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堂上,葛畢氏並不承認毒殺親夫,無奈屈打成招,在劉錫彤的誘供下,爲了減輕自己罪責,說出:自己是用砒霜毒殺葛品連,但是砒霜是楊乃武買個他的,一切的主謀是楊乃武。劉錫彤早就聽說過楊乃武與葛畢氏的傳言,對葛畢氏用砒霜毒殺親夫的形象先入爲主。

楊乃武和小白菜的故事,盡人皆知,周星馳以其故事爲原型,改編出90年代經典電影《九品芝麻官》。

更有甚者,將此流傳甚廣的民間故事改編成名噪一時的三級片——吳啓華、翁虹主演的《滿清十大酷刑》。

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無非就是一個伸冤平反的簡單故事,爲什麼能流傳如此之廣,以至婦孺皆知?

這個冤案爲何能驚動垂簾聽政的慈禧老佛爺,爲什麼一個並未造成嚴重後果的刑事案件,竟能夠導致浙江官場的大地震,以至上百官員受到牽連?這其中又蘊藏着什麼不可見人的明爭暗鬥?

1

晚清一代宮廷政治的大背景是慈禧與奕訢的權力角鬥。

而在地方上,咸豐一朝的太平天國之亂造成了巨大的,難以挽回的災難和影響數十年的權力分佈。

衆所周知,在剿滅天平天國的戰鬥中,八旗、綠營皆不堪重用,紛紛敗退。在朝廷的允許下,地方軍閥勢力抬頭,併成功剿滅太平天國。其中以曾國藩的湘軍實力最強,功勞最大。

浙江巡撫楊昌濬就是曾國藩的幕僚。

這是楊乃武與小白菜冤案的大背景,其中利害,下文慢慢分析。

同治十一年浙江餘杭縣豆腐店夥計葛品連娶畢家女兒爲妻,也就是故事的女主角葛畢氏。傳聞葛畢氏人長得漂亮嫵媚,常穿綠衫,腰間繫白色圍裙,好似一顆水嫩的小白菜。

小白菜這個外號也就在餘杭市井中流傳。

結婚要有房子,這是一個古今不變的真理。

葛品連買不起房,只能租住在剛剛亡了妻子的舉人楊乃武家。楊乃武身爲舉人,也算有了不錯的功名,經濟基礎與學識涵養肯定是不一般,自然在小小的餘杭縣內算是出類拔萃的“王老五”。

電影中的楊乃武

葛品連白天去豆腐坊上工,妻子葛畢氏在家無聊,就向楊乃武請教學問,久而久之,楊乃武經常請葛畢氏在屋內學習,交授詩書。中午葛品連不回家,葛畢氏也就常在楊乃武家喫飯。

漸漸的,不大的餘杭縣城內流言四起,這種綠帽子武大郎的故事,國人很是愛聽愛傳。這次有心人還起了個形象的流言“羊喫白菜”。

一百多年後再看此案,筆者並不覺得楊乃武與葛畢氏一定有私情,但是人之常情,楊乃武與葛畢氏互有好感似乎是事實。或者說,他們二人並不厭煩對方,可以一起長時間共同學習和生活。

葛品連娶個媳婦不容易,怎敢打罵,更不敢質問。聽到傳言後,只能白天悄悄回家偷聽楊乃武與葛畢氏在屋內共同學習的聲音。

一聽、二聽,楊乃武都沒說什麼用不着的,沒有調笑,沒有言語輕慢,真的在認真學習。當然也有可能楊乃文與葛畢氏二人將情化詩書,葛品連聽不懂。也有可能,兩人剛嬉笑完,葛品連沒趕上。

總之,清宮檔案的正史記載,並沒有人實錘楊乃武與葛畢氏的傳聞。傻小子葛品連犯了一個,傻男人經常愛犯的錯誤,什麼事都和自己的娘說。

葛品連將傳聞說與葛媽後,葛媽懷恨在心,找來自己的老姐們,常常唸叨此事。鄉間婦女能有什麼主意,無非是添油加醋,更讓葛媽怒火中燒。

楊乃武怎麼會不知道關於自己的傳聞。爲了一個有夫之婦葛畢氏,敗壞自己的名聲實在不值得,於是找了個加租的藉口,逼走了葛品連一家,楊乃武與葛畢氏也再無來往。

按說故事到這裏就能結束,誰知鄉間留言不斷刺激着葛品連,一個綠帽子武大郎的形象栩栩如生,看看鏡子,葛品連活脫一個清代武大郎,再想想楊乃武英俊的容貌和學識,這更讓他十分鬱悶。葛媽的嘮叨更讓葛品連雪上加霜。

