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子关系或夫妻关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了一些认知和行为上的误区,以至于让我们至亲的人受伤害。下面这10张图告诉了你一些毁掉亲子关系的真相。

一、争 执 谁 对 谁 错

父母在跟孩子有争执或者有冲突的情况大多都是因为孩子闯祸了、不听话了等等这些问题,这些争执冲突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孩子与父母的权力之争。其实这个词语的意思你也明白,那就是父母与孩子产生了不平等的存在,都想要争夺权力。

这种争执往往会产生强烈的言语冲突,争执谁是谁非的过程中,蒙蔽了双方理性的思考。

无论从心智上还是从体力上,孩子天然处于弱势,因此,就算是父母错了,也可能被争执成为对的;就算是孩子对了,也可能被判定为对的。久而久之,孩子要么叛逆,要么没有主见,甚至直接发生我们不想看到的悲剧。

如果你不想看到这些,就不要跟孩子争谁是谁非。

想要避免产生无用的争执,请父母这样做:

1.、孩子的身体发育不完全以及技巧不够熟练,需要父母正确地进行鼓励。对人对事需要分开,孩子做不好只是能力不足,而不是个人价值的问题。

2、家长要与孩子形成约定并坚定地执行,这样才能够让孩子遵守规则。

3、相互尊重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做的,孩子也不例外。父母不要太过于讲究孩子,因为父母也应受到尊重。

4、合作共赢才是应该做的,一个家庭应该齐心协力朝着同一方向努力,孩子也是家庭的一份子。

二、我 的 心 是 好 的

当我们说“我的心是好的”,多半是我们做了伤害对方的事。

许多父母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来规划孩子,把孩子的未来一切都给规划好,无论孩子喜欢还是不喜欢,最后,父母都会用一句“我还不是为了你好”来绑架子女,我相信作为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他们对孩子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很多行为却令孩子无法接受,你究竟是想让孩子开心快乐的实现他的愿望,过他的一生,还是被你拘束的一辈子按照你的思想来活。很多父母总是是打着 “爱孩子、为了孩子”的名义去包揽和安排孩子的一切,但是,他们始终将孩子当小孩,从来都没有去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想法。他们自私地毁掉了孩子的梦想。

如果是真的为了孩子好,应该是爱他,在他最不可爱的时候,给予关怀,鼓励。

如果是真的为了孩子好,应该是理解他,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如果是真的为了孩子好,应该是尊重他的选择,孩子并不是我们的附属物,他的人生是由自己来做主。

三、你 应 该 ....

强权,顾名思义,被动接受,没有选择权利和自主权利。强权用到教育上,就是对孩子强制性管理。

“孩子,你必须考到全市第一的中学才行......”

“孩子,你必须要嫁个家境好的人家,这样会少吃苦。”

当我们说“你应该这样想、你必须、这样做”时,就是把自己当成了老师、法官、老板、圣者。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本能的内核”。其意思是人有摆脱外界控制,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当这种需求得到满足后,人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成为心理健康的人。但是,当这种需求遇见强权教育了呢?其后果可想而知,有压迫就有反抗,反抗相当于一个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

亲子之间不是上下级,世间也没有为你量身订做的孩子,不然也就不会有所谓的接纳和磨合。

作为家长的我们面对孩子不听话的情况,需要摸清原因,为什么孩子不听话呢?找到原因后,对症下药。先谈感情,再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下问题,就没有那么多的“你应该”了。

四、婴 幼 儿 综 合 症

人们总是默认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会比孩子更成熟,但是现实中,不成熟不合格的父母太多。

不合格的父母,无知的父母,自私自利不成熟的父母,像一剂毒药一样,决定着孩子的生命长度。

这些父母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他们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给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他们外貌正常,举止也正常。

但是,他们可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很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替他考虑问题;

他们特别主观,以自己的想法来看待事物和孩子,听不见别人的劝解,太自恋,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

他们内心太脆弱,担不得一点事情,父母本来应该是孩子的靠山,有什么事情都给孩子担着,不成熟的家长却是恰恰相反,把自己的一些难处或者家庭的重担让孩子来分担。

做父母就得担当起做父母的责任来,如果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先不要孩子,也强过给孩子造成很多的伤害。

如果你已经有了孩子,那么请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请父母积极学习,努力成长,学会爱,给孩子更多的耐心,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是上天的厚赐。

五、比 较

很多家长的教育就是比较式教育,就如隔壁李大哥教训他的儿子,听说他们家儿子这次考试又是班级里垫底的:你瞧瞧你怎么就没长进呢,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能考第一,你怎么就不能?。结果他儿子怼回去:什么都是别人家的儿子,那你去拿别人家的儿子当儿子吧!弄得李大哥哑口无言。

其实李大哥这种状况发生在千千的家庭:你看谁谁谁的孩子多懂事,你就不能有他一半听话吗?你看看人家成绩多好你怎么就比别人蠢了呢?

父母的虚荣心,教育焦虑很可能让孩子从此自卑、自暴自弃,并且与你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孩子并不是我们用来攀比的工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缺点,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作为家长,应该教导孩子学会认识到自己本身的优点和不足,并正确对待它们,取长补短,不要产生过度的虚荣心或者自卑感,家长也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会接纳孩子。

六、不 信 任

父母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事情?

1、嘲讽孩子的幼稚。比如,经常对孩子说:“小孩子不懂事,瞎掺和什么?”或者“你知道什么呀?”

