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在即將投產階段這一項目再次受到了打擊——由噴氣動力公司負責的W.2引擎進度出現了問題,短期內沒有能力實裝,整個項目岌岌可危,不過在設計方的努力下,皇家空軍還是先行開始了100架“流星”戰機的生產,畢竟雖然問題重重,但沒有人能夠質疑噴氣式戰機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機型可能爲英軍帶來的巨大優勢。客觀來講,雖然“流星”戰機安裝了在當時看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噴氣式發動機,但與同時期德國梅塞施密特公司研發的Me-262噴氣戰機相比其氣動力外形可以說是十分傳統,並沒有使用後掠翼等充分利用空氣動力學特性的設計。

上世紀三十年代初,一場源自美國的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全球的經濟明顯下行。不過好在當時的科技發展環境較爲蓬勃,各國的航空工業相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取得了很大進步,就拿英國來舉例子,在一戰結束後的幾年間英國人設計出了包括“颶風”戰機在內的多款先進戰機,在整個國際市場上享有盛名。
英國戰機發展取得的重要成就離不開發動機研發技術的不斷進步。世紀之初出現的液冷發動機技術在經過二十年代的發展停滯期之後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甚至隱隱有完全取代傳統氣冷發動機的趨勢。後世的軍事專家認爲二戰之前的這幾年是人類戰鬥機發展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並最終在戰爭爆發的刺激之下達到頂峯,我們今天的主角格羅斯特“流星”噴氣式戰鬥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作爲英國皇家空軍歷史上裝備的第一款噴氣式戰鬥機,也是二戰期間同盟國軍隊第一種投入實戰使用的噴氣式戰鬥機,“流星”自成功出廠的第一天起就吸引着很多人的目光,它也因爲這種獨特的歷史地位被認爲是整個二戰期間盟軍最重要的戰機之一。
法國微生物學家曾說過:“機會可遇不可求,需要人去創造;機會稍縱即逝,需要人去把握。”Frank·Whittle就很好地貫徹了這句話——一戰結束之後,英國皇家空軍對戰鬥機的需求與日俱增,國內的航天製造領域巨頭爲了從軍方獲得大筆訂單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整個戰鬥機研發領域似乎都處在一種向“錢”看的浮躁氛圍中,沒有人真正靜下心來研究新的技術。當時的Frank·Whittle在一家小設計公司工作,他們並沒有與同行競爭的壓力,Frank可以在十分清淨的環境中展開它的全新動力設計。不久之後,他成功發明了渦輪噴氣式發動機這一足以讓他的名號永遠鐫刻在世界航空發展史上的偉大成果,並於1930年成功獲得了發明專利。
然而在這之後的發展道路卻舉步維艱,獲得專利一年之後,Frank開始爲自己的新發明尋找一家有能力將其成功投入量產的公司,但是得到的回應大都是“在技術上可行,但沒有能力製造”。無奈之下Frank只和朋友合夥建立了噴氣動力公司,並在經費十分有限的情況下製造出了第一具噴氣動力原型機,幸運的是,英國航空研究委員會的主席發現了這種新銳技術並在其身上看到了無限可能性,他開始聯合英國航空部對Frank的研發項目給予大力支持。在這些部門的引薦之下,Frank認識了格羅斯特公司的首席設計師George·Carter,兩人相談甚歡,並粗略提出了幾個關於噴氣式飛機的粗略方案。
而二戰的爆發也爲他們的新型戰機研發帶來了有利因素——由於納粹德國“閃電戰”在戰爭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英國軍方對戰機的性能有了更高要求。1939年秋天,格羅斯特和噴氣動力兩家公司正式達成共識並開始了噴氣式戰鬥機的研發,兩年後,英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E.28/39試飛成功。這一消息迅速吸引了皇家空軍的注意,1941年2月,皇家空軍向格羅斯特發出了訂購8架原型機的合約。同年6月,空軍高層正式提出了預定300架新型戰機的意向書,並將這款戰機命名爲“流星”。然而在即將投產階段這一項目再次受到了打擊——由噴氣動力公司負責的W.2引擎進度出現了問題,短期內沒有能力實裝,整個項目岌岌可危,不過在設計方的努力下,皇家空軍還是先行開始了100架“流星”戰機的生產,畢竟雖然問題重重,但沒有人能夠質疑噴氣式戰機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機型可能爲英軍帶來的巨大優勢。此後的一段時間裏,設計人員基本解決了“流星”存在的問題,並於1944年初正式宣佈量產,從那一天起到1980年退役之前,“流星”的累計生產量超過3900架。