本對妻子百依百順的葛品連開始拿妻子出氣,不時爭吵,打罵。妻子更覺冤枉,不嫌棄葛品連窮,和他租房結婚,結果還這樣對自己。葛品連一個渣男形象活脫脫展現在世人面前。

自己無能向媳婦撒氣實在是絕世渣男的表現。更何況沒有坐實葛畢氏與楊乃武的姦情。

不久後的一天,葛品連身發寒熱,雙膝紅腫。葛畢氏建議他請假,別去豆腐坊了,葛品連不聽,依舊去了兩日。病症越發厲害,葛品連從豆腐店回家路上買了粉團喫,當即嘔吐不止。到家後,讓葛畢氏給其蓋了兩層棉被,依然覺得寒冷。

可想葛品連高燒程度。葛品連要求喝西洋參湯,讓葛畢氏去買,尚未出門,葛品連就一命嗚呼。葛媽與葛畢氏爲其擦洗穿衣,葛畢氏並無中毒跡象。

雖然,天以入秋,但餘杭的天氣依舊炎熱。葛品連口鼻中流出血水,依今日醫學來看,似乎葛品連肚內有不少腹水。

但是在老姐們的提醒下,葛媽覺得這個自己並不喜歡的兒媳婦,這個可能很快就要改嫁的兒媳婦,有重大的毒殺親夫的嫌疑。

2

兒媳婦與婆婆的仇是永恆的。社會上開始流傳葛畢氏用砒霜毒殺親夫的傳聞。

葛品連剛死,葛媽就將兒媳婦葛畢氏告上衙門,罪名是毒殺親夫,當代潘金蓮。

縣令劉錫彤是一個道光十七年的老舉人,始終未能中進士,所以在縣令這個職位一干幾十年。劉錫彤早就聽說過楊乃武與葛畢氏的傳言,對葛畢氏用砒霜毒殺親夫的形象先入爲主。

劉錫彤命仵作和門丁一同前去驗屍。

葛品連屍體鼻內有血水流出,軀體軟而不僵,指甲和趾甲呈暗灰色。仵作水平低下,將口鼻內有血水流出寫成七竅流血,將指甲和趾甲的暗灰色寫成青黑色,認爲葛品連是吸食大煙過多而死。

門丁並無驗屍資格,覺得仵作水平低下,更何況死者並不吸食大煙, 只根據主觀臆斷,屍體肚子上有紅色疹子的現象,做出了葛品連中砒霜之毒而死的結論。

此二人的爭執劉錫彤並未形成公文向上申報,只是根據先入爲主的印象認定葛畢氏有罪。 楊乃武是餘杭縣有名的年輕舉人,在與老舉人劉錫彤的交往中,頗顯輕視之詞,這也讓劉錫彤懷恨在心。

在大堂上,葛畢氏並不承認毒殺親夫,無奈屈打成招,在劉錫彤的誘供下,爲了減輕自己罪責,說出:自己是用砒霜毒殺葛品連,但是砒霜是楊乃武買個他的,一切的主謀是楊乃武。

楊乃武被牽連到此案,舉人出身的楊乃武一臉傲慢,大堂之上痛斥葛畢氏血口噴人,對於葛畢氏的遭遇,漠不關心,只是想撇清自己的麻煩。

還是因爲舉人出身,楊乃武不用在大堂上向縣令劉錫彤下跪,更不能被上刑。劉錫彤知道自己治不了楊乃武,只能先通過知府將楊乃武的功名革除,再用刑審問。

知府陳魯很快革除了楊乃武的功名,刑逼楊乃武認罪。筆者在史料中看到此處,總是想不明白陳魯爲什麼不問青紅皁白就懲治楊乃武。隨口編個原由很簡單,例如劉錫彤賄賂陳魯,等等。

但是,這是公事,劉錫彤在案中並無利益可得,沒有必要賄賂知府。

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知縣劉錫彤的案情說明寫得太明白了,證據充分且確鑿。楊乃武並不否認也不關心葛品連是否是被毒死的,所以他只反駁葛畢氏血口噴人。

而現在楊並不否認的毒殺案主犯供出自己,自己只說沒有,辯駁顯得過於蒼白了。

不難想象,如果楊乃武心存善念,從屍體本身是否中毒入手,間接爲小白菜辯解,可能事情會向另外一個方向發展。

總之,楊乃武被知府革去功名,刑逼招供。那麼砒霜是怎麼來的呢?

