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果现实中有这样的机会,罗美娟会不顾一切回去,回到 2018 年 11 月 1 日,下午 6 点 12 分以前,阻止女儿罗曼去上舞蹈课,那场意外或许便不会发生。更不要说,罗曼会长大,体重会增加,等到高中毕业,她 20 岁,罗美娟和于磊都已经 60 岁了,哪里还抱得动她,那时该怎么办。

看见每一种童年

有一群小孩,他们的童年不太一样。

因为疾病或意外伤害,他们的童年被突然打断,治疗取代了玩乐。

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孩子们真实的故事,让更多人  # 看见每一种童年 #

故事讲述者:罗曼父母

韩剧《 365 : 逆转命运的一年》里,漫画家申佳贤不慎遭遇车祸,落下终身残疾。一年后,她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回到过去,想要改写命运。

如果现实中有这样的机会,罗美娟会不顾一切回去,回到 2018 年 11 月 1 日,下午 6 点 12 分以前,阻止女儿罗曼去上舞蹈课,那场意外或许便不会发生。

罗曼就不会受伤,不会坐上轮椅,她的人生也不会掉进「高位截瘫」的黑色漩涡。

但现实里没有穿越。

受伤 1 年零 7 个月后,罗曼胸 6 平面以下还是没有任何知觉;原本会跑会跳的双腿,变得像面条一样,细软,萎缩,失去生命力。

一起失去的还有自理能力,6 岁的罗曼倒退回婴儿,生活完全依赖母亲。

罗美娟花了很久,才接受罗曼瘫痪的事实。收起悲伤,她现在更关心,以后的路要怎么走。

45 岁的她,每天将 38 斤的罗曼抱上抱下,担心万一哪天抱不动了怎么办。

瘫痪不止是一场事故,可能还将是伴随一生的状态。

罗美娟要做的,是帮助罗曼适应它,在她长大之前。

01

孩子不会瘫痪,

买什么轮椅?

两腿分开,上身后仰,双手掌撑地,整个身体呈拱桥状,这个动作在舞蹈基本功里被称为「下腰」。

罗曼就是下腰的时候摔了一跤。

那是一个周四的傍晚,湖北十堰,一节舞蹈课上。

摔倒后她「哭了好半天」,老师却没当回事,继续上了 40 分钟的课。7 点左右,下课,罗曼已经站不起来,两条腿都动不了,只能由老师抱出来。

等在教室外面的罗美娟慌了,她一面打电话给丈夫于磊,一面赶紧把罗曼往十堰市太和医院送。

几乎是跑着去的,一路上都打不到车。

怀里的孩子在哭,罗美娟特别无助。经过十字路口,一个外卖骑手在等绿灯。她就差央求对方搭她们一把了,好在罗曼眼尖,逮到了一辆空车,「妈妈,那辆是空的。」

她和于磊是前后脚到的医院,先去了急诊,又去了骨科,X 光、CT 都做了。没有外伤,没有骨折,也没有水肿,查不出原因。

晚上十点半,医生让他们去做核磁共振,「必须马上诊断出结果,否则可能会耽误病情。」

此时罗曼下半身已失去知觉。医生问,「孩子小解了吗?」罗美娟才反应过来,罗曼已经有四五个小时没有排小便。医生判断罗曼不会自主排便,给她上了导尿管和尿袋。

那时的罗美娟怎么也想不到,罗曼以后只能靠导尿管排尿。

于磊则比较冷静,想到了下肢瘫痪的可能性,被罗美娟一口否定:「这种情况不可能的!」

实际情况却比设想的更糟。一直折腾到凌晨,诊断结果出来了:无骨折脱位型脊髓损伤,损伤平面胸 6 以下完全性损伤。

脊髓损伤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罗美娟不知道它意味着什么。医生也是为人父母,不敢挑明了说,只道脊髓损伤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如果能恢复,受伤后会持续好转;已经过去四五个小时还没有好转迹象的话,以后可能情况不乐观。

「我们没有能力治疗,不要在这耽误时间了,有能力的话赶紧去上级医院就诊。」

罗美娟和于磊不敢耽误,第二天就开着车一脚油门踩到了武汉。去了同济医院,得到的却是同样的诊断结果。

图片来源:同济医院的诊断书

他们不死心,还想去北京的医院。但罗曼的身体只能平躺着移动,否则极有可能造成二次损伤。于是于磊一个人带着病例和片子去了北京。

在北京博爱医院,医生告诉于磊,不用带孩子来了。每年全国因外伤导致脊髓损伤的孩子有好多;各地医院治不好的,都来北京,累计已有几百人,一天开支上千块,也没什么结果。

于磊心情苦涩地回到十堰。他不忍心将实情告诉妻子,只跟她说,好好复健,会有希望站起来。

谁也不知道这个「希望」躺在日历的哪一天,但眼下的日子,最紧迫的问题是罗曼需要轮椅。她已经在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不能再这么躺下去。

罗美娟接受不了坐轮椅。她固执地相信:「买了轮椅,罗曼就不会好了,不买才会好。」

罗曼的爷爷、奶奶知道了,也很着急,坚持要请「大仙」。「大仙」画了符,烧了纸,说「没事,过段时间就好了」。

过了一段时间,罗美娟上网查到了桑兰的名字。

图片来源:桑兰的百度百科词条

罗曼受伤后,她经常听医生提到桑兰;在此之前,她都不知道桑兰是谁。好奇心驱使她百度了一下,终于明白是什么意思,哭了。

从孩子能跑会跳到瘫痪动不了,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

于磊安慰她:「老天爷让我们换一种方式行走,我们要早点接受。」

没过多久,轮椅买回来了。

02

你们现在抱的

就是瓷器

罗曼是罗美娟和于磊的小女儿,她还有一个姐姐。姐姐当时上高三,再过 6 个月就要高考,本是全家人关注的重点。

罗曼受伤让家庭重心发生了转移,罗美娟嘱咐大女儿:「健康第一,学习你只要尽力,对得起自己,将来不后悔就好。」

大女儿很懂事,吃饭都自己在外解决。罗美娟和于磊就一心扑在罗曼身上,跟着她住进医院,一住就是半年。

在医院里,母女俩什么都得从头学起。罗曼的自理能力基本归零,不能自己起身、穿衣、排便。

小便需要罗美娟插管,间歇性导尿,四个小时一次;大便要每天晚上插开塞露,反复揉肚子——下身不能动,便秘是常事。操作时,罗美娟要格外注意手部和环境消毒,不然容易造成尿路感染。

罗曼自己也学着怎么穿衣服,上下轮椅,上床、下床,上坡、下坡。以前轻易就能完成的动作,现在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罗曼在医院学习如何坐起来

就像回到婴儿期,一切推倒重来。不同的是,婴儿会长大,能站立,能行走;罗曼的双腿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萎缩下去,变得像面条一样,又细又软。

肌肉萎缩的后果不仅是外形不好看,还有更严重的危害:有的孩子从轮椅上换到床上,摆腿控制不好力度,就把髋关节扭脱位了;一旦脱位,即使接回去,也会再次滑脱,因为肌肉没有力量,无法包裹住关节。

为了减缓肌肉萎缩的速度,他们带着罗曼把医院的康复理疗项目做了个遍。高压氧、电针、贴片、水疗、气压治疗、经络磁场治疗、PT(物理疗法)、OT(作业疗法)……项目太多了,有时做到晚上都做不完。

罗美娟在给罗曼做物理疗法

每天钱就像流水一样哗哗出去,住院半年,花了二十多万。

脊髓损伤的治疗过程是场持久战,漫长而无望,经济消耗惊人。医药、护理、康复训练是固定支出,康复辅具需要定期更换,全部价格高昂。

美国脊髓损伤中心 2017 年的统计显示:在美国,每年新增脊髓损伤病例 1.7 万例,平均每位患者治疗的花费为 34 万(合人民币 240 万元)到 100 万美金(合人民币 710 万元)。

在中国,由于脊髓损伤不受重视,每年受伤的人数有 12 万之多。

于磊在北京博爱医院的康复病房里,见到不少和罗曼相似情况的孩子。他们加入了「脊髓损伤病友群」。每次有新人进群,罗美娟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又一个孩子受伤,又一个家庭一辈子的痛。」

为了给孩子治病,很多病友家庭不惜砸锅卖铁,只要听说哪里有机会,哪怕卖血卖器官也要试一试。这就给骗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罗美娟善意提醒过一对病友父母,小心上当,对方说:「要是孩子以后一直这样,我们会活不下去。」罗美娟不再劝了,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希望比什么都重要。

但她和于磊不想带着罗曼四处颠沛看病,一方面是因为,还要供姐姐上大学;另一方面,他们想给罗曼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让她和同龄人在一起,正常上学,正常发展自己的爱好。

按照夫妻俩的计划,罗曼应该在 2019 年 9 月 1 日入学,那是她过完 6 岁生日的第二天。

当年生她时,为了将来能卡着年龄线入学,罗美娟不惜提前剖腹产下罗曼。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受伤大半年后,他们给罗曼做了一次全面体检,结果出来,没一个是好的:脊柱侧弯,双肾结石,骨密度变低,骨质疏松——这都是脊髓损伤的并发症。他们不得不让罗曼推迟一年入学。

对于脊髓损伤患者家庭来说,并发症就是噩梦。脊柱侧弯会压迫内脏,严重的话影响心肺功能,会死。

为了防侧弯,要给孩子戴上辅具,辅具戴久了会和脊柱突起的地方频繁摩擦。可怕的是孩子没有知觉,不知道疼,等到家长发觉,可能皮都磨破了,产生压疮,压疮烂了感染败血症,会死。

此外,尿路感染和肾损伤也是常见并发症。不能按时导尿会积存尿液,造成肾反流,进而肾损伤,严重的话转为尿毒症,也会死。

为防止脊柱侧弯,罗曼要戴上白色的矫正辅具;又怕她磨破皮,戴一会儿就要取下来,很矛盾

只要出门,都得随身带一大包东西:导尿管、开塞露、润滑剂、药、消毒酒精、湿巾、纯净水……用于磊的话说,每一样都是给她「保命」用的。

医生提醒他们:「你现在抱的都是瓷器。」因为害怕把「瓷器」打了,很多病友家长尽量避免出门,把孩子当笼中鸟一样小心保护着。

2019 年 6 月的一天,罗美娟收到了幼儿园老师的通知,罗曼所在的大班要拍毕业照,想让罗曼也参加。

她犹豫了,于磊鼓励她,去吧,带孩子见见同学,一起乐一乐。

罗曼那天开心坏了,每一张照片上都是笑着的。同学问她怎么受的伤,她大大方方地回答「跳舞摔的」,说完,她和小朋友们笑成一团。

孩子们不知道瘫痪意味着什么,对罗曼的轮椅充满好奇

罗曼的幼儿园毕业照

03

「她喜欢什么就让她去做」

在太和医院的康复病区,罗曼是年纪最小的病友,也是最活泼的。

每天做完理疗项目,她就会脱离父母的「监管」,出去「放风」。最喜欢去护士站,找护士姐姐们聊天;要不就去「骚扰」她的主治医生,或者挨个病房转一圈,看看病友们。

罗曼完全不介意跳舞受伤的事情,依然喜欢舞蹈。腿动不了,就用手势表演给大家看。

住院没多久,正逢春节,医院里举办医患联欢活动,罗曼和医生、护士一起表演了节目。她是台上唯一一个坐轮椅的,用手比划着舞蹈动作,背景音乐是大家特意为她选的——《我怎么这么好看》。

受伤后,罗曼仍然喜欢拍照,而且是拍好看的照片

这张照片是姐姐用专业相机拍的,姐姐后来考上大学,学了自己最喜欢的摄影

在十堰,还有另一个因为跳舞导致脊髓损伤的孩子,受伤前性格开朗活泼,受伤后变内向了很多。她会问爸爸妈妈:「我什么时候能站起来?」她的父母不知如何回答。

罗美娟和于磊也担心过罗曼,后来发现她心理上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臭美、爱嘚瑟。

喜欢拿着父母的手机自拍,喜欢用美颜滤镜,喜欢妈妈给自己化妆。

也许是因为年纪太小,不知道瘫痪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但在于磊看来,这是好事。作为父母,他们应该为孩子的自信增加筹码,她想做什么就让她去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喜欢舞蹈,罗美娟就上快手自学手势舞,学会了再教她;喜欢钢琴,他们就给她报了班,每周带她去学琴。

罗美娟在教罗曼手势舞,图片来源:十堰晚报

去了几次,发现上下楼梯、导尿都不方便,于磊干脆花两万五买了一架钢琴回家,请老师上门来教。对于这个家庭来说,两万五不是一笔小钱。当初去北京求医,因为机票太贵,于磊都舍不得从十堰直飞北京,而是从银川转机。

但只要是罗曼的心愿,他都会尽力满足。「她的身体已经受了伤,不能让她心理再受到影响。」

罗曼坐在轮椅上够不着琴键,于磊就从外面捡木料给她量身定做了一个台子,图片来源:十堰晚报

妈妈呢,则尽力呵护罗曼小小的自尊心。刚住院时,罗曼只能躺床上,将近两个月没法洗头,原本柔顺的长发疯狂打结,梳不通了。罗美娟将头发一点一点梳直,没有一剪了之,因为「小女生嘛,哪个不爱美」。

女儿受伤后,罗美娟对她「纵容」了许多。但只有两件事情,她「该翻脸就翻脸」:一个是练琴,一个是康复训练。

练琴,罗曼需要比普通孩子付出更多努力。因为她手部力量不够,弹的曲子发飘,罗美娟把她以前舞蹈练功用的沙袋找出来,绑在手腕上,一边一斤,加强力量训练。

也许是有艺术天分,罗曼学琴进步飞快。老师每次来了都要夸上几句。为了不让女儿「翘辫子」,罗美娟会打击她:「你还很不够。」

一边是肯定,一边是否定,罗曼被搞糊涂了,她问妈妈:「为什么老师每次都表扬我,你却总说我不行?」

罗美娟说:「外面的人肯定是夸你,只有妈