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说,我向来是不很认同的。我特别不明白,东汉之史官班固(《汉书》作者)距离王嫱时代,不过百年时间,却讲不清楚昭君出塞的细节。

特殊的时代审美,造就了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

对于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说,我向来是不很认同的。古往今来,在华夏大地上不知道产生过多少美女,凭啥说只有她们四个是最美。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所欣赏的美女,这样的美女或许并不是别人的“菜”,但她完全可以成为自己的“珍馐美味”。试想,倘若李隆基并非出身于西北民族之混血,抑或是他晚生了300年,那么杨玉环又怎么会入其“法眼”呢。

众说纷纭且真假难辨的所谓“四大美女”

扯得有些远了,还是来谈谈四大美女吧。要说起这所谓“四大美女”,有一半只是民间传说罢了。其一,乃是西施。此人仅算是~从未进过正史的幻化之人,连广闻博识的司马迁都没听说过;其二,便为貂蝉。依据近代学者的分析,貂蝉不过是汉代的内廷宫女之等级而已。在貂蝉这一等级,估计同此品阶者多达十数人。那又怎么能肯定~何人才是流芳百世之“貂蝉”呢。剩下的两位“美女”,倒是确有其人。杨玉环是绝对真实的,只是唐代君臣的审美标准,与今人似乎有点不同。“环肥燕瘦”,到底这“环”有多“肥”,如今已然不可考证。但根据陕西省出土的那些琳琅满目之仕女冥器来看,杨玉环怎一个“肥”字了得。但“肥”点也并不坏,北地多大风,遭遇一阵风暴以后,起码贵妃娘娘不至于“风中凌乱”,保持端庄之仪还是全然能够做到的。再者,于出生率不高的古代社会,当娘的身强体壮,生育的孩子也一定健康。记得我大学时之社会学教授——曾经举例说:在某些边远山区,至今夫家的择偶标准也只有两条:一曰“闷”,只会老实干活,绝不嚼舌根;二曰“壮”,“远远望去,就是一块好田”。生育孩子,都“带把”。听得在场女生,各个满脸通红。

王昭君的故事,是如何产生的?

最后,来说说这王昭君吧。昭君出塞,乃是流传千载的动人故事。它的原型,最早来自《汉书》。但那里面说得也太简略了,其中讲到汉元帝“赐给单于宫女王嫱作夫人”,“号为宁胡阏氏”,“后生一子,为右逐日王”等语。待到《后汉书》,范晔才开始哇啦哇啦地讲起王嫱“故事”来。我特别不明白,东汉之史官班固(《汉书》作者)距离王嫱时代,不过百年时间,却讲不清楚昭君出塞的细节。比班固小了300岁的范晔(《后汉书》作者)又是怎么如此“深入细致地”描绘出“出塞”内幕的呢?中国人的编故事水平,在全世界范围内,是绝不比古代巴比伦、希腊、罗马、印度、阿拉伯人差的。我们既然能编撰出“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造人”,那怎么就编造不出“昭君出塞”的完整细节来呢。

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出塞细节的虚构,就指责说~出塞本身亦不真。我相信昭君出塞是货真价实的。尽管连同呼和浩特的青冢在内,土默特地区的二十几座昭君墓,无一真实。但在蒙地民众的遥远记忆里,所能流传下来的王嫱故事,却并不会在任何人的大胆质疑声中被轻易抹去。

当我站在居然不收门票了的呼和浩特昭君墓园里的时候,看着大批游人如我般装模作样地探坟,心底里想着的却是:“昭君大姐,你究竟在哪里?”

补遗:(带着课本去旅行:昭君墓里,到底埋葬着些什么?)

昭君墓里,到底是否埋葬着昭君。这个千古之谜~似乎已很少有人去探究。据说,在内外蒙古的广袤土地上,至少存在过十余座昭君墓。例如,位于包头市东河区西南约35公里的黄河南岸,便矗立着一座天然石丘,那里亦被称为“包头昭君墓”。其所在的村落,也随之名曰昭君坟村。当然,最出名的昭君墓,还是位于呼和浩特南郊的这一座。呼市昭君墓,紧邻大黑河,面前为平坦辽阔的土默川平原。根据史料中的记载,到了每年“秋凉九月,塞外草衰”之时,别的地方草木皆枯,惟有昭君之墓草色青青。于是,“青冢拥黛”便成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当然了,由杜甫所吟咏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似乎更令人难以忘怀。此地昭君墓之最早记载,便是来自唐代,相关史料,出自杜佑的《通典》。由此看来,唐时老杜们对昭君之墓的“勘定”,确实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如今的昭君墓,或许只有那座高达 33米的坟冢,还留存些古意。剩下的,便皆为游览区惯用的噱头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