楊乃武記得來杭州受審路上看見一家名爲“錢氏仁愛堂”的藥鋪,就胡亂編說,從這家店老闆錢寶生處花40文買的砒霜。

又一個無辜之人被牽扯進來,劉錫彤命人找來“錢氏仁愛堂”老闆,可是這家老闆名爲錢坦。錢坦並不承認楊乃武在本店買了砒霜,也並不認識楊乃武。

到了這步,劉錫彤並不是沒有懷疑過自己辦了錯案,想到自己已經將知府大人牽扯進來,況且楊乃武和葛畢氏流言甚多,不會空穴來風。即使辦了錯案,也是懲治了一對狗男女。

劉錫彤只能硬着頭皮往前走。“錢氏仁愛堂”老闆錢坦哪裏撐得住老官僚劉錫彤的軟硬兼施,終於承認了楊乃武買過砒霜,並改名錢寶生。

作爲交易回報,錢坦被從輕發落。劉錫彤將案宗上呈給知府,知府若稍加審問,例如:讓楊乃武從衆人中挑出錢寶生,就能改變這起冤案。

但是他不再深究,立刻定案。楊乃武被判斬首,葛畢氏被判凌遲。

案件已定,知府將卷宗上呈巡撫衙門審定,巡撫楊昌濬表現出一個老牌官僚的成熟。翻過案宗後,沒有輕易批准,而是將責任推給下屬,派了一個候補知縣前去餘杭縣調查情況。

一個候補知縣雖然是巡撫派下來的,但終究是個後補知縣,詢問衆人,無人翻供。上報巡撫楊昌濬,案情屬實。巡撫依杭州府判決上報刑部。

眼看就要被斬首,楊乃武顯示出一個舉人的能量。他知道,如果讓親屬去京城告狀,還有一線生機,換句話說,如果只是反駁對方胡說,似乎空口誤平,要讓案子往後拖,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捏造事實,誣告他人,讓案子重審,反正沒有什麼比斬首更差的結果了。

楊乃武捏造了兩個事實:

1.捏造衙役調戲葛畢氏,被葛品連發覺,並被痛打。

2.捏造知縣劉錫彤兒子向自己索賄,懷恨在心,怕事情敗露,聯合其父劉錫彤以公謀私,痛下殺手。

楊乃武確實是一個聰明人,捏造的這兩件事情,直達要害。捏造的第一件事,說明要殺死葛品連的不是自己,而是那個調戲其妻的衙役。第二件事,闡述了劉錫彤非要認定自己是罪犯的原因。

楊乃武的申訴狀被其續妻託人帶到經常步軍統領衙門,轉奏朝廷。朝廷要求浙江巡撫楊昌濬複查此案。楊知道這件事出了問題,但是第一次很好的派了個替罪羊,這次仍將此案交給湖州知府審問。

湖州知府審問後,楊乃武與葛畢氏雙雙翻供,得到一線生機。此案成爲懸案,終不能決。

就在這個時候,同治皇帝駕崩,慈禧與奕訢陷入帝位候選人的爭奪戰中,終於慈禧獲勝,光緒皇帝登基。光緒皇帝少年登基,由慈禧太后垂簾聽政,這次垂簾聽政不比十年前同治皇帝時,奕訢這個權臣已經和自己有了異心,湘軍曾國藩雖在天津教案時被算計下臺,但是原湘軍殘存勢力仍是一個心腹大患。

3

慈禧上臺後立威是一個當務之急,具體誰是這個倒黴孩子,那就是這個失去後臺的湘軍系巡撫楊昌濬。

慈禧敲打地方勢力,整治敵對派系控制的地區是一個講求時機的事情。楊乃武與葛畢氏冤案,給了慈禧這個機會。

楊昌濬

在慈禧的示意下,諫官向摺子參了楊昌濬一本,說他審查命案,粗心馬虎,居心不公。慈禧將此案交給浙江學政處理,浙江學政是巡撫下屬官員,要是查出什麼不同的案情,那就是打巡撫的臉,也就坐實了楊昌濬粗心馬虎的罪責。

