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覺得這部電影好的人認爲:我們太應該去保護傳統文化了。我認爲電影實際上並沒有講述傳統文化是如何沒落的,相反,影片講述了一個“工匠精神”到極致,一條路走到黑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成全自己的悲劇的。

2016年5月12日下午,電影界發生了驚人的一幕:

著名製片人方勳

,在直播宣傳電影《百鳥朝鳳》時

突然下跪

跪求全國院線的各位經理

增加排片;

這也實屬無奈之舉,同期上映的《美國隊長3》幾乎佔據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排片。

再加上這部電影是

“保護傳統文化”

加上中國第四代導演的

遺作

,所以這一跪效果

立竿見影

,排片從原來的百分之一提高到百分之七以上;

而這部電影的最終票房,也是取得了超過

了八千萬人民幣

的成績。

導演吳天明可謂是一代宗師級別的人物,中國第四代導演的他

一手提拔

瞭如今被人們稱之爲“國師”的

張藝謀

導演;

《人生》是他的代表作,《變臉》和《老井》代表了他的藝術造詣巔峯之作,他厚實的導演風格爲人們所讚歎。

從他的電影中,你不難發現濃郁的民族特色,以及表現出了人民對於土地的那些頗爲深厚的真情實感。

但這部電影隨着製片人下跪求排片引發討論,熱度飛昇的時候,觀衆的口碑也逐漸地走向兩極。

覺得這部電影好的人認爲:我們太應該去保護傳統文化了!電影中的每一點都如此的真實,

直擊人心的力量

被髮揮得淋漓盡致。

也有人持着反對意見:這樣的好題材搭配的卻是

廉價的煽情

,接受不能的同時也反映出了這部電影的水準之低。

經過二十餘萬觀衆的打分,最終在豆瓣獲得了8.2分的成績。

在豆瓣上也有人問了這樣一個問題,這也是我心中一直存在的一個疑惑:如果導演吳天明還健在,製片人也沒有向着院線下跪的話,

人們還會如此的讚譽《百鳥朝鳳》嗎?

我想,答案或許是否定的。

臺詞與角色的割裂感,片中人物的世界觀與現代社會的偏差,都使得導演試圖從主角口中講出的每一個道理,都失去了認真思考後的人的認同。

我認爲電影實際上並沒有講述傳統文化是如何沒落的,相反,影片講述了一個“工匠精神”到極致,一條路走到黑的人是如何一步一步成全自己的悲劇的。

如果這部電影出現在90年代,我相信他會引發觀衆的許多思考,可是在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只能用歷史的眼光去審視這部“三觀頗歪”的電影。

這部電影從一開始,講的就不是傳統文化的沒落,它講的是陶澤如老師飾演的焦師傅是如何“喪失特權”、“喪失地位”的。

電影塑造了一個近似“甜蜜”般的鄉村背景,但以現代的眼光去審視,我們卻很容易能發現,這是一個“甜蜜”的陷阱。

在這個背景之下,暴力和強勢的父權隨處可見,甚至瀰漫在空氣當中。焦師傅的兒子無法接受正常教育,只能硬着頭皮去接納、去傳承“吹嗩吶”,這並不是他想要的,可是在父親的威嚴下他卻毫無辦法。

這是可悲的“往事”,在現如今我們實際上是難以想象一個孩童不去接受義務教育而被迫傳承任何東西的。

不甘於此,是整部電影的基調。

老爹說的一句話,更是讓我油然而生一種不快:

“百鳥朝鳳只在白事上用,受用的人要口碑極好纔行,一般的人是不配享用的。”

在後面的劇情中,焦師傅也是爲此拒絕了村長親屬的“懇求”,在他看來,這位村長“德不配位”,所以因爲這句話他不願爲村長吹嗩吶。

我們要知道,在北方的熟人社會中,一個可以給別人“蓋棺定論”的人,無論從威望還是權力來說,都達到了一個頂峯。

吹嗩吶的人,居然可以評判別人的一生,這究竟是幸還是不幸?

我更傾向於後者,這種權力的集中導致的往往是那個人的膨脹,畢竟他的話既有地位又有分量。而這種權力卻因爲人的感情色彩無法做到客觀公正,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種莫大的“不公”

當主角感嘆現在的人們請嗩吶都不行禮,還發出了:

“沒規矩了!現在誰還把咱們當回事兒”

的時候,我就意識到,這不過是他們失去特權後所發出的不滿罷了,傳統文化

應該這樣得到繼承嗎

時代在不停的變化,歷史的車輪也在不斷前進;

一味地“傳承”而不懂得“變換”,最終也只能落得一個失傳的下場。

但在影片中,我卻沒有看到一絲的“變換”

全片的基調是悲涼的,但對於傳承一詞,製片方似乎在“做夢”

爲什麼傳承失敗呢?因爲外來的東西總想着害咱們!

新來的洋樂隊主唱是穿超短裙的豔俗女子,進城打工的青年並沒有賺到錢只是得到了一身工傷。一邊向着早已遠去的田園生活高唱讚歌,一邊對着現代化的車輪嗤之以鼻。到這裏你可能很容易就判斷出爲什麼口碑兩極分化了。

嗩吶究竟爲何不能發揚光大?

我們可能是遺忘了最本質的一點:融合。

嗩吶如此高昂響亮的樂器,我們就應該發揚它的亮點,與現代流行樂進行最大膽的融合和嘗試,不斷地磨合中總能找到屬於這種優秀樂器的一席之地。

但這個過程決不需要一部“哭喪”的電影來引起人們的關注,

如果你覺得這部電影很不錯,那麼請問:

在觀影后你是否有更進一步的瞭解嗩吶這個樂器呢?

如果沒有,那麼很遺憾,這部電影對於你來說並不成功。電影想要追求的有可能是藝術造詣,有可能是商業票房;但作爲觀衆,我們追求的只是一部“好電影”罷了。

這個道理用在嗩吶身上,也是一模一樣。

值得一提的是,嗩吶本身也有可能是“外來產物”;主流觀點認爲嗩吶是由波斯阿拉伯傳入,於明清時代流行開來。那麼這樣一來,故事本身也從“保護傳統文化”的高度一下降低到“如何對比西方文化”這樣一個角度了。

拋開這一點,我認爲導演並沒有講好這個題材應有的水平,甚至低於中等水平。

如果沒有下跪、沒有大師遺作,可能這部電影依舊不會掀起一點浪花。

吳天明導演的成就不可磨滅,也絲毫不影響我對他的崇敬。

但單就電影論電影,恕我無法給出那麼高分的好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