客觀來講,雖然“流星”戰機安裝了在當時看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噴氣式發動機,但與同時期德國梅塞施密特公司研發的Me-262噴氣戰機相比其氣動力外形可以說是十分傳統,並沒有使用後掠翼等充分利用空氣動力學特性的設計。這種戰機的機身由全金屬製成,採用了傳統平直翼、前三點起落架、位於機翼中段的引擎以及抗擾流的安定面等一系列在此前英軍戰機中經常出現的佈局,最初版本的“流星”戰機從外形上看幾乎沒有任何特別之處,只有引擎部分可以體現出它的獨特之處。
不過如同其他國家的早期噴氣式戰機一樣,“流星”也存在着很多缺陷。首先,位於機翼中斷的兩具引擎和機身的距離很近,這使得這款戰機的機翼與機身很難從結構上有效結合,直接導致戰機飛行時整個機翼的氣流流動情況不甚理想,很容易讓飛機出現過早時速的問題,而且“流星”比較厚實的機翼也有可能導致戰機在高速狀態下的操控性下降,因爲厚機翼可能導致氣流壓縮效應過早發生;其次,安定面舵面面積過大的設計讓戰機在飛行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舵面周圍空氣邊界層分離(一種流體現象,指原本緊貼物體表面流動的邊界層脫離物體表面),導致戰機的穩定性受到影響。
同時這也意味着“流星”戰機還有着很大進步空間,畢竟也不是那種無法解決的問題。在隨後的幾十年裏,設計人員一直在對這種戰機進行包括求改氣動設計、採用最新發動、採用最新操作系統以及加強機身強度在內的多種改良,在他們的努力下後續版本的“流星”相比1944年剛誕生時不管是從飛行性能還是操作手感來說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就拿上世紀五十年代首飛的“流星”NF.14型夜間戰鬥機爲例,爲了取代皇家空軍過時的“蚊式”夜間戰鬥機,設計人員對“流星”做了一系列臨時性改裝並採用了當時最爲先進的美製ASP-21夜戰系統。改裝後的夜間戰鬥機在實戰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直到1965年最後一架作爲教練機的“流星”NF.14型才從隸屬於皇家空軍的第二空中導航學校退役。
爲了滿足軍方高層對“流星”戰機在英倫三島上空負責防空作戰的定位設計人員在這款戰機武器的配置上毫不吝惜經費:4門20mm口徑Hispano-Suiza Mk.V機炮、16枚RP-3或者8枚5寸翼下掛載的航空火箭彈以及2枚454kg炸彈的配置在當時看來已經具有了足夠的威懾能力。不過較爲可惜的是,這款戰機並沒有獲得在著名戰役中大顯身手的機會——由於英國軍方的命令,“流星”在二戰時期只負責本土的防空任務,但是其1944年7月服役時歐洲的反法西斯戰爭已經進入了反攻階段,英國本土基本上沒有戰事發生;而在澳大利亞、埃及、阿根廷等國空軍中服役的“流星”戰機雖然參與過大大小小的武裝衝突,但都是“小打小鬧”,並沒有取得什麼顯著戰果。
實際上英國本土的“流星”戰機中有很大一部分在二戰之後都被用於進行一些飛行測試和航空方面的試驗,創立並打破了多項關於噴氣式戰鬥機飛行性能方面的世界紀錄。1945年戰爭結束後不久,“流星”戰機以975km/h的超高時速創下噴氣式飛機的速度記錄,不久後,這架飛機還打破了續航時間以及爬升率的記錄。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隨着噴氣式發動機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空氣動力學的更深層次認識,各國軍方在噴氣式戰機的研製中都拋棄了“流星”式所採用的平直翼轉而向後掠翼發展,這種新型設計在隨後的多種機型上證明了自己並沿用至今。格羅斯特公司自己也意識到再頻繁的改造也不能改變“流星”垂垂老矣的事實,開始研發新式的“標槍”噴氣戰機來取代“流星”的地位。目前,世界上現存的具有飛行能力的“流星”戰機不足五架,據媒體報道其中一架在澳大利亞,還有兩架一直在英國馬丁貝克飛機公司擔當該公司主要產品彈射椅的測試平臺,飛行狀況良好。
平心而論,作爲英國首架噴氣式戰鬥機,“流星”戰機的名氣要遠大於實力。皇家空軍之所以在二戰末期將這種戰機的活動範圍嚴格控制在英國本土範圍之內,就是因爲其氣動力設計並不成熟,與同時期螺旋槳戰機相比不僅性能優勢不夠明顯,還有可能遭受更大的損失;而且當時盟軍的勝利已經板上釘釘了,英國人沒有像德國人一樣將噴氣式戰機匆匆投入戰場。無論如何,作爲噴氣式戰機之父Frank·Whittle爵士的代表作品,“流星”憑藉其獨特歷史地位在世界航天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爲各國戰後的噴氣式戰機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奠定了良好基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