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痛

  著名劇作家王仁杰大師因病辭世

  悲痛之時

  小編轉載一篇

  之前泉州晚報記者

  關於王仁杰大師的專訪

  共同緬懷

  泉州梨園戲的領軍人物

  在泉州,提起梨園名戲《董生與李氏》,恐怕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寫這部戲的“江南才子”王仁杰,也成爲許多人眼中的傳奇人物。

  王仁杰是地道的泉州人,他說自己年少時是“文學青年”,酷愛讀書,古典與現代的書籍都是他喜歡的讀物。在泉州七中讀高中時,深受學校文藝活動的薰陶,尤其受到蘇俄文學的影響,年輕時的王仁杰想成爲詩人和劇作家。一次偶然的機會,王仁杰走進戲院,看了一出梨園戲,他看到文學與音樂融合得如此完美,表演也很優美動人,他被深深吸引住了,從此成了戲迷,並且“一入塵緣三千里”,與戲劇結下不解之緣。

  資料圖片

  讓王仁杰名揚四海的《董生與李氏》入選2003年—2004年國家舞臺藝術十大精品工程,獲得了中國舞臺藝術的最高榮譽。該劇改編自作家尤鳳偉的小說《烏鴉》,當時王仁杰看了一遍小說,留意到了故事的情節。他沒有聽從建議把小說改寫成現代戲,而是寫成了古代戲,拿了小說中幾個主要的情節來改編,因爲他覺得古今中外的感情都是相通的。他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趕着寫出來的戲,演了十幾年,不知道演過了多少場,還曾在臺灣被評爲“20年來最受歡迎的戲之一”。

  說起這部戲獲獎,還有段佳話:對王仁杰,有人說他是福建劇壇最優雅的詩人,又是最激烈的文化衛士;也有人把他稱爲中國三位“戲曲創作領軍人物”的其中一位。面對着紛至沓來的各項榮譽,王仁杰一向低調處理,從不張揚。可是在2005年,當時任國務委員的陳至立把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的獎牌授予他,並詢問他來自哪一省時,王仁杰大聲地回答:“福建泉州!”這響亮的聲音,讓在場的一千多人全都聽見了。事後,他解釋說,因爲他想讓全國的同行知道,這部梨園戲《董生與李氏》來自他的故鄉,一個有着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歷史名城。

  王仁杰辦公室的牆上掛着自己寫的一幅字:“遊戲三味”。“淪落風塵,一輩子‘賣’給了戲曲”,在古代,寫戲的人是被劃入社會底層的。王仁杰沒有後悔。也有人建議他寫電視連續劇的劇本,他說自己如果要寫,早寫了,賺錢容易也輕鬆,“但人一輩子只能做一件事”。在這幾十年中,戲曲經歷了很多變化,他始終以不變應萬變,面對各種名利誘惑,不爲所動。

  2017年12月11日,第三屆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藝術發展論壇上,王仁杰先生髮表題爲《中外文化交流與戲曲的文化自信》的演講。(陳起拓 攝)

  對歷史的認識,對傳統文化的探究,對民族心理的琢磨,對文人風骨的堅守,使王仁杰一直保持着傳統文人的形象。讀王仁杰的劇本,可以讀到許多優美的詩詞語句,清詞麗句,品後滿口餘香。(楊秋香)

  王仁杰的去世,

  令人倍感悲痛。

  昨日聽聞大師去世的消息後,

  社會各界都在哀悼和緬懷這位大師,

  紀念|中國最能寫古典戲劇的劇作家

  王仁杰先生走了

  澎湃新聞記者從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獲悉,5月29日晚9點19分,中國著名的戲曲劇作家王仁杰在福建泉州去世,享年78歲。

  王仁杰一生創作三十餘年,涉及了梨園戲、崑曲、越劇、閩劇、蘇劇、錫劇、歌劇等各個戲曲劇種,獲獎無數,是當代中國劇壇公認的古典戲劇大家,也是當下屈指可數可以爲古老劇種寫作曲牌體劇本的大家。

  王仁杰

  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泉州人,王仁杰一生都在爲800年曆史的古老梨園戲延續文脈。他爲之創作並留下了《節婦吟》、《董生與李氏》、《皁吏與女賊》等衆多梨園戲新經典,讓這個古老劇種得以“返本開新”,在藝術上有了更多延續和發展,並收穫了更多觀衆。其中,《董生與李氏》更是入選2003-2004年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被稱爲“新時期戲曲創作與演出最高成就”、“中國古典戲劇一次漂亮的迴歸”。

