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初孫策如果不是死得太早,導致年幼的孫紹無法繼承江東基業,估計就沒孫權什麼事兒了。孫策去世之後,弟弟孫權繼承了江東基業,並進一步穩固了江東政權。

孫策何許人也?江東小霸王,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之一。

話說當初破虜將軍孫堅死後,留下兒子孫策和孫權兩兄弟相依爲命。而隨着孫堅的去世,孫家在江東的基業也不復存在,就連孫堅的舊部,也被袁術納入麾下。但虎父無犬子,孫堅畢竟是當年關東聯軍中唯一敢追着董卓打的猛將,長子孫策孫伯符也頗有父親當年的風采,他並沒有因爲家道中落而喪失鬥志。他一心要爲父報仇,重振破虜將軍的聲威。

孫策先是投奔父親當年的舊主袁術,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袁術的信任。隨後拿着袁術還他的一千多父親舊部,征戰江東。最終用了五年時間,一統江東。

當時,袁術已經敗亡,荊州也是一盤散沙,而北方袁紹正在和曹操一決雌雄。躊躇滿志的孫策認爲這是自己爭霸天下的大好時機,他甚至已經在計劃趁着袁紹和曹操二人鷸蚌相爭的時候,帶兵偷襲許都,劫走漢獻帝,自己也來一次挾天子以令諸侯。

但是,命運弄人,孫策計劃還未成行,便在打獵途中遭遇刺客,最後重傷不治身亡,年僅二十六歲。

孫策去世之後,弟弟孫權繼承了江東基業,並進一步穩固了江東政權。比如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在夷陵之戰中擊敗劉備等等。

公元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同時追尊自己的父親孫堅爲武烈皇帝,廟號始祖。但同爲孫吳王朝奠基人的孫堅,卻僅僅只是被追諡孫策爲“長沙桓王”,並沒有尊其爲帝。

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爲吳侯,後改封上虞侯。紹卒,子奉嗣。---《三國志》

想想孫策作爲江東基業的開創者,吳大帝孫權的親哥哥,到頭來連個皇帝的尊位都沒有,屬實有些委屈。

相較而言,司馬家的小孫子司馬炎就比較厚道了,稱帝之後便將西晉王朝的三大奠基人,司馬懿三父子分別追尊爲帝。其中追尊爺爺司馬懿爲宣皇帝,廟號高祖;追尊伯父司馬師爲景皇帝,廟號世宗;追尊父親司馬昭爲文帝,廟號太祖。雖說相較於父親爺爺,伯父司馬師的廟號稍微要低上那麼一點,但好歹都是皇帝啊,享受的是太廟香火,可比孫策要好上太多。

但是,話說回來,孫策和司馬師所面臨的情況是不一樣的。司馬師能被尊爲皇帝,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爲他無後,沒有子嗣。唯一一個兒子司馬攸,還是從弟弟司馬昭那裏過繼來的,其不是來繼承司馬家家業的,而是爲司馬師養老送終的。而且他死後,繼承司馬家家業的弟弟司馬昭,並沒有稱帝,稱帝的是他兒子司馬炎。這就使得西晉王朝的血統傳承確保在司馬炎這一脈,而不會出現司馬師的後代有資格繼承皇位,站出來惹事的情況。

換句話講,追尊司馬師爲帝對於自己這一脈的統治是沒有威脅的,因爲司馬師無後。

但是孫策不一樣,孫策可是有兒子的,名爲孫紹。當初孫策如果不是死得太早,導致年幼的孫紹無法繼承江東基業,估計就沒孫權什麼事兒了。孫紹的生卒年不詳,但是我們從孫策的年齡可以推斷出,孫紹年齡不大,最多不過10歲。這樣的年紀,顯然無法承擔繼承江山的重大責任。

但即使是孫權繼承了江東基業,但孫紹的存在,其實讓孫權是比較尷尬的。畢竟從繼承的角度來講,父死子繼要遠比兄終弟及來的正當。孫權稱帝后,如果追尊孫策爲帝,那麼就意味着孫紹也是皇子,到時候自己選太子是不是應該把他考慮進來?

就算他孫權不願意,但是曾經那些追隨孫策打天下的老部下們,會不會爲自己的主公發聲呢?孫策在江東的影響力,實在是太強大了。當年打下江東基業的老將們,都是孫策的手下。此外張昭、周瑜這些人才,也都是孫策招納過來的。

此外,孫策一脈的背後,還擁有着大半江東豪族的支持。

首先,東吳丞相顧雍之子顧邵,娶了孫策長女。顧家乃是曾經的江東四大家族之一,底蘊深厚。

其次,東吳大都督陸遜娶了孫策二女兒,陸家也是江東四大家族之一,實力強大,不可小覷。而陸遜更是東吳柱國一般的人物。

最後,三朝元老朱治之子朱紀,娶了孫策三女。朱治是跟隨孫堅、孫策、孫權的三朝元老,屬於江東基業的奠基老臣,地位顯赫,影響力甚大。

江東集團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集團,各種派系林立,不是皇權就能壓倒一切的。

萬一孫紹自己有野心,再加上師出有名,在這些勢力的支持下,跑出來要和自己分家,那麼東吳就面臨着分裂的危險。如果是和平時期,孫權可能不會當回事兒,但當時三分天下,曹魏虎視眈眈,他們未嘗不會藉着這個機會來分化吳國。或許孫權活着還能控制住局面,可是等到他死了以後,他的兒子能震懾得住孫紹等人麼?

所以,追尊孫策爲帝,其實是有風險的。孫權爲了保險起見,只能委屈一下自己哥哥了。將孫策封爲長沙桓王,這就徹底斷絕了這幫人擁立孫紹的想法,這有利於孫權一脈的傳承和統治。

總結來講,對於孫策來說,這當然不恰當,因爲江東確實是他打下來的。但是對於孫權來說,這是保證東吳統治,最爲合理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