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中國留學生限制打壓的背後,折射的是美國在科技研發和人才競爭領域強烈的不自信,其焦慮感,則源於一個充滿偏見和完全錯誤的認知,即中國科技進步是從美國“偷”來的,只要關閉人員交流的“閘門”,就能阻擋中國前進的步伐。全球化時代,降下“科技鐵幕”意味着自絕於世界創新大潮之外,美國的限制封鎖絲毫不會影響中國人奮發圖強,所謂“制裁”也只會成爲反噬美國自身的一劑“毒藥”。

  新華社北京5月31日電題:冷戰思維,荒誕邏輯

  新華社記者葉書宏

  日前,美國白宮以“國家安全”爲藉口,宣佈將限制一些領域的研究生等中國公民入境。此舉與兩國民意背道而馳,與倡導國際人才交流的時代潮流背道而馳,充分暴露了美國某些政客根深蒂固的冷戰思維。

  一段時間以來,美方一些部門機構毫無依據、不擇手段地對中美正常的人文交流設置障礙,縮短簽證期限和限制特定理工專業的留學簽證,“中國留學生是間諜”等妖魔化言論也時常見諸報端……種種打壓誣衊之舉,嚴重損害了兩國正常人員交往和兩國關係的社會基礎,引發對“麥卡錫主義”回潮的普遍擔憂。

  當下,美國疫情肆虐,導致超10萬美國民衆死亡,針對政府抗疫不力的批評之聲不絕於耳。與此同時,警察“跪斃”黑人的種族歧視事件持續發酵,在全美數十個城市引發大規模抗議。如此背景下,白宮卻召開記者招待會,以“對國家安全存在威脅”的有罪推定,將矛頭對準中國在美留學人員,無非是拿中國做文章,達到轉移視線的目的。

  中國留學生赴美留學,在得到教育深造的同時,也爲美國教育產業帶來可觀的收入。《華爾街日報》稱,美國學校是“全美最成功的出口產業”,這在很大程度歸功於中國。美國總統特朗普所說“中國留學生對美國教育事業非常重要”也並非虛言。中美人才交流體現了互利性,保持人員往來與人文交往是促進中美各領域交流與合作的基礎,符合兩國人民的共同願望,不應將其政治化並施加干擾。

  美方捕風捉影對特定中國留學羣體採取限制措施,無疑是赤裸裸的種族歧視和政治迫害。針對這種意識形態色彩強烈的做法,美國教育界表現出巨大擔憂。《紐約時報》報道說,預計美國大學將反對該計劃,同時對可能針對特定國家學生的新“紅色恐慌”保持警惕,認爲這可能會助長種族主義。耶魯大學、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美國多所高校去年以來多次發表聲明,認爲基於國籍而產生的懷疑會導致可怕的後果。

  對中國留學生限制打壓的背後,折射的是美國在科技研發和人才競爭領域強烈的不自信,其焦慮感,則源於一個充滿偏見和完全錯誤的認知,即中國科技進步是從美國“偷”來的,只要關閉人員交流的“閘門”,就能阻擋中國前進的步伐。這是對時代的誤讀,更是對中國的誤判。全球化時代,降下“科技鐵幕”意味着自絕於世界創新大潮之外,美國的限制封鎖絲毫不會影響中國人奮發圖強,所謂“制裁”也只會成爲反噬美國自身的一劑“毒藥”。

  改革開放以來,大量中國留學生赴美求學,其中一部分留在美國,成爲美國科技發展的重要力量。美國教育理事會副總裁布拉德利·法恩斯沃思認爲,“如果沒有中國留學生,美國將在一些領域喪失國際領先地位”。彭博社發表評論指出,華盛頓對華鷹派想方設法削弱中國,不幸的是,他們的新點子反而在削弱美國的一項重要戰略與文化優勢:美國科學的卓越地位。

  20世紀以來,美國構建起強大科技優勢,一個重要原因是其對外開放的人才交流戰略,世界各地的人才紛紛湧入,爲美國科技事業作出重要貢獻。今日美國執政者,爲守住科技領先的歷史遺產,不惜關緊對外交流的大門,卻忘記了成就其強大的力量之源正是開放本身。限制打壓外國留學生無疑將惡化美國開放的社會文化環境,不僅無助於美國的技術安全,相反將削弱美國科技軟實力,而美國長期以來構建的世界科技文化交流中心的地位也將隨之變得名不副實。

  知識只有在相互交流中才能不斷積累產生迭代聚變,科技只有在良性競爭中才能不斷優化產生創新動力。奉勸美國的決策者,與其反鎖自己、抱守過去,不如開放合作、創造未來。(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