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接下來要講的南三閣的命運則悲慘的多,其中位於鎮江的藏書閣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成,乾隆皇帝賜名文宗閣,當年江南學人曾主動上書朝廷,提出承擔“所有僱覓書手繕寫全書之費”,最終皇帝決定由朝廷出抄書和建閣費用,而把做書匣、裝璜庋架交由地方辦理,咸豐三年太平天國軍隊攻入鎮江,將文宗閣及其所貯的《四庫全書》一同焚燬,文宗閣就此消失。7閣中最出名的,也就是當時紀曉嵐的辦公地點文淵閣了,文淵閣位於北京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乾隆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命於文華殿後規度適宜方位,創建文淵閣,用於專貯《四庫全書》。

看過《鐵齒銅牙紀曉嵐》的大家,相比對紀曉嵐這個“文淵閣大學士”的官職稱號一點也不陌生,當初大家也一定疑惑過,爲什麼要叫做文淵閣大學士,文淵閣又是什麼地方呢?這次我們就圍繞着這段往事,爲大家介紹一番當年乾隆皇帝在全國各地建造的7座赫赫有名的樓閣。

清乾隆三十八年,也就是1773年間,乾隆皇帝下詔書開始編纂《四庫全書》,由紀曉嵐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分經、史、子、集四部,共收錄了3462中圖書,共計79338卷,因此名爲《四庫全書》。當時還定下了要將這“天下第一書”抄錄7部以流傳天下,因此專門修建了用以抄寫、存放《四庫全書》的“七閣”,這七閣北方有四座,南方有三座,因此又稱爲北四閣和南三閣。

這7座藏書閣先後開建,因地點、環境等因素各有不同,後來又經過了不少改建、重建,但它們在最初全部都效法於同一座建築,就是中國最古老的私人藏書閣“天一閣”。風格清雅,讓人沉醉。那麼這7座樓閣如今又都怎麼樣了呢?

7閣中最出名的,也就是當時紀曉嵐的辦公地點文淵閣了,文淵閣位於北京故宮東華門內文華殿後,乾隆三十九年下詔興建藏書樓,命於文華殿後規度適宜方位,創建文淵閣,用於專貯《四庫全書》。文淵閣坐北面南,外觀爲上下兩層,腰檐之處設有暗層,面闊6間,西盡間設樓梯連通上下。兩山牆青磚砌築直至屋頂,在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羣中十分獨特。閣前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池上架一石橋。閣的東側建有一座碑亭,亭內立石碑一通,正面鐫刻有乾隆皇帝撰寫的《文淵閣記》,背面刻有文淵閣賜宴御製詩,而當年保存於文淵閣的《四庫全書》,現在則收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故宮文淵閣所在的區域已經在2003年時便向公衆開放,不過我們只可遠觀,不能走進閣中。

另一座同樣在北京的文源閣是乾隆三十九年(1744年)在圓明園內原有建築四達亭的基礎上略增修,於次年建成的,爲七閣中建成的第二座藏書樓。文源閣坐落在圓明園“水木明瑟”景區的北面,西臨柳浪聞鶯。閣額及閣內“汲古觀瀾”匾、楹聯等皆爲乾隆御書。不過如今文源閣早已不存,1860年時文源閣連同《四庫全書》被英法聯軍燒燬,灰飛煙滅。

第三處文津閣則是所有樓閣中最早建成的,位於承德避暑山莊的熱河行宮,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1784年),《四庫全書》入藏。乾隆皇帝曾爲文津閣題詩:“淵源如欲問,應自此尋津。”這兩句詩最後的兩個字分別是“問”與“津”,恰恰與“文津”諧音,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現已移出保管,存放於國家圖書館中。

第四座文溯閣位於瀋陽故宮內,這座建築與其他相比相對別具一格,也是建在宮廷中的最大的一所圖書館。第二部《四庫全書》於乾隆四十七年抄寫完畢,送藏文溯閣,此後,文溯閣《四庫全書》輾轉流徙,幾經危殆,1966年從瀋陽運至甘肅省圖書館,存放至今。北四閣介紹完畢,除了頤和園中的文源閣已毀,其他建築都得以保存至今。

當代重建的文宗閣。
接下來要講的南三閣的命運則悲慘的多,其中位於鎮江的藏書閣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成,乾隆皇帝賜名文宗閣,當年江南學人曾主動上書朝廷,提出承擔“所有僱覓書手繕寫全書之費”,最終皇帝決定由朝廷出抄書和建閣費用,而把做書匣、裝璜庋架交由地方辦理,咸豐三年太平天國軍隊攻入鎮江,將文宗閣及其所貯的《四庫全書》一同焚燬,文宗閣就此消失。

與文宗閣有着相同命運的另一座樓閣是揚州文匯閣,乾隆四十五年建成,據《揚州畫舫錄》記載,天寧寺西園也稱御花園,正殿叫做大觀堂,文匯閣就建在大觀堂旁。在太平天國軍隊焚燬文宗閣的轉年,揚州的文匯閣和所藏《四庫全書》也一同被焚燬,文匯閣是七大藏書樓中壽命最短的,存世僅七十餘年。

最後一處,也是南三閣中至今唯一還存在的一座,就是位於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內的文瀾閣。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在杭州聖因寺行宮原有的《古今圖書集成》藏書堂堂後改建文瀾閣,次年年底完工。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第二次攻下杭州,文瀾閣《四庫全書》大量散佚。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在舊閣原址上重建文瀾閣。文瀾閣散失、殘缺的書籍被陸續收集、補抄,現藏於浙江省圖書館。
這就是當年名震天下的七大藏書樓的命運,今天我們似乎對這些古物並不是十分關注,不過其中多數能留存下來,已經足以讓人感到欣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