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一位朋友家的小男孩,一度非常害怕打預防針。

聰明媽媽的提前一週,讓孩子扮演小醫生,幫媽媽這個“小病人”綁止血帶、用“酒精”消毒、打針,還邊打針邊安慰“小病人”……就像“經歷”了一次真實的打針。這孩子到了打預防針的那天,雖然還有一點兒擔心,但已經不排斥了。

角色扮演遊戲,孩子們常常樂此不疲。除了那些“有規劃安排”的遊戲,例如扮演過家家、當小醫生外,常見的,孩子們還會經常扮演動畫片中自己喜歡的角色、模仿鍾愛的玩具的動作神態,也會扮演超市的收銀員結賬,還會扮演老爺爺駝着背、拄着柺杖走路,甚至……就像他們的寵物狗那般喫飯。

爲什麼孩子熱衷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遊戲常常需要想象力,語言與神態的模仿,還涉及虛擬的人際技巧,這遊戲似乎是小朋友天生的喜好,其實這是所有孩子發展心智、促進大腦成長的必須“路徑”。另外,角色扮演還是一種能讓孩子“實現夢想”的遊戲,他們在遊戲中把自己假裝成另外一個“角色”,滋長了玩耍的樂趣。最後,角色扮演還屬於開放性質的遊戲,對兒童的神經發育很重要,能極大地促進孩子的大腦綜合成長。

正如知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過家家(角色扮演)是孩子們在恰好的年齡、恰好地表現出來的特有的興趣和行爲。也正如心理學家班杜拉說,孩子們非常善於“模仿”。難怪孩子們如此熱衷角色扮演了。

一爸爸通過“怪招”,讓孩子愛上了數學

一位上一年級的小男孩,被數學老師頻繁投訴“上課睡覺”、“上課打瞌睡”,“作業不懂做”,“數學測試經常處於’幾分級’”。這位經常加班、極少陪伴孩子學習的爸爸,感覺不能這樣下去。他經過一再考慮後,特意換了一份沒那麼繁忙的工作,每天晚上當起了“小學生”。

他對兒子說(故意地):“爸爸很後悔小時候沒好好學數學,你能不能當爸爸的老師?”

小男孩眼睛閃爍着光芒回應:“好呀,我當老師,你當小學生。你還要寫作業哦!”看到兒子很感興趣,這位爸爸感覺似乎成功了一半。

就這樣,每天晚飯後,孩子就有模有樣地在白板前,把當天數學老師教的內容教給自己的爸爸,而爸爸就像個認真而努力的小學生,非常投入地聽課、提問,還寫作業。孩子因爲要教會爸爸,所以白天上課時也變得認真了,功課不僅整潔了,測試卷子的完成率也越來越高了。

這爸爸的做法,爲什麼“妙”?

1、首先,孩子要聽懂、弄懂

我們不難理解,當孩子對一個知識不理解,他是不能傳授給他人的。當小老師,驅動孩子必須認真聽課,每一個知識點都要弄懂;還要認真寫作業,才知道如何向爸爸佈置作業,也需要力求正確率。

2、再次複習

當孩子向爸爸傳授知識時,相當於再次複習了知識點;回答爸爸的“疑問”時,也對知識有了一次深切的理解;在給爸爸批改作業時,又一次複習了知識點。難怪學者們經常說,重複,正是孩子的學習方式。

3、同理心

當孩子扮演老師,向“學生”解釋清楚知識點、回答問題、批改作業……孩子能更好地同理到老師的不容易。“不認真的小朋友,老師會難過的。”正如上面的小男孩多次對爸爸說。

欣慰,大概是無數用心的父母付出努力後的感受了!所以,如果你家孩子學習不夠認真,試試上面的做法吧!

幼兒說,作者爲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諮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抄襲必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