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顿时间网络上一切言论直指”凶手“,一些与美姬曾有过接触的人也跑出来爆料,而遭受舆论抨击的此刻美姬只好躲在酒店不敢出门,试图用绳子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时电视台突然宣布,警察已找到真正的凶手。所以当舆论出现时,哪怕你主观意识不相信传闻,但周围人的议论,与媒体不间断的洗脑,会让人内心潜意识中不断向其表达出的理论靠拢。

你“杀”过人吗?我指的是用嘴巴。

现在这个年代,没有人会忽略舆论的威力,但不少人还没意识到,舆论的威力不仅决定了很多事情的发展方向,甚至还能“杀人”。

漂亮的女同事典子丧生于森林,一切矛头被指向其貌不扬,在公司貌似与典子不和且莫名失踪的城野美姬。顿时间网络上一切言论直指”凶手“,一些与美姬曾有过接触的人也跑出来爆料,而遭受舆论抨击的此刻美姬只好躲在酒店不敢出门,试图用绳子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时电视台突然宣布,警察已找到真正的凶手……


此部影片并没有太多悬疑可怖的地方,故事主线也很清晰,但其表现出来的主题却很可怕:

所谓的舆论,在无形中坑害了多少人?

舆论有“传染性”,以一传百,不断发酵

典子的“徒弟”里莎子,第一个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从她的口中记者们所知,城野美姬是与死者同时来公司的,两个人容貌差距较大,看上去所有的人都更喜欢典子。

在同事若有似无的暗示下,采访记者当下做出判断,

“城野美姬,十有八九是这起案件的罪魁祸首。”

接下来记者开始围绕”城野美姬“这个人来大做文章,找到她曾经的同学以及前男友等,引导对方说出一些不利于美姬的言论。


《乌合之众》这本书中提到过:

群众具有盲目性,他们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所以舆论会有传染性。

当一个人说了这种言论,会引来无数人的跟风。

所有的人都开始认定是这个平平无奇的女人,因为嫉妒杀害了典子。

即使从头到尾,根本没有任何一条证据能证实他们的想法。

但跟风的人鲜少会去验证事情的真实性,不过就是想凑凑热闹,为贫瘠无聊的生活打发时间。也不会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这不经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大学教授不当言论。”事件。

不少网名指责教授胡说八道,“我们不需要移民或是引进老外。”


可事实上,这位老教授并没有说出这种话,一切都是栽赃。但这个时候,那些辱骂教授的人,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他们没有一个人是亲耳听到老教授这么说,亦或是亲眼看到过视频,但到了最后连基本的道歉都没有。

一切都是人云亦云引发,“别人都这么说,那我跟着骂骂也不为过吧。”

当舆论发生了导向,跟着骂仿佛成为了行为导向标准。不骂的人成为了异类,甚至会一同遭受攻击。

但这不切实际的传闻,却无人可为之付出代价。

没有遭受惩罚的流言者,重蹈覆辙的可能性为百分之百。

舆论会影响人本来的判断,模糊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

城野美姬这个名字被爆出后,一些与她曾有过关系的朋友,同事都跑出来爆料,而其中最可怕的莫过于,她的父母野也逐渐觉得自己的女儿就是杀人犯。


当记者去城野美姬老家采访其父母时,除了缠绵病榻的奶奶坚称自己的孙女是无辜的,她的父母已把女儿当成凶手。

父亲痛哭流涕地对着镜头忏悔,

“请务必原谅我的女儿。”

其实父母是最理解自己的女儿的,城野美姬温柔,有主见,连叛逆期都没有过,怎么可能会仅仅因为嫉妒就伤害他人呢?

可网络上铺天的舆论,再加上媒体的渲染,连亲人们,都主动帮女儿承担了罪行。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世上,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相信舆论,但不断地出现的传言,的确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心理学家曾说过,

“人都有从众心理。”

这种心理一部分来自父母的教育,一部分来自成人后生活的同化。


小时候,父母会告诉你要合群,不合群的小孩交不到朋友,不受老师喜爱。

长大后,周围的人百分之八十和你过着相同的生活,看着别人的生活就反映出你自己的生活。时间长了,这种相仿的默契,在我们心中也成为了习惯,不会觉得奇怪而是认为相当正常。

所以当舆论出现时,哪怕你主观意识不相信传闻,但周围人的议论,与媒体不间断的洗脑,会让人内心潜意识中不断向其表达出的理论靠拢。

慢慢的,有独立思想的人也开始被同化。其中包括与当事人最亲近的朋友家人。

“那么多人都这么说,那应该就是这么回事吧。”

所谓的三人成虎,就是如此。

舆论会把人逼入险境,一个想不开就走上绝路


记者采访了所有的人,当朋友,同事在媒体的暗示下,说出不利于城野美姬的话时。

当事人美姬正在酒店,通过电视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判刑”。

她内心充满疑惑,

“为什么我就成为凶手了。”

她不敢出门,也不敢联系任何人。

只好赶忙拿出纸笔写下事情的来龙去脉,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想写下遗书,她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城野美姬是畏罪自杀吗?还真不是。她本就是无辜的,但选择这条绝路,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舆论。

所有人都觉得她是凶手,哪怕她此刻出现,也不会有人愿意相信她是清白的。

不负责任的舆论下场有多可怕。传播者不过是看客,但深陷舆论漩涡中的人,解释徒劳,严重者甚至会因此想不开。

还记得去年离世的韩国艺人崔雪莉和具荷拉吗,两个年纪轻轻的女孩子,常年遭受着网络暴力,从而患上抑郁症。

可即使被“暴力”逼得香消玉殒,但那些曾经伤害她们的人,也没有为此感觉到抱歉。

更有甚者觉得,

“心理承受能力这么差,那当初就不要出道成为艺人呀。”

两条年轻的生命并未唤醒他们的良知,不负责的舆论还在继续进行中……

有学者分析过这些人的心态,为何不肯道歉?

一类人是真不觉得自己有错,潜意识中并不觉得做错了事说错了话。

还有一类是知道舆论会“杀人”。但一旦承认是自己的罪行,很有可能舆论的抨击指责会指向他,他不愿意成为下一个被舆论“侵吞”的对象。


既然如此,那干脆死咬着不放,拒绝承认自己有错,反正说的人那么多,法不责众,也不会真让他去坐牢。

两种人的共同点,一词皆能概括,

“自私”。

为了缓解生活的空虚无聊,网络暴力另一个人,等真犯下大错了,为了不受到良心的谴责而拒绝认错。

很多人不齿这种行为,但很多人却做出了这种事。

影片的最后警察找到了杀害典子的真凶,就是电影开头第一个提出城野美姬可能是凶手的里莎子。

在这里,不得不表扬导演的高明。

那些自以为,跟着舆论扯东到西的人,其实到头来,都成为了凶手栽赃嫁祸给旁人的工具。

影片也是侧面告诉大家,“你的言论,很有可能被歹人利用成了工具。”

这部《白雪公主杀人事件》豆瓣评分7.5,除了演员给力,导演靠谱外,更重要的是这部影片所传递出来的思想。

不知事情全貌,就不要妄自留下结论,更不要充当“审判者”带给他人言语上的伤害。很多情况下。

你自以为是的义愤填膺,到头来却只是替坏人做了嫁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