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

---王小波

36氪一篇分析當代年輕人消費觀的深度文

''當代年輕人的消費觀,不需要講道理。''

文章從不同方向、不同層次對當代年輕人的消費心態進行剖析

所述內容雖旨在向自創者們提供如今運營的可切入的角度和對商業規則的思考

可我在對文中分析如何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年輕人時有所啓發

''當代年輕人存款少、負債多、不甘於平庸的產品與粗糙的生活。''

其實分析年輕人消費心理的結論是:''做同路人''

懂得當代年輕人真正的需求是一種歸屬感----社交歸屬感

以及一種陪伴和理解

歸屬感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我的小學時期

老師們總是愛提倡團隊精神----人羣歸屬感

其實當我第一次接觸這個概念時持反對的態度

我爲什麼要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一起玩耍、一起學習

可能就是在那個想法萌發時我便學會了獨處

歸屬感的內驅動力也就是王小波提及的像我這樣的人的人格魅力吸引

在我的小世界裏,如果我不主動告訴別人我的想法,別人就不會知道我在想什麼

小時候很''厭惡''一個叫飛飛的小孩

它總是愛帶着一種類似於''嘲笑''的口吻和我說話  大概目的就是想說我不合羣

他每對我說一次話  我的心便越來越厭惡他了

大抵是小孩子的天真爛漫遇上了我的孤僻戾氣

說實在話

我並沒有感覺自己的行爲導致個孤獨的

反而認爲那些小孩們嬉笑怒罵的原因不過就是放學後結伴買零食後的互相分享罷了

只是小孩們的''友好''沒成年人複雜而已

人類的天性是陪伴

適當的社交是必要的   不論人性爲何

你始終逃離不了的便是你是人類的事實

依據叔本華的觀點:''人的第二次改造即是內在精神世界的重建。''

進化論的中心思想之一---優勝劣汰

如果你始終選擇在自己的人設裏停滯不前  你註定着被這個時代所拋棄

既然你改變不了世界那就選擇改變自己吧

''學會傾聽自己''是改變自我的第一步

能懂得自我實際上是我們內在向世界表現的表象

你就能知曉其實自我的意識才主導這個世界的關鍵因素

''我認爲地球是圓的,那麼它就是圓的。''

這一類形而上的問題指向的根源便是本心自我

人對歸屬感的渴望實際上是一種自我本心的缺失

也就再次將問題拋回到''年輕人對消費心態的認識''

用消費帶來歸屬感、人設的運營

表面是對價格的不敏感、對產品本質的注重

究其原因不過是他們太 無 聊 了 !

年輕人沒時間認識自我、瞭解自我纔會將有限的精力放在人羣裏、鏡頭下

可大把的時間能去刷微博、看視頻、發呆

這也是年輕人的矛盾點

當我們學會慢慢地意識到這些自身的毛病時

你就知道你應該做什麼了

換句話說就是你懂得怎麼取悅自己了

願生活的所有美好都會如期而至❤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