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他非常堅定的說“電動車沒有未來”,乍聽此言略帶震驚,心想“您自己就是純電動汽車製造商”,但細聽他分析之後才發現背後還有曲徑通幽的深意,他認爲:消費者沒有購買純電動車的需求,因爲純電動車現在很麻煩、很不好用,那麼要推廣純電動車、要讓消費者接受,在與燃油車、混合動力等其他能源形式的車相比時,能給純電動車帶來差異化競爭力的只有智能化。將純電動車看做下一代核心的智能硬件的小鵬汽車,對待產品的態度和其他科技公司無異,自研重於一切、快速迭代量變帶來質變,但與傳統主機廠已經截然不同。

文 | 陳昊 魏微

何小鵬,何許人也?

他是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帶領小鵬汽車成爲實現量產車上市的三家造車新勢力之一;他是UC優視的聯合創始人;他還是前阿里巴巴移動事業羣總裁。

作爲車圈“頂流”之一,何小鵬在發佈會上、朋友圈的發言經常被媒體拿來當作頭條,很多還頗具爭議,很多人似乎覺得何小鵬就是那個“不懂車的”。但當我們有機會與何小鵬初次面對面訪談過後,我們認識了一個從發佈會、朋友圈脫離之後的何小鵬,這是一個更加直接、犀利的何小鵬;一個外在不動聲色卻內心堅韌、充滿激情的何小鵬。

崇尚簡單、高效

在小鵬汽車企業文化展示空間,寫着小鵬汽車的企業slogan:簡單,品質,高效,志同道合、分享成功,尊重,正直。

簡單與高效直接體現在與何小鵬的交流過程中,他喜歡在溝通中直接拋出自己的觀點,在看似犀利的背後,實則是他看待汽車製造業的不同視角和邏輯使然。

比如,他非常堅定的說“電動車沒有未來”,乍聽此言略帶震驚,心想“您自己就是純電動汽車製造商”,但細聽他分析之後才發現背後還有曲徑通幽的深意,他認爲:消費者沒有購買純電動車的需求,因爲純電動車現在很麻煩、很不好用,那麼要推廣純電動車、要讓消費者接受,在與燃油車、混合動力等其他能源形式的車相比時,能給純電動車帶來差異化競爭力的只有智能化。所以原來是,電動車沒有未來,智能電動車纔有未來

而智能化的勝負手則在於不依賴於供應商的自研實力,因此在小鵬汽車約3千人的員工規模裏,研發人員要佔一大半。

簡單、高效的背後,何小鵬無疑是務實且睿智的。比如,小鵬汽車選擇從最大規模的用戶羣體切入,爲這羣人推出產品。這就意味着,品牌和產品定位一上來就是從中檔做起,這與經常拿來一起比較的蔚來的路徑就有所不同,蔚來精耕細作高端用戶、小鵬則從規模入手。因此,何小鵬圍繞小鵬汽車的用戶羣體,規劃更適合的超充樁、營銷策略,就連何小鵬最看重的智能化上,也是最先強調自動泊車功能,因爲這是目前用戶最能用到的智能功能。

相信當小鵬G3開啓外部大規模交付時,更多的智能功能也將逐步解鎖,用小鵬汽車內部員工的話說,“我們希望用戶慢慢對我們路轉粉”。


汽車產經:特斯拉的發展定位至少被證明80%很成功的,小鵬汽車品牌也有很強的科技屬性,我一直想問爲什麼我們定位沒有從高往下打?另外,業內還有“做電動車就應該做小車,城市內代步、通勤用就好了”的看法,你怎麼看?

何小鵬:我偏向於做大衆消費者喜歡的車,A級SUV 、B級轎車都是大衆比較喜歡的。

我覺得品牌從高往下打沒有邏輯,儘管很多人跟我說品牌高往低打是俯攻,從低往高打是仰攻。但是你要看(在中國)做豪華車的企業裏最後誰是賺錢的?BBA原來是什麼樣的一個邏輯?都是規模大的才賺到了錢。我永遠相信那些人的精細運營都比我強、聰明程度比我高,所以在中國市場的邏輯,從聯想到小米,到現在的吉利、長城,沒有誰的品牌從高往下打。所以這個邏輯不能說它錯、也不能說它對,但拿這個邏輯說它對,我不認同。

汽車產經:那麼“小車更適合電動車”嗎?

