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信峰说:“赶上政府政策好,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也帮咱们在抖音上卖西瓜,看行情今年收成好哩。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驻村第一书记李邦建还在乡镇的官方抖音账号上给宋信峰家的西瓜当起了推销员。

编者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千百年来,小康生活一直是中国人的美好理想。作为从历史到现在的农业大省,河南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即将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转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河南广播电视台映象网在2020全国两会之际,推出“小康成色”特别策划,深入十八地市的乡村,将目光投向基层,将脚步走进百姓,以大时代为背景,探寻发生在河南农村的真实的小康故事。
映象网记者 尚海东
【人物名片】
宋信峰,1969年出生,是土生土长的商丘市勒马乡宋破楼村农民,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当年要养活这么多孩子,宋信峰家里着实捉襟见肘,常常要靠亲戚们接济。
为了能让家里日子好过一些,宋信峰打过零工,跟着老乡曾经漂泊在北上广一线城市的工地。5年前,随着年岁越来越大,外出打工挣钱越来越吃力,宋信峰选择留在家乡研究西瓜种植。先是承包几亩土地,到后来的百余亩西瓜种植基地,几年下来,收入翻了翻,生活大变样。今年51岁的他,被老家勒马乡“返聘”回老家种植西瓜,带动老家乡亲脱贫致富。辛勤汗水是通往希望的田野,未来宋信峰要成为商丘“西瓜大王”。
【小康故事】
种西瓜获得第一桶金
宋信峰和家人一起守护瓜田
“家里有亲戚是种西瓜的,我就通过他们询问有没有懂技术的老师,既然要种就要好好种。”老宋说,尽管自己没啥学问,可他知道,种地再也不是闭着眼跟着老把式出蛮力。从农科研究所找来技术员,宋信峰当起了“小学生”,从一个西瓜大棚开始试验着种起。凭着努力肯学,第一季一亩地西瓜他收入了4000元。
第一桶金激发了宋信峰内心无限动力。他拿着家里全部积蓄,开始了在商丘市谢集镇承包土地,从十亩到百亩,宋信峰说这一路走来几多风雨,每次遇到难关都是政府帮助解决,一路扶持。
数年耕耘,宋新峰不仅寻找到最优良的西瓜品种——8424,也摸索出一套可以推广的种植经验。一亩西瓜田经过他的手耕种,一年能产出一万五千斤西瓜,有一万元收益。
“去年,宋破楼村的驻村第一书记李邦建找到我,问我能不能回到老家种西瓜。这咋不能!我做梦都想在老家种,咱们毕竟是这里的人。”宋信峰说。
据悉,宋破楼村位于勒马乡政府东3公里处,辖3个自然村,农户512户,总人口1760人,耕地面积2263亩,党员33名。宋破楼村基础设施落后,有贫困户187户484人。如何让贫困户脱贫是摆在驻村第一书记李邦建工作上的头等大事。
回家种地回报故土
驻村第一书记李邦建和宋信峰在瓜田
宋破楼的60亩西瓜示范田刚开始建设,没少让驻村书记李邦建费心。“60亩地,分别属于20家农户,得一家一家做工作。”李邦建告诉记者,一亩土地年租金1000元,集中流转以后更适合大规模农场种植,农场聘用当地贫困村民,也能有效帮扶。
为了吸引宋信峰这样的种植专业户,宋破楼村党组研究决定将临近高速路口,紧邻乡村公路的土地交给宋信峰。
西瓜大棚建好了,外出务工的农民被宋信峰被返聘回来,成了基地上班的“打工族”。宋信峰说:“我雇工主要是宋破楼村的贫困户优先,接着是本村村民优先。”目前,在他西瓜基地打工的当地村民有20多名。
从育苗,到施肥,宋信峰亲力亲为。皮薄肉脆汁水甜的大西瓜吸引了远近果商青睐。为了进一步扩大销售,驻村第一书记李邦建还在乡镇的官方抖音账号上给宋信峰家的西瓜当起了推销员。李邦建说:“得尽快把宋破楼西瓜基地打出名气,村民收益了,咱们才算完成任务!”
【朴素愿望】
未来可期 宋信峰要当“西瓜大王”
宋信峰的西瓜大棚
如今,宋信峰不仅自己种植西瓜,他还手把手地教授其他农户种植技术。他说通过在老家一年的种植,让农户们看到种植西瓜的收益,吸引农户投入种植。“明年我还要通过土地流转在宋破楼种上100亩左右的西瓜,扩大规模,形成一个以西瓜种植、蔬菜种植为特色的新型农业村庄。”宋信峰指着西瓜基地周围外的农田说,在过两年这些地都会变成特色农田。
今年他考虑在基地添置一些电脑,方便儿子在网上销售。
【寄语2020】
生活像瓜一样甜
2020年刚刚进入夏季,西瓜种植基地热闹起来,排队订西瓜的商贩、送西瓜精品包装的小货车络绎不绝。宋信峰说:“赶上政府政策好,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也帮咱们在抖音上卖西瓜,看行情今年收成好哩!”
谈起心里话,朴实的宋信峰说:“我没有啥大理想,咱希望国家越来越好,咱们日子越过越红火,等咱们老了,干不动了在城里买套房子。”虽没有豪言壮语,但在宋信峰的话里,记者也看到了希望和力量,正如他言:现在的生活像瓜一样甜。
(映象网商丘新闻热线:155 0380 1111,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映象网“大象陪办”电话180 0371 969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