浙江學政調查案件後,將此案定爲楊乃武胡言亂語,以往案情並無差錯。

慈禧爲什麼將這個案子交給楊昌濬的下屬辦理呢,楊昌濬的下屬會給出不同答案嗎?這就看出慈禧太后的高超的政治手腕。

慈禧要的就是要學政對楊昌濬的袒護。

整治楊昌濬只是一盤棋局中的一個小節,更重要的是慈禧要向地方要回他們手中的司法權。接下來給事中邊寶泉的奏摺映證了筆者的說法。奏摺寫到:

浙江學政與巡撫楊昌濬關係甚密,讓學政調查案件,學政不顧事實,只是迎合巡撫。楊乃武是否冤枉咱不好說,但是各省多年來這樣的案子確實不少。巡撫的案子出了問題,讓下屬調查,下屬的升遷全掌握在本省巡撫手裏,所以這樣的複查流於形式。上報給刑部的卷宗往往粉飾過,留下有利於自己的內容,刪去不利於自己的內容,一百個案子裏,很少有一個平反的。建議這件大案子要刑部會審,如果原判沒錯,過幾日執行判決即可。若案子出了問題,要懲一淨百,打破陋習,不僅僅是爲了楊乃武一個人平反。

朝廷很快批准了給事中邊寶泉的建議。

這時候,朝廷的心思,也不是什麼祕密了。向慈禧太后效忠的機會來了,現在給楊乃武伸冤既安全又正確。紅頂商人胡雪巖資助楊乃武的家屬,支持他們去京城告狀。

在京爲官的浙江籍官員,對湖南人主政浙江看法頗多,這時也找到了機會,聯名上書爲楊乃武請冤。

胡雪巖

案件交給刑部審理,刑部尚書稍看卷宗,就找出諸多矛盾之處:

謀婦殺夫,事雖機密,但男女情戀卻絕難不露行跡,爲什麼鄰居從未發現楊乃武與葛畢氏往來? 爲什麼葛母最初向縣衙控告,並未提過楊乃武一句一字?錢寶生出賣砒霜是關鍵情節,爲什麼只了草具結便行釋放,不令其與楊乃武當堂對質?如果葛品連確係中毒致死,其母當時就應該看出跡象,爲什麼事過兩天才出面指控?

刑部要求開館驗屍,朝廷允許後,光緒二年十二月初九,在京城海會寺開棺驗屍,刑部官員、葛畢氏、葛母、劉錫彤、仵作均在場。

開棺後,由刑部選派的經驗豐富的仵作對屍骨進行驗屍。

死者頭部額門骨並無浮出紅暈,領骨及牙齒、牙根並無紫黑。手足指趾十骨顏色黃白,胸部龜子骨、尾椎骨顏色黃暗,系血沁所致,其餘周身大小骨顏色黃白。

對照法醫古籍專著《洗冤錄》所載: 如中砒毒,牙根、心坎、手足、骨尖應、呈青黑,故而得出結論:葛品連並非中毒而死,實是因病 而亡。

劉錫彤當場承認自己形式草率,願意認罪。至此,楊乃武、葛畢氏昭雪平反。

劉錫彤進京前,就有朝廷偷換屍體等傳聞。劉說:

我已拼老命了,隨便處置我好了。

實際上,這時案情已經不再重要,即使葛品連不是死於砒霜,也有可能死於其他毒藥。 重要的是朝廷需要一個冤案,敲打地方,樹立中央權威。

這樣一個牽涉衆多官員的大案告一段落,慈禧既敲打了地方勢力,又在民衆中樹立青天大老爺形象,《申報》連續對此案進行跟蹤報道,爲慈禧權力的鞏固,打下輿論基礎。

《申報》連續三年對此案進行跟蹤報道。

浙江巡撫楊昌濬、學政被革職,縣令劉錫彤被髮配黑龍江。葛畢氏後在餘杭準提庵出家爲尼,法號慧定,1930年圓寂,享年75歲。楊乃武晚年以種桑養蠶度日,楊於1914年病故,時年74歲。

這個時候敢唱反調的都是“英雄”。四川總督丁寶楨聽說開館驗屍結果後,大鬧刑部,揚言這樣做,沒人趕再做地方官吏了。

丁寶楨的大鬧刑部實際上與東鄉血案也有直接的關係,總之丁寶楨這個大炮,慈禧是不願意直接招惹,當他去四川后,以東鄉血案爲由又懲治了他。

楊昌濬是個歷經百戰的人才,得到曾國藩真傳,又是個老官僚,在這件案子上,從沒直接處理,都是找人代行。後被左宗棠保出,隨左前去新疆平亂。後官至兵部尚書,加封太子太保。

這就是晚清著名冤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情的經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