何小鵬:車不好做,大車有大車的難做,小車有小車的難做。小車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單)不能貴,貴了賣不出去;大車體驗要求更高,一般體驗達到了,對標的對象也高。

我覺得中國有很多電動汽車行業的專家,他們都沒開過電動車。你如果開了幾年之後,你就會想電動車好在什麼地方、帶來的焦慮是什麼、存在的問題是什麼。我覺得他們都沒這樣想過,他們完全是從成本角度出發,因爲小車成本可控,以爲用戶需求就是這樣,所以這樣做,我是不太認同的。

相信“新勢力”能夠帶來顛覆

將純電動車看做下一代核心的智能硬件的小鵬汽車,對待產品的態度和其他科技公司無異,自研重於一切、快速迭代量變帶來質變,但與傳統主機廠已經截然不同。

後者從百年前一路走來,在過往的積澱裏繼續自我進化向自動駕駛時代,而以小鵬汽車這一批造車新勢力爲代表的新物種,認爲儘管汽車製造過程門檻很高、但已沒有更多祕密可言,製造過程並不存在顛覆,並且有“你能造,我也能造”的信心,差別不過你“80分、我78分”而已;但是在未來汽車的智能研發上,“我能,你卻未必趕得上”,產品是可以顛覆的。

正因如此,當造車新勢力之間對於能否實現年內交付一萬臺打賭時,那些“賣不了五萬臺的產品都不會立項”的傳統車企都笑了。對此,何小鵬並沒有直接回應,而是擺事實、講道理,他說:“一年前,你會問我們是不是PPT造車?一年後,可能你問爲什麼我們的規模能夠上去、或者品質能夠上去?再過一年後,你可能會問我爲什麼能夠到一百萬臺?我們這樣的企業的變化速度比傳統車企快很多,如果按照我們這樣的速度再變三年,你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


汽車產經:老百姓買電動車的時候首先就覺得你這是電動車,第一印象就是電動車不方便。電動車的競爭力在哪?

何小鵬我一直都認爲電動車沒有未來,純電動車沒有未來。電動車只是一個能源跟驅動方式的改變,而且太貴、太麻煩了,雖然以後會好,只是從用戶角度來看爲什麼一定要選電動車?從用戶需求看沒有這個邏輯,是一個反產品邏輯。所以現在電動車你做得再好,你如果沒有其他的核心差異化,是不行的。

我覺得電動車最重要就是智能帶來的差異化。今天他們(傳統車企)擔心蔚來、小鵬能不能把車造好,那麼等我們把車造好之後呢?實際上,我們今年三千人,研發人員比例要佔一大半。

我們的車主有一定比例無法裝私人充電樁,那麼,從我這裏賣的車充電怎麼辦?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做超充。

汽車產經:傳統車企有個看法,他們認爲汽車作爲一個百年工業,它的基礎是製造業,它的很多優勢來源於體系力的管理,比如怎麼把車做到最便宜?怎麼做到殘次率最低、工藝最好?這是它百年積累下來的優勢,不存在顛覆;也有人認爲實際上不存在新企業、舊企業之分,就是企業,本質是誰能夠把企業做好。你怎麼看?

何小鵬:這個話首先一分爲二,首先不存在有人把製造過程顛覆,但是不代表沒有能力把產品給顛覆。今天蘋果跟小米都不製造手機,當然製造汽車比製造手機難幾十倍。但你想想最開始裝電腦時都是超複雜的一件事,但到了2000年就很簡單了、到2010年就太容易了,沒有技術難度。所以換個角度,假設我們現在也掌握了汽車製造過程,只不過你(傳統車企)是80分,而我(新造車企業)是78分的區別。

汽車產經:對於大部分傳統車企來說,預測銷量5萬臺以下的產品都不會立項,新造車企業現在一年1萬輛的成績能談顛覆嗎?

何小鵬:一年前,你會問我們是不是PPT造車?一年後,可能你問爲什麼我們的規模能夠上去、或者品質能夠上去?再過一年後,你可能會問我爲什麼能夠到一百萬臺?所以每年問的問題都不一樣。我們這樣的企業的變化速度比傳統車企快很多,如果按照我們這樣的速度再變三年,你就不會問這個問題了。


訪談後記:何小鵬初印象

2018年7月,小鵬汽車在廣州的部分團隊搬進全新的研發總部,也就是我們此次與何小鵬會面的地方。當時,何小鵬寫了一封內部公開信,細數公司搬家路,並言:很累,但很快樂。相信,像一個造物主一樣從無到有創造出一款產品的累,是真累;但這快樂,也是真快樂,是帶着崇高感的精神喜悅。

就在會面前一天,何小鵬開會到夜裏2點,在那個會上他說過的一句話恐怕也將讓在場每個人的血液燃燒起來,那句話是:人一輩子很難經歷這麼一次

創業紀實電影《燃點》近期正在院線上映,何小鵬帶着員工一起看了這部紀錄片,正如他從影片中感受到共鳴:創業,是“孤獨、焦慮、自信、彷徨、脫敏、激情,燃燒自我,點燃自我。”

瞭解更多資訊請下載易車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