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父輩再往上也都是靠賣農產品營生,每天走很遠的路去鎮上,村民們又沒錢修路,爲了通這條路村裏等了幾十年,我們老人家等到不敢再想。”朱崇禮無奈道,“這幾年,看着旁邊的村子都通了路,路還越修越好,我們村民心裏越發難受。

原標題:重慶:等了幾十年,這條路終於通了,村民致富有了盼頭

重慶九龍坡區陶家鎮友愛村18社到陶家鎮公路,路程由2小時縮短爲30分鐘。

友愛村18社通往陶家鎮公路,全長1.2公里。

村民們聚在一起暢談未來的致富計劃。

友愛村18社沒有通往鎮上的公路是以前友愛村百姓誰提誰鬧心的事。5月7日,一條長1.2公里,寬4.5米的砂石道路,走進村民眼裏、心裏,美了視線,暖了人心。80歲的老書記朱崇禮看着蜿蜒曲折的道路,臉上掛滿了笑容。

友愛村已經修好的砂石路。

友愛人等着一條路

祖祖輩輩勤勞創業,但受制於路程,以前全村缺少村集體經濟收入,長期以來村民只能到陶家鎮售賣農產品或外出務工,收入來源單一。“從父輩再往上也都是靠賣農產品營生,每天走很遠的路去鎮上,村民們又沒錢修路,爲了通這條路村裏等了幾十年,我們老人家等到不敢再想。”朱崇禮無奈道,“這幾年,看着旁邊的村子都通了路,路還越修越好,我們村民心裏越發難受。”

過去,從村裏到陶家鎮上,路太遠,貨車無法到村裏,村民只能肩挑背扛,步行將南瓜、洋芋等運到鎮上。

今年52歲的李宗亮,從小在友愛村長大。對於過去沒有通路的艱辛,他有發言權。“早上天還沒亮就要出門,背上前一天晚上裝好的揹簍,如果想要在鎮上趕集的地方佔個好位置就只能選擇更早出門。那時候打着手電筒出門,揹着60多斤的貨趟雜草趕路,每次走完全身都被汗澆透。”

“我老伴去世的時候,所有需要用的東西都是去鎮上購買後,用車子拉到銅陶路口附近,然後靠村子裏僅有的幾個勞動力從那邊那個鐵路那裏背下來。”朱崇禮指着遠處的房子讓筆者看,“就是那個房子後面,從那個地方下來全是田坎,不下雨的話還好,下雨的時候田坎全是稀泥,稍微不注意就滑到田裏去了。”

筆者瞭解到,友愛村17、18社,總人口360人。從前,村民們去陶家鎮需走三十分鐘左右小路才能到達銅陶路口,再坐車行3公里大路到達陶家鎮,嚴重阻礙了村民們出行。

幹羣一心成功修路

“修路這個事之前就已經溝通了3年多了,一直不成功!現在終於通了,這些村幹部真的太厲害了。”2019年年底,開始動工時,規劃路線上佔了村民的土地,涉及到的幾戶村民堅決不同意,面對諸多棘手的問題,千頭萬緒。白天,村民們都在外幹活,晚上纔回家,老書記朱崇禮和村幹部一次次挨家挨戶動員鄉親,說服村民,可就在動工的第二天,便被村民阻攔,施工被迫暫停。

那段時間,每到晚上聽到狗叫或腳步聲,不同意的村民們就紛紛關燈睡覺或假裝沒在家。村支兩委只好通過村裏其他的村民瞭解這些不同意的村民的具體情況。

“同樣在一個村,爲啥隔壁堅強村先通路,現在新房都冒起來,材料運輸費低出三分之一,而咱們社要是老人病了,車子根本就進不來,只能人背到銅陶路口……”老書記朱崇禮瞭解到村民在地裏幹活後,就在其家門口等他,經過語重心長的勸說,最後終於說通。

經過數次的開會討論研究,逐家逐戶作思想工作,道路才順利修通,這成了改善幹羣關係的第一步。

新路需要經過村內祖墳,村民們主動遷墳,需要穿過花椒林,大家自願砍樹讓路……“原以爲這條路修好至少要半年以上才能修完,沒想到這才過了多久,路就修通了。除了極個別外,村裏其他的村民們都很配合。”朱崇禮說。

友愛村已經修好的砂石路。

就在這個月,一條長1.2公里的砂石道路連接了有愛、銅鑼兩村,將有愛與陶家鎮的路途由過去的2小時縮短爲30分鐘。路通的第二天,不少村民迫不及待地踏上新路,只爲親身體會交通帶來的便利。

讓新路成爲“豐收”路

“十幾年前,我們村子還是種植的紅橘,由於沒有通往鎮上的大路,就沒有商戶願意來我們這裏收購,爲了售賣只能通過人力運出去,後來就把紅橘樹給砍掉了種植些莊稼。退耕還林的政策出來後,我們這裏就開始種植花椒樹。”朱崇禮給筆者算了一筆賬,以紅橘爲例,以前紅橘在市場上的行情爲每斤1.2元左右,但在村裏卻只能賣到每斤8毛左右,更別說其他農產品了,大家寧願外出打工。

友愛村已經修好的砂石路。

“現在路通了,我們村子的花椒都能賣個好價錢了。”友愛村村長陳霞介紹的,接下來會同時加大對本土農產品的對外銷售,努力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讓友愛村美起來、友愛人富起來。

說罷,朱崇禮迫不及待地補充到:“我們村子有一個社員就是搞花卉種植售賣的,由於運輸方面存在問題,一直不敢擴大種植面積,現在路通了,這些都問題就都不是問題了。”

缺少建材維護的村居。

陳霞告訴筆者,接下來,他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滿足老百姓的意願,將他們的房屋進行改造,給老百姓們一個安穩的住處。路沒通之前,建材運不進去,好多房屋都成爲了危房。現在村裏會積極鼓勵居民們自主創業,比如修建農家樂、花卉種植之類,同時也會引進相關的企業,造福村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