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中山國之所以覆滅,則還是出在了國家統治者身上。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初步奠定了七雄爭霸的格局,中山國也趁此機會展開了復興。

衆所周知,在春秋戰國時期,曾有七個國家雄踞天下,它們分別是秦、齊、楚、燕、趙、魏、韓。有很多人都認爲,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天下,那是因爲國家的強勢及秦始皇的雄才偉略。然而,歷史從不存在必然。戰國初期時,戰國七雄實力穩居前三的國家,無疑便是魏、楚、齊,此時的秦國雖也是七雄之一,但實力卻最小。而在此之前,戰國其實不止七雄,還有一國的實力也相當不錯,是中原諸國公認的心腹大患,更令諸國不敢輕易動武。然而,如此一個龐然巨物,卻並沒有取得壓倒性的優勢,反而慘遭覆滅之禍。

中山國的前身是北方鮮虞部落,春秋時期,它由數個部落共同組成,時常侵襲中原諸國。起初,由於鮮虞實力不強,因此時常被擊敗,其中以邢國抗擊最爲兇橫。春秋初期,邢國衰弱。鮮虞遂主動出擊邢國,迫使邢君逃亡。隨後,它又對衛國發起猛攻,致使衛君被害。如不是齊桓公聯合了多國兵力共抗鮮虞,邢、衛兩國早已亡國。

春秋中期時,鮮虞進一步壯大,晉國成爲了它主要的敵人。起先,晉國摧毀、吞併了鮮虞諸多屬國,取得了數場大勝,但未能覆滅它。此後,鮮虞建國中山,並趁晉國內亂聯合齊國等征伐晉國。在聯軍的攻勢下,中山國所獲頗豐,吞併了不少晉國領土。然而,晉國畢竟強勢,5年後,晉國開始反攻中山國,中山國因此遭到重創。

公元前453年,趙、魏、韓三家分晉,初步奠定了七雄爭霸的格局,中山國也趁此機會展開了復興。爲了快速追上各國,中山武公效仿華夏諸國禮制,國家得到迅速發展。然而,武公的突然去世,幼主的不恤國政,使得中山國再次陷入覆滅危機。無奈之下,大量的中山人退入太行山中苟活。還好當年的幼主並不是庸君,隨着他的長大,中山國再度變得強大起來。不過,由於其國土位於燕趙之內,因而趙國時常帶兵討伐它。

爲此,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抗擊趙軍,令趙國12年都沒能消滅它。而中山國之所以覆滅,則還是出在了國家統治者身上。隨着兩代君主的去世,新君在外有燕、趙等強敵的處境下,率先稱王。這樣一來,中山國就成了衆矢之的,最終在趙軍的猛攻及各國聯軍的阻擊下,走向了亡國。

在歷史中,中山國絕對不弱,它時常以弱勝強,即便被滅,亦能很快復國,給各國都留下了堅韌強大的印象。但它錯就錯在沒看懂天下形勢。反觀秦朝,處境比它還艱難,卻笑到了最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