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期間不乏東林黨從中作梗、合縱連橫,進而形成了東林、楚黨兩黨聯盟的局面,而熊廷弼也於前年(天啓元年)丟失遼陽後,再被任命爲遼東經略。至天啓年間熊廷弼再次經略遼東時,因他和東林黨巡撫王化貞不和,互相掣肘,最終兵敗失地,因此被朝廷問罪。


熊廷弼

明末大亂,關外“建奴”在鬧、關內“反賊”在鬧。後金是明朝最大的敵人之一,所以遼東的局勢無疑時刻牽動着明朝君臣的心。熊廷弼,萬曆晚期受命巡按遼東,其實幹作風一時間遏制了後金囂張的侵略氣焰。至天啓年間熊廷弼再次經略遼東時,因他和東林黨巡撫王化貞不和,互相掣肘,最終兵敗失地,因此被朝廷問罪。而東林黨也因此成爲某些人指責的矛頭,各種東林誤國言論甚囂塵上。但是大明滅亡,雪山崩塌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別人就那麼幹淨嗎?以熊廷弼的一生可清楚看到明末黨爭的狀況。


東林黨

一、明末黨爭

明朝黨爭追本溯源,責任在萬曆閣臣王錫爵,文秉在《先拔志始·小序》中說:“蓋門戶之局,胎兆於婁東(指宰輔王錫爵),派岐於四明(宰輔沈一貫),釁開於淮撫(指李三才),而究以國本爲歸宿。”(《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聯合史實解釋這句話的大意是:以門生、故舊、同鄉、政治訴求劃分出來的小團體(朋黨)在萬曆首輔王錫爵時期就已經醞釀,因爲王錫爵希望繼承張居正遺志繼續改革,因此臣下有所分化;至沈一貫做首輔之時,各黨出現,但面子上大家還過得去,還未曾不共戴天;至李三才巡撫淮南卓有成效,且李三才和顧憲成等人私交甚好,當朝廷打算引李三才入內閣而流言四起時,東林黨積極替他辯護,終於開啓了朋黨之爭;但朋黨之爭的最終目的還是爭國本。

所謂國本,就是萬曆朝定誰爲太子,因參與爭國本,主張立神宗長子爲太子而被神宗罷免的顧憲成,回到老家辦起補習班,從事教育行業,其學派即爲東林學派。但是古代士人以治國平天下爲己任,這個學派註定不是單純的講學論壇。東林學派逐漸形成了以講求實學、要求改革、擁立皇長子爲主旨的政治團體——東林黨。而沈一貫則糾集一羣人以立神宗喜歡的三子朱常洵爲太子爲目標,其被稱爲楚黨。經過複雜的分散合離,最終造成了東林黨VS楚、浙、齊三黨聯合,雙方全面對峙的局面。


東林黨

二、熊廷弼爲何得罪東林黨

熊廷弼初仕爲保定推官。“在郡六年……爲天下理官第一”(《熊襄愍公全集》),由此可見熊廷弼的本事。熊廷弼之後入京升爲御史,當時的督察院御史系統爲三足鼎立,即被楚、浙、齊三黨包攬,若想在御史系統有所發展,必須“拜碼頭”,即投入三黨之中的一黨名下才有立錐之地。熊廷弼爲兩湖之人,必因地制宜,拜入楚黨門下。又因當時是東林VS楚、浙、齊三黨聯盟,所以熊廷弼自然是東林的政敵。

據熊廷弼《熊襄愍公全集》所述:熊氏本應“注北學差以酬”但“妒先生者,慫恿冢宰孫公丕揚改南,不欲先生入朝也”究其原因爲“東林黨起,葉相國向高暨冢宰主其內,淮撫李三才主其外……盡去故相國黨 (指前首輔沈一貫)”,從這我們可以看出,熊廷弼拜過碼頭之後仕途平坦,馬上就要被提拔爲北直隸提學,但因東林黨崛起,東林黨打壓異黨,最終熊廷弼被改爲提學南直隸。南直隸是留都,無任何工作可幹,其實就是個剝奪實權養老的地兒,這其實就是明升暗降,熊廷弼實際被擱置。


熊廷弼

熊廷弼罪上加罪、得罪東林黨的另一樁“罪行”就是“明龍公姻”(《熊襄愍公全集》),即熊廷弼和明龍公聯姻。明龍公就是東林黨極度敵視的楚黨成員郭正域,因郭曾庇護被東林彈劾的妖術案牽連人,所以郭被東林所敵視。熊廷弼被貶南直後也不得安穩,他被南京御史彈劾,最終丟職罷官。這樣我們看出熊廷弼尚未鯤鵬展翅之時宦海跌宕歸根到底的原因就是黨派之爭。

