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2小時過程中,新京報我們視頻、新京報鄉村頻道同廣大網友一起深度瞭解內蒙古的地大物博,現場揭祕一張十分有意思的農副產品線路圖,從最西的阿拉善肉蓯蓉,到中部的巴彥淖爾五原縣的黃柿子、烏蘭察布化德縣的駝絨褲,最後到東部興安盟的大米,同在內蒙古卻天差萬別。新京報訊(記者 耿子葉)從前車馬很慢,而如今人們可以有機會通過短短兩個小時的直播,在中國陸地跨度最大的省份內蒙古,自西向東,一路喫好物聽好故事。

新京報訊(記者 耿子葉)從前車馬很慢,而如今人們可以有機會通過短短兩個小時的直播,在中國陸地跨度最大的省份內蒙古,自西向東,一路喫好物聽好故事。

5月31日上午9:45,在位於呼和浩特市的內蒙古展覽館,新京報聯合內蒙古自治區扶貧辦,現場開展一場關於“內蒙古新絲綢之路”沿線特產扶貧濟困直播。

直播現場熱賣助農好物。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直播2小時過程中,新京報我們視頻、新京報鄉村頻道同廣大網友一起深度瞭解內蒙古的地大物博,現場揭祕一張十分有意思的農副產品線路圖,從最西的阿拉善肉蓯蓉,到中部的巴彥淖爾五原縣的黃柿子、烏蘭察布化德縣的駝絨褲,最後到東部興安盟的大米,同在內蒙古卻天差萬別。更有意義的是,這些產品對農人來說,正是他們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新農人帶頭致富 爆汁黃柿子供不應求

從過去的每年種植一茬,到如今種植三茬,內蒙古巴彥淖爾的農戶利用現代化農業設施,不僅完成了脫貧,如今也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穩。

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天義城村致富帶頭人馬騰,在村裏的黃柿子種植基地,熱情地向網友介紹了當地特色的“黃柿子”,“只有這裏才能種出來黃柿子。”馬騰順手摘下一顆成熟的黃柿子,輕輕一掰兩半,可以看到沙沙的心,還有滿盈的汁水,“有爆汁的感覺,黃柿子特別甜。”

馬騰是一名90後創業者,之前從事餐飲行業,自打接觸電商後便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充分了解後,認知到互聯網平臺的巨大優勢,馬騰便想到了自己家鄉的優質農產品黃柿子。於是返鄉創業,組建起了自己的小團隊,開辦了“90農產小青年”合作社,通過“互聯網+優質農產品”的形式,把五原的黃柿子等農產品輸送到全國。

“以前我們黃柿子種植的面積小,自從我們打通了供應鏈,在互聯網上推廣之後,家鄉的黃柿子種植面積越來越大,同時我們還解決了農民不知道種什麼、種出來不知道賣到哪等問題。”馬騰介紹,“希望可以通過這樣的形式,帶領家鄉的農民們走上更加富裕的道路。”

如果你曾種過一棵梭梭樹 一定要知道阿拉善的故事

1993年,生活在甘肅河西走廊、阿拉善和寧夏平原的人都親眼目睹了一場黑風暴,自此,阿拉善則以“沙塵暴”的代名詞“名揚天下”。

在阿拉善盟,境內自西向東分佈着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是我國沙漠化面積大、分佈廣、危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阿拉善盟生態的惡化,對人們的生存條件構成了威脅。

伴隨着人們對生態環境認識的提高,阿拉善人以“人退帶動沙退”的生態建設新思路,採取飛播造林、圍欄封育、人工造林等防沙治沙措施,與風沙進行頑強的抗爭博弈,大規模的退牧還林、禁牧、休牧、生態公益林的實施等重大防沙治沙戰略性調整,使荒漠化草場得到了休養生息。

在這個過程中,不少村民退牧護林,村民礎魯便是其中之一。對礎魯來說,被政府部門聘爲護林員,既能領到工資,又能上“社保”,雖然手中的放羊鞭失去了用途,但自己的生活得到解決也很滿足。

種樹護林的不只阿拉善人。直到現在,不少人早上醒來,第一件事就是收螞蟻能量,通過這種直接或間接的方式,參與到土地荒漠化的生態治理與改善行動中,種下了一棵又一棵梭梭樹。

梭梭樹根系發達,抓土深,防風固沙能力強,更特別的是,“沙漠人蔘”肉蓯蓉與梭梭樹相伴而生,2012年,“阿拉善肉蓯蓉”正式批准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如今阿拉善肉蓯蓉,成爲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金飯碗”。

駝絨褲產業轉型 車間搬到了村民家門口

地處蒙冀兩省區交界地帶的化德縣,位於烏蘭察布市東北部,曾是張庫古道的必經之地,有聞名遐邇的嘉卜寺爾驛站和郵局。嘉卜寺爾,蒙語意爲“兩山中間的地方”;滿語意爲“歇歇腳的地方”,據歷史資料記載,曾經中國運往俄國的茶葉駝隊,便是途經此處進行貨運往來。

依託得天獨厚的駝絨優勢,早先時期,化德縣村民們靠織駝絨褲發家致富。據當地人介紹,在駝絨褲產業興旺時期,一個勞動婦女每年5-10月扎褲子,就能掙3萬-5萬元。然而,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時,由於市場形勢變化,化德縣手工業產品受到潮流衝擊,因生產力相對低下、駝絨褲款式老氣等原因逐步沒落。

近年,隨着電商扶貧思路不斷多元拓展,化德縣引進優質先進技術和設計團隊,以此謀求到駝絨褲產業的轉機:花面料升級成防風面料、款式升級成女生冬天穿的打底褲等,產品附加值提升,駝絨褲也賣上了好價錢。

與此同時,化德縣還逐步探索出“集中優勢產業微型化發展”的道路。現在的化德縣,駝絨褲產業已經變成了村一級的工廠,駝絨褲的生產車間搬到了每一個村。當年的女工如今已經60多歲,但她們在家門口就能把錢掙了,把家務照料好直接到車間上班,工資還能現結現花,每天掙的錢足夠家裏零用。

“淘汰設備和工藝,最早改變的這批人都從中受益。”社會扶貧網內蒙古互聯網+信息中心主任趙夢媛介紹,下一步我們還將創新產品,利用駝絨的優勢,做到在保證380g淨重條件下,能在零下25℃的環境中保暖,到時候讓外賣小哥穿上這樣的工作服,工作起來輕便又保暖。

今日在新京報直播間 來一場內蒙古時光穿梭之旅

有人說,西部的內蒙古是上帝畫下的曲線、中部的內蒙古是一幅中國的農耕圖、東部的內蒙古有蒙古祕史圖鑑;還有人在內蒙古,有過這樣奇妙的經歷:從東邊興安盟乘飛機到西邊阿拉善盟,起飛時興安盟已經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而降落時阿拉善盟的太陽還未落山。

2小時直播,開啓一場時空穿梭旅行,從東到西領略內蒙古的風土人情,本場直播帶貨14種扶貧特色商品,還帶領粉絲網友們一起在線逛內蒙古自治區集採中心,現場展示五原黃柿子原產地新鮮採摘。更加驚喜的是,粉絲們還在直播間獲得1元拍麪粉以及限量版銀碗福利。

直播內容:“內蒙古新絲綢之路”沿線特產“扶貧濟困”直播

直播時間:5月31日 上午9:45-11:50

直播平臺:新京報App、京東直播、快手、騰訊新聞、新京報微博矩陣(新京報、新京報我們視頻、我們直播等賬號)同步直播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唐崢 校對 劉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