2、嘲笑孩子的相貌、能力等缺点。如对孩子说:“你个子小,就别做篮球明星的梦了。”美国成功学家戴尔·卡耐基说过:“千万不要取笑孩子的野心,对孩子来说,这种开玩笑就是嘲讽,而嘲讽是极具刺伤力的。”

3、打击孩子对未来所萌生的希望。如经常说:“你五门功课有三门成绩不及格还想当校长?

如果有,请马上停止,如果你不想毁了孩子的话。

要知道,你的不信任不仅失去了孩子对他们的信任,也失去了他们之间亲密的亲子关系,还让孩子渐渐变得自卑,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父母的爱和信任,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基础。被信任的孩子,具有冒险的勇气,不会被绝望和挫折压垮。

如果孩子是风筝,父母就是握着那根线的人;如果孩子是战士,父母就是守护孩子后背的人;如果孩子是一棵树,父母就是包裹着根须的土壤。

父母不相信你,就是从根本上否定了你。你还如何能在天空飞得高飞得远?如何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如何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七、欺 骗

关系的基石是诚信,欺骗破坏的是基石,所以破坏力最大。

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请不要不加思索的承诺而又不肯兑现。首先应该考虑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兑现,如果你没那个能力,或是不能那样办的话,你尽可能向孩子解释清楚,就不要满口承诺。一旦承诺,就一定要兑现。只承诺而拖拖拉拉不见兑现,其实这是在欺骗孩子。

在我们身边许多这样的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欺骗着年幼无知的孩子。孩子哭闹,他们为了耳根清净,就会哄孩子别哭,我给你买糖吃;他们让孩子帮点小忙,也许诺明天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他们许诺孩子考试达到多少分,带孩子去吃大餐。可是他们只许愿,不还愿。从来没为自己的承诺兑过现。

你别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就可以欺骗的。他们也会慢慢地跟样学样,把你这一套作派继承下来。他们也去欺骗周围的人,当然也包括你自己。这样下去是很危险的,甚止会让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其实,

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你对他真诚,他也对你真诚;你欺骗他,他也欺骗你。

试着这样提醒自己

没有父母想要欺骗自己的孩子,就算是善意的谎言,也请爸妈认真地考虑一下,当他们天真的双眼注视你时,像不像在对你说:“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八、改 变 对 方

多少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成为自己理想中的人,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希望孩子能够替他们做到,但实际上很多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的发展,并不是按照自己的思路走的,有些孩子甚至会完全悖离父母想要的未来。

父母也不要要求孩子和你认为的其他优秀孩子一致,给孩子足够的空间给孩子包容一些,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抓住孩子的性格特点,找到造成孩子性格特殊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对此父母无需着急愤怒,因为孩子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要把父母本身的想法强加到他们身上。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的人的性格也各有千秋。不要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也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的性格。不管你是否喜欢孩子性格,只要孩子心理健康能够快乐成长,就要尊重孩子的选择。

人最高层的满足是自我价值的实现,父母可以让孩子对某些事情感兴趣,但是不要逼迫他们去接受某些事物,孩子不必成为父母这样的人,也不必成为任何人,不必为实践和验证父母或者其他人的预判而去走自己不喜欢的路。父母要帮助孩子找到,能够让孩子知晓自己,做自己的路。

个人独立于世间应该有的模样是自己塑造的,而不是父母所造的。

九、攥 在 手 里

“当你想把对方攥在手里时,攥得越紧,跑得越快,就像手里的沙子一样”。

这样的父母就是控制型父母,而溜走的沙子就是你的孩子。

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能够自我控制,能够让自己为了一定的目标不断地地努力,所以说父母教育儿女的首要任务就是让孩子学会控制自我。

很多父母不懂得这一点,他们看不到自己与孩子的边界,总想着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结果使孩子要么容易特别向往自由,要么面对事情的时候比较懦弱,容易自卑。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的爱是为了走向别离

我们爱孩子,但孩子是自由的。

如果真的想要孩子独立行走,请给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如果真的要提孝道,那一定需要孩子和父母共同努力。

把纪伯伦的这首诗送给你,祝愿所有的孩子都能被父母温柔对待,幸福快乐地成长: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求的孩子。

他们借你们而来,却不是因你们而来。

尽管他们在你们身边,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把你们的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努力仿效他们,却不可企图让他们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行,也不会滞留于往昔。

十、数 落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

“如果父母能够少说多行动,与孩子之间75%的问题很可能都会消失。”

所以,请停止你的唠叨。

父母们爱唠叨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原因其一是不自信也不相信孩子;其二是急于求成;其三是不懂得倾听和不善于与孩子沟通。

但是从效果上看,父母说得越多,说服力会大打折扣。在对孩子的教育中,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啰嗦,会产生典型的“超限效应”。

爸爸妈妈越爱啰嗦,孩子更不愿意交流,影响亲子关系;

爸爸妈妈越爱啰嗦,孩子也有样学样,使孩子交友出现问题或者日常表达没有重点,总是在人群中没有存在感;

爸爸妈妈越爱啰嗦,孩子变得更加沉默,性格出现缺陷,情感持久压抑。

最终,孩子越没出息。

因此,停止你的唠叨,与其嘴上说得多么响亮,不如行动上兑现承诺,让孩子更加信赖。

同时,逐渐把自主权还给孩子,让他自己选择。当他自己做出决议,才会渐渐学会办理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