爲當 說出 ":elephant::mans_shoe: (elephant shoe)" 的時候,嘴形和 "我愛你 (I love you)" 非常相似。

我的閨蜜 Julia 會用 ️ 表達 "我現在處在崩潰邊緣" 的含義;而另一位朋友則會用 :eyes::v::eyes: 表達 "眉目傳情 (eye to eye)"。

另一個例子是 亞軍獎牌 的 emoji ,我起初也覺得這個 emoji 毫無用處。但我的好友 Ryan 會用它來表達 "家長照顧不周" 的含義,比如當他的女兒從遊樂場的滑梯上摔下來的時候。

卡爾・榮格有這麼一句話: "孤獨不是因爲你身旁空無一人,而是因爲你無法傳遞心中重要的東西。" 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辦法來溝通重要的事情。只要丟給人們一堆符號,人們自會找到辦法讓它們表達出自己的心意。

* Gretchen McCulloch and Ben Medlock, "The linguistic secrets found in billions of emoji," (presentation, SXSW, Austin, Texas, March 12, 2016).

** Internal data from Gboard.

作者注: 本文改編自 Daniel 在 2018 年 Typographics 大會上的 演講 ,最初發表於 Google Design 雜誌第一期。

  • Jennifer Daniel: 隔空傳情

    h ttps://www.youtube.com/watch?v=6WJvhB1AON4

△ Google Design 雜誌

推薦閱讀

點擊屏末    |   查看 Material Design 設計指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