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畢竟商業作品創作時間都是有期限的,很多時候畫手爲了快速出作品,本來也來不及把所有細節都顧及到,這種事時候把一切細節隱藏在暗處不要精細刻畫,然後強調應該強調的部分,反而會讓畫面有"呼吸感"。比如wlop的這一張,模擬了鏡頭聚焦到人臉部的效果,整個胳膊都糊掉了,視覺的重心被引導到了臉部,這樣就達到目標了。

因爲互聯網的發展,現在畫師發表作品非常的容易,被看到也非常的容易——在這樣的前提下,很多大人氣畫師便誕生了。比如大家津津樂道的米山舞啊,wlop啊,rei子啊......繪圈的小朋友們誰見了不說一聲:"神仙畫手!"

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都是牛逼的畫手、一般人畫不到這個程度的,那麼,什麼叫一副好畫呢?啥樣的畫,讓人覺得非常好呢?畫這樣一幅畫是不是很費精力?

比方說細節極其豐富的畫,像這樣的,是不是就是好畫?畫得越精細越好?

誠然,這幅畫是夠精美夠好的,但是以上三位畫師表示有異議,尤其是米山舞。米山舞有個絕活兒,那就是把畫面特定的區域給整糊掉:

頭髮位置糊掉:

背景完全糊掉;

糊一坨光暈;

腿和胳膊完全虛化;

好好的畫爲啥非要糊一塊呢?而且糊完之後沒人覺得"這是啥玩意",反而覺得"太太絕了!畫得太神了!"然後很多畫手也學着給畫面各種加模糊。現在把每一個細節都畫得清清楚楚的畫手反而非常少見......某種意義上,除非享受這個過程,好像把細節畫得過於清晰也沒什麼必要。

怎麼會這樣呢?

其實,故意給畫面留下一些還可以精細化的空間,或者把畫好的畫面模糊化,也是很多畫師的一個小技巧了。這種畫面處理主要是模仿攝影鏡頭進行的處理;

從藝術史的角度說,畫畫這種表達方式是遠遠早於攝影的。本來畫畫的好處就在於你每個細節都能顧及到,如實地畫出來,達到畫面的精細感。

但是攝影有另外一個好處。因爲鏡頭本身的性質,攝影就像眼睛一樣,可以自我選擇畫面的焦點,也就是示意給讀者自己想要傳達的畫面。比如一個人的手如果往前伸,那麼手會比臉更靠前,理論上你肯定會把手看得比臉更清楚。但如果你想強調的是臉呢?

比如wlop的這一張,模擬了鏡頭聚焦到人臉部的效果,整個胳膊都糊掉了,視覺的重心被引導到了臉部,這樣就達到目標了。

插畫出現的畫面裏"糊掉"的效果,基本都是爲了這一個目的:通過細節量的不同,達到視覺引導的效果。比如糊掉背景,視覺引導到人物身上;糊掉頭髮和其他部分,把視覺引導到臉上;右邊景色太亮左邊太暗,糊一坨光暈,把視覺往左邊引......

當然糊也不一定都是爲了單純的鏡頭聚焦,有時候也可以用來表示動態。比如漫畫裏的速度線,就是這種"糊"法的延伸。

當然表示視覺引導的也不止有這一種手法。還可以通過光線的引導、線條疏密的引導、動作引導等很多種方法,在引導之餘,也可以減少作品的創作時間。畢竟商業作品創作時間都是有期限的,很多時候畫手爲了快速出作品,本來也來不及把所有細節都顧及到,這種事時候把一切細節隱藏在暗處不要精細刻畫,然後強調應該強調的部分,反而會讓畫面有"呼吸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