丐幫是金庸武俠中的第一大幫,也是貫穿射鵰三部曲的大幫派,細讀《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不難發現其中有兩個梗,被金庸先生用了兩次,真是屢試不爽,發人深思。

《射鵰英雄傳》中金國小王子楊康,爲奪得丐幫幫主之位,借勢一統大金國,不惜被衆丐往身上吐口水。《神鵰俠侶》中蒙古小王子霍都,爲奪得丐幫幫主之位東山再起,不惜在丐幫蟄伏十六年之久。

仔細分析這兩個劇情設定,其實是一個梗,但金庸先生在霍都身上,赫然加上在丐幫假扮他人身份,潛伏十六年的戲份,不得不讓人佩服,霍都的耐力要比一般人強的多。再仔細分析,楊康和霍都的身份基本相似,這個梗的背後又想告訴我們什麼?

認賊作父喪天良,羣丐唾棄臭萬年

楊康是《射鵰英雄傳》和《神鵰俠侶》,遺臭萬年的人物,他的名聲也間接害得他兒子楊過,多奮鬥了二十年光景,才洗脫出身不好的罵名。

楊康和郭靖的名字,來自於靖康之恥,說是不忘靖康之恥,不如說是金庸先生,爲後面劇情諷刺靖康之恥而作的引子。

靖康之恥是北宋王朝最大的恥辱,宋徽宗、宋欽宗,被金人完顏一族俘獲擄走。二帝餘生過的就跟認賊作父一般,苟且偷生。金人以二帝爲要挾,給大宋子民帶來了生靈塗炭。拿此再結合《射鵰英雄傳》楊康認賊作父,把仇人完顏洪烈尊爲父皇,就不難看出極高明的諷刺意味。

楊康喪盡天良,見生父生母在完顏洪烈的逼迫之下雙雙慘死,而無動於衷仍認賊作父爲虎作倀,加害義弟郭靖,害死江南七俠五兄弟。拿楊康害死江南七俠五兄弟的劇情,對比歷史金人以宋徽、欽宗爲要挾,禍害江南百姓,是如此的相似。這正是金庸老先生,一步一步設計諷刺“靖康之恥”劇情做的鋪墊。

楊康是認賊作父的真小人,他處心積慮奪取丐幫幫主之位,其實是自取其辱。爲何如此講?丐幫有一個奇怪的規定,凡任幫主者,必須接受無數幫衆,向其身上吐口水,意寓做人不能忘本。

以文學創作的思路,把靖康之恥的歷史和楊康的劇情安排,細加聯繫分析,金庸先生巧借丐幫芸芸衆生之口,在唾棄北宋歷史“靖康之恥”。當時北宋淪陷,淪爲乞丐的百姓不在少數。

背叛師門真奸佞,出師無名何師我

霍都在《神鵰俠侶》的身份,是蒙古不知名的王子,其貪生怕死,公然背叛身陷絕境的金輪法王,成爲出師無門之輩,其品行還不如愚蠢的達爾巴。

此時金輪法王在蒙古的勢力,要比霍都強百倍,就算霍都是蒙古王子,也難逃金輪法王的毒手,這就是適者生存的人生法則。

霍都爲了有朝一日能東山再起,便借裘千仞之手,殺死丐幫無名小卒何師我,假扮其身份在丐幫潛伏了十六年之久。

霍都的隱忍非常人能比,直到瞅準機會,殺死丐幫幫主魯有腳纔有出頭之日。還好其在丐幫選舉幫主之際,被神鵰大俠楊過識破奸計,最終命喪黃泉。

其實霍都假扮何師我,潛伏丐幫的劇情,完全是元蒙古國初期的真實寫照。當初金朝統治蒙古一族,蒙古族比較羸弱,隱忍幾十年,纔有翻身的機會。這和霍都隱忍躲藏在丐幫十幾年的劇情,極爲相似和吻合。當時蒙古國在金人眼裏就跟乞丐一樣,毫不放在心上,就像霍都假扮的何師我一樣,沒人注意他是誰。

最終蒙古國,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慢慢強大起來。但金朝實在過於強大,直到成吉思汗逝世,也沒有親眼見到金國的覆滅。最終蒙古國和南宋達成聯兵滅金的協定,左右夾擊才完全滅掉金國。

蒙古國最終和南宋撕毀聯兵協定,經過縝密部署十多年征戰,才完全攻克南宋江山。

從霍都這個人物和劇情安排分析,霍都就算成功利用何師我的身份,奪取丐幫幫主之位,東山再起叱吒風雲,也是出師無名。因爲霍都不可能露出真實面目,統領丐幫上下。又因其被逐出師門,名副其實的出師無名。

《神鵰俠侶》《射鵰英雄傳》的主要核心劇情,就是南宋子民射鵰大俠郭靖,死守襄陽抗擊蒙古國南侵的故事。金庸先生之所以安排霍都假扮何師我的劇情,其實是暗諷蒙古大軍攻打南宋是出師無名。把何師,我分開來唸,再拿何師和出師做一對比,就不難看出其實是在反問出師討伐爲何師?我,不難分析是霍都,蒙古國的王子。連年征戰,受到傷害的始終是老百姓,這也是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的宗旨。

其實《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中的楊康和霍都的人物設定,是有一定反諷刺的意味,也是金庸先生在其作品中,連用兩次一樣的梗。(圖片來源於網絡金庸武俠影視截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