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將至,清明假期已來。相信“魔芋粉”們都知道要在清明節掃墓、踏青、喫青團。可你卻不一定知道,清明節爲什麼被叫作“清明節”?冬至後的第108天正好就是清明節?清明節和寒食節又有什麼關係?別急,關於這個歷史悠久的節氣和節日,還有很多是你不知道的呢!課代表就來給大家科普一下~

一、爲什麼是“清明”?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是我國農曆24個節氣的第5個節氣,也是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早在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就說:“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此處的“清明風”即清爽明淨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氣因此而得名,到了唐代正式成爲一個節日。

二、清明節要乾點啥

千百年來,雖然清明節的放假制度多變,時而放假時而不放假,假期時長時短,但是不變的是那些傳統的風俗習慣。一代代中國人在這些活動中寄託的,是對故去的先人們的追憶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期待。

祭掃墳墓

在清明節,來到墳塋祭拜先人,是對祖先的“思時之敬”。

踏青

清明節在舊時也曾被稱爲踏青節。《尚書·大傳》曰:“春,出也,萬物之出也。”初春時節,外物復甦到處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外出踏青郊遊的好時候。

盪鞦韆

盪鞦韆的歷史悠久,早在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流行,到了唐代更是成了老少皆愛的“國民遊戲”。盪鞦韆這項運動既好看,又能增強體魄,還能培養人們的勇氣,因此成爲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之一。

蹴鞠

“蹴”有用腳蹋、踢的含義,“鞠”的含義之一是指古代的一種皮球。 “蹴鞠”是一項古人以腳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這項運動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就開始流行,直到明清都不曾間斷,始終爲世人喜愛。

打馬球

馬球,是指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盛行於唐代。如今因爲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基本接觸不到馬匹了,這項運動也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插柳

入春以後天氣漸暖,人們在清明節這天外出踏青時往往會折些柳枝帶回來,或者插在家門口或者編成環戴在頭上。因爲古人相信,柳枝可以防止毒蟲的傷害。

三、後來居上取代寒食節

有一個與清明節關係密切的節日是寒食節,寒食節是冬至後第105天,故又稱“百五節”,寒食共有3天,過後就是清明。寒食節據說是爲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設立的。據歷史記載,介子推在追隨時爲晉國公子的晉文公重耳逃亡時不離不棄,甚至曾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充飢。重耳回到晉國成爲國君後大肆封賞曾經追隨他的忠臣義士,而介子推爲了拒絕賞賜,便帶着母親隱居在綿山拒絕露面。晉文公想要通過放火燒山的方式逼他出現,沒想到最後介子推和母親雙雙被燒死在綿山中。晉文公很後悔,爲了紀念介子推他下令以後每年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不能生火,只能喫生冷的食物。

除了禁火冷食之外,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還有祭掃墳墓。在古代,無論是士人貴族還是平民百姓,在寒食節都會還鄉祭掃墳墓,由於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白居易有詩云:“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寒食野望吟》)到了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取代寒食節的地位。人們多選擇在清明上墳掃墓,冷食、蹴鞠、盪鞦韆等寒食節習俗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四、古人的“清明黃金週”

鑑於民間將寒食節與清明節並舉已成習慣,朝廷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大唐六典·尚書吏部》上有規定,唐代內外官員都有“假寧之節”:元正(旦)、寒食、清明、端午、七夕、中秋、夏至、立春、立秋、冬至等幾乎每逢節氣都要放假,寒食和清明連在一起可放四天假。到了唐肅宗李亨當政時,又將寒食清明假期由四天增加到七天;宋代沿襲唐代這一放假模式,並且人們充分利用起“黃金週”,與遊人遊玩賞春,清明節被賦予了更多的歡笑聲;元代的節假日大幅減少,寒食清明的假期被減少爲三天;到了明清兩代,寒食清明乾脆就不放假了,但是祭掃先人、踏青春遊等傳統習俗依然不變。

清明節和其他中國傳統節日不同,它是一個融合了追憶先人時的辛酸淚和踏青賞春時的歡笑聲的節日,我們在懷念先人的同時,也不忘珍惜眼前的春色和對未來的希望。杜牧在《清明》中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的雨水概率一向比較高,不知今年清明節是否會下雨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