  王仁杰去世的消息傳來,整個戲劇界傷心一片。王仁杰生前最重要的藝術合作者、梨園戲的領軍藝術家曾靜萍更是痛心難抑,一時無法接受採訪。業內許多創作者,以及很多與之相熟的觀衆戲迷都表示“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無數戲劇界人士紛紛發文致哀痛悼。而此前,就在4月,王仁杰還一直在網上發微博和朋友圈,內容也頗爲樂觀。很多人都不知他的病情。

  王仁杰一生癡迷於古典戲劇,甚至被認爲當今中國寫古典戲劇第一人。他始終堅持戲曲要“返本開新”。在他看來,“返本”不是復古,而是回到戲曲本體,迴歸虛擬性和程式化的戲曲美學。而“開新”是要在守住傳統的基礎上,走出一條新路。在他的劇作裏,大多都是用最古老的戲劇樣式,表達了當代人的情感意識,具有當代審美。

  梨園戲《董生與李氏》

  梨園戲《陳仲子》

  除了梨園戲,王仁杰創作最多的是600年曆史的崑曲,劇本包括全本《牡丹亭》、《琵琶行》、《邯鄲記》、《桃花扇》等。而他的作品自選集《三畏齋劇稿》也被稱爲“新時期戲劇創作最重大的成果”。

  王仁杰一生還致力於傳統文化的守護,始終爲傳統文化復興振臂疾呼。王仁杰經常說,只要中國文化還在,中國戲曲就不會滅亡。

  在很多人眼中,王仁杰是個有古代士大夫風骨氣節的文人。但生活中的王仁杰,在所有熟悉他的人眼裏則是個非常新潮可愛的“老頭”,他熱愛生活、鍾情美食,抽菸喝酒、幽默風趣,能跟得上各種潮流,網絡購物微信微博都玩得轉。只要是愛戲愛文化的人,無論是老一輩還是新一代,他都會和你聊天交流。也因此,除了戲劇界老老小小的同行,很多戲迷觀衆也都是他的朋友。“我這個老天真,對戲不死心”,這句話,是王仁杰生前最後一篇專訪的標題,也許也是他對自己最好的總結。

  王仁杰因爲擅寫崑劇,和上海崑劇團更是合作多年。在得知先生去世的消息後,上海崑劇團團長谷好好同樣傷心不已:“剛開始聽說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然後看見全國很多戲曲界的同仁,包括各個劇種的都在關心、牽掛。我最後給曾靜萍打了電話,才得知是真的,但聽說王老師走得很安詳。這真的是我們戲劇界的一個重大的損失。”

  谷好好說,王老師一生留下了很多經典之作,同時他跟上昆的合作也是最密切的,他也是當今寫崑曲最資深的劇作家之一,和上昆幾代人都有深厚交情。“他的離去真的是讓我們十分痛心,我們真的完全不願意相信這一切。

  谷好好透露,上海崑劇團最近在打造“元曲四大家”的項目,兩年前就開始和王仁杰約劇本詳談,他非常支持這個項目,雖然當時身體情況也不是太好,但是欣然就答應了給劇團寫一部。

  就在今年疫情期間,王仁杰拿出了他剛剛改編完成的《竇娥冤》劇本,谷好好說:“我們當時就覺得很高興,最近正在計劃怎麼創作,但是在就在這個時候老師沒有了,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難受。我想這也是老師留給我們的最後一部戲了,我們也一定會把這部戲打造好,來紀念老師。”

  此外,王仁杰老師也曾經給上昆表演藝術家計鎮華寫過《邯鄲記》。《臨川四夢》能成爲一系列完整的演出,《邯鄲記》的誕生是功不可沒的。最近,上昆正在醞釀請原劇的兩位藝術家計鎮華和梁谷音再度出山,拍攝成戲曲電影,計劃邀請王仁杰老師爲自己的改編本縮編成電影本。“項目還在推動過程當中,我們第一時間就想到的是請王仁杰老師要縮編,上個星期我還在和計鎮華老師約,說什麼時候一起去泉州,找老師看看如何把兩個多小時的細縮成一個多小時,沒想到,今天晚上就這樣的遺憾就來了。”

  說起這些,谷好好顯得十分難過,她反覆說:“我覺得非常遺憾痛心,真的難以表達,對我們崑曲這樣的劇種,編劇的要求是很高,也很難的。王老師就是我們的寶貝,他也是國寶級的劇作家,所以他的離去給我們帶來的損失是無法估量的。我們非常的痛心,我們想把老師留給我們的最後一個作品一定要排好,我們也想把電影也一定要拍好,以此來紀念我們心目中尊敬的、可愛的、了不起的王仁杰老師。”

  來源:泉州晚報、澎湃新聞

  編輯:朱淇齊

  審覈:陳勁楠

  泉州晚報社新媒體矩陣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