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產業經” 奏響“富民曲”——廣西“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

貧困戶投身特色產業,圖爲村民李愛羣在桂平市火龍果基地護理火龍果。黃靜華攝

念好“產業經” 奏響“富民曲”——廣西“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毛南九萬李"豐收。韋順講攝

念好“產業經” 奏響“富民曲”——廣西“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

東蘭縣大力發展蘭花種植產業,助力羣衆脫貧增收。劉廷智攝

念好“產業經” 奏響“富民曲”——廣西“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

浦北縣泉水鎮舊州村光伏發電集體經濟項目。尹春光攝

念好“產業經” 奏響“富民曲”——廣西“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

凌雲縣依託浩坤湖發展旅遊扶貧產業。閉建輝攝

念好“產業經” 奏響“富民曲”——廣西“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

巴馬瑤族自治縣的貧困羣衆在食用菌基地務工。凌吉榮攝

念好“產業經” 奏響“富民曲”——廣西“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

田林縣浪平鎮的姬松茸產業大棚。岑冉鑫攝

念好“產業經” 奏響“富民曲”——廣西“造血式”產業扶貧之路

凌雲縣的"金字塔"茶山。黃元榮攝

【偉大壯舉·扶貧印記】

初夏時節,行進在八桂大地上,入目是漫山遍野的果樹嫩苗,朵朵花穗盡情綻放,勤勞的農民在田間地頭忙得不亦樂乎。

面對最難啃的脫貧攻堅"硬骨頭",廣西加快發展縣級"5+2"、村級"3+1"特色產業,全區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覆蓋率達96.94%,一個個特色產業增強了脫貧"造血"功能,爲鄉村振興引來了"活水"。

姬松茸變身"致富傘"

一排排大棚整齊排列在山地上,羣衆正操弄設備護理姬松茸。"一個大棚正常需投入4萬元,但在政府幫助下只需投1萬元就可以了。"貧困戶吳金菊告訴記者,去年她家種植5個大棚,淨增收8萬元。

百色市田林縣地處石漠化山區,人多地少,收入渠道單一。2015年8月以來,田林縣結合山區氣候環境,引入姬松茸新興產業,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戶"模式,在浪平鎮建起姬松茸生產示範大棚。

"2019年,浪平鎮55個姬松茸大棚,惠及89戶578人,爲浪平村、塘合村的村集體經濟帶來收入11萬元。"田林縣副縣長農國寧告訴記者,今年全縣將擴建705個大棚,年產值超4000萬元,可吸納170戶貧困戶入園承包種植,解決300人就業,實現6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增收150萬元以上。

幫扶單位中國電信不僅資助農戶建設大棚,還引入5G網絡技術,開創"5G+8K"智慧農業應用體驗。"通過'5G+網紅'傳播,讓種植戶得到權威專家技術指導,讓深山農產品走向廣闊市場。"中國電信百色分公司相關負責人項澤宇說。

火龍果結出"脫貧果"

"去年養豬虧了本,今年在政府幫扶下改種火龍果,有望賺回來。"在桂平市石龍鎮閩航科技火龍果種植基地,村民李愛羣忙着給火龍果苗除草、剪苗、搭架。

在桂平,像李愛羣一樣積極投身特色產業的貧困戶還有很多。"承包火龍果種植田的貧困戶,不需要投入成本,基地每年支付每畝2300元管理費,果上市後還會給予提成。"石龍鎮黨委書記羅漢軍說。

發展產業,桂平市全面發力。2016年以來,該市在貧困村地區培育和建立405個各類種植示範基地、示範點,覆蓋151個貧困村,基本實現貧困村"一村一基地"目標。這些基地通過"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統一提供種苗、技術指導和市價收購,免了羣衆的後顧之憂。

產業興,帶來萬家富。桂平市通過龍頭企業帶動,培育出92家種植類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形成了萬畝西山茶、萬畝稻蝦養殖基地等"七個萬"特色產業羣,帶動1.1萬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油茶樹爲脫貧"加油"

在河池市東蘭縣泗孟鄉弄平村,油茶、花椒等種滿整個山區。"過去羣衆主要種玉米爲生,勉強能自給自足。我們通過獎補引導發展經濟產業,激發脫貧內生動力。"泗孟鄉弄平村駐村第一書記覃肄說。

這些年,東蘭鎮拉岜村貧困戶韋美定嚐到了種油茶的"甜頭",今年又增種10餘畝。"油茶已成爲我們村羣衆家庭收入主要來源,各家各戶都搶着種。"韋美定高興地說。

爲鼓勵羣衆發展產業,東蘭縣出臺多項以獎代補惠民政策,特別是對在疫情防控期間發展的產業,簡化辦理流程,降低獎補門檻,增加50%獎補額度。目前,全縣已種植油茶近30萬畝,基本實現"人均一畝油茶"的產業格局。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我們發展特色產業更注重授之以'漁',通過科技種養輸之以'血',積極由'輸血式'生活救濟型扶貧向'造血式'生產開發型扶貧轉變,構建'一戶一項目、一村一品種、一鄉一特色、一縣一品牌'的產業格局,讓更多貧困羣衆富起來、富長久。"東蘭縣縣長徐迪克告訴記者。今年全縣已發放產業獎補資金4162萬元,惠及貧困戶3.4萬多戶。5月9日,東蘭和廣西20個縣一道退出貧困縣序列,向全面小康再邁出堅實一步。

(本報記者 周仕興 本報通訊員 譚舒尹)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