三、嶄露頭角

1608年,被壓制的三黨聯盟局勢有所好轉,熊廷弼因此得以外派巡按遼東,澄清吏治、強軍富邊,卓有成效。但不久東林再次強勢,即出現了熊廷弼被改派南直之事。

1619年薩爾滸之戰,明軍慘敗,遼東局勢岌岌可危,執政的東林黨逐漸失勢,楚、浙、齊三黨聯合又強勢起來,於是出現了起用熊廷弼經略遼東之事。最終熊廷弼經略遼東,卓有成效。但是不到一年即1620年(光宗泰昌元年)言官姚宗文以“兵馬不訓練, 將領不部署, 人心不附戢……不足以成大事”爲名彈劾了熊廷弼,有了開頭的,言官抱團取暖,顧慥、馮三元、楊漣、魏應嘉、張修德一起彈劾,熊廷弼最終罷免。

此次熊廷弼被罷免的原因,只因言官不顧事實,只求發財。遼東戰亂之地,機會(貪污)甚多,但熊廷弼剛正不阿,“物情以故不附”(《明史》),成了這些人貪污路上的絆腳石,所以必須除去。在熊廷弼罷官一事中,東林黨處於事不關己的狀態,從內心深處不如說,東林黨還希望他被罷免,以便啓用自己人李三才經略遼東。所以雖然此次事件中,東林黨不是始作俑者、也沒太過落井下石,但這種事不關己的態度,無疑是損人不利己。而繼任的遼東經略袁應泰則戰敗丟失遼陽。


熊廷弼

天啓二年,三黨聯合做大的局面終因三黨利益不同而分崩離析。這期間不乏東林黨從中作梗、合縱連橫,進而形成了東林、楚黨兩黨聯盟的局面,而熊廷弼也於前年(天啓元年)丟失遼陽後,再被任命爲遼東經略。因爲是兩黨執政,所以封疆大吏名額分割上就得有東林黨一份,東林黨王化貞爲遼東巡撫,雙方互相監視。但是與實幹家熊廷弼不同,王化貞“爲人騃而愎, 素不習兵, 輕視大敵, 好謾語”(《明史》),完全是個紙上談兵的角色。

針對日益緊張的遼東局勢,熊廷弼主張“請調兵二十餘萬, 以兵馬、芻糗、器械之屬責成戶、兵、工三部。”主張朝廷要舉全國之力守住遼東,而王化貞則說:“我兵不必多……,有李永芳內應在,糧草可無運……,可不戰而捷也”,這完全是空想。但是當時首輔是東林黨葉向高,最終在邊疆大吏的戰略爭論中,葉向高支持了王化貞,葉向高稱讚王化貞“條議鑿鑿”(《明熹宗實錄》)。最終熊廷弼勢單力薄,他的主張皆不能實行,空有經略名號,實權皆在巡撫手中。

而天啓年間正是閹黨形成之時,以當時的內閣大臣沈銘縝帶頭,迅速形成了禍國殃民的閹黨。沈銘縝覬覦首輔之位,遂以劉一燝曾推薦的熊廷弼入手,誣陷熊廷弼通敵叛國,對熊廷弼大肆攻擊,他的最終目的是要打倒劉一燝。


明軍敗北

至廣寧淪陷,熊廷弼、王化貞都獲罪入獄,這成了閹黨打擊東林黨最好的藉口,最終熊廷弼、王化貞二人都被判死罪。天啓五年八月,熊廷弼被閹黨殺害,晚明不多的實幹家就這麼被自己人除去了,這也是明朝必滅的原因吧。

文史君說

不知何時,網絡上有那麼一批人,罔顧歷史事實,一廂情願,竟將明朝滅亡的過錯全部推到了東林黨身上。東林黨對明朝的滅亡負有一定責任,但閹黨纔是真的禍國殃民,復旦大學明史專家樊樹志教授的《重寫晚明史》裏言語詳盡不再重複。雪山崩塌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大明滅亡是綜合因素,復旦大學明史專家張海燕教授也認爲黨爭是明朝滅亡的最大原因之一。不可否定,熊廷弼的官宦生涯伴隨着黨爭的此強彼弱,他的一生正是明末黨爭的縮影。熊廷弼出身在一個悲劇的時代,他是晚明爲數不多的實幹家,但奈何天要滅絕大明,非戰之罪,大明已經無可救藥,只有推到重來。大明的滅亡是歷史必然。

參考文獻

1. 《明熹宗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勘本,1962

2. 《續修四庫全書史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熊廷弼《熊襄愍公全集》國家圖書館藏清嘉慶十八年刻本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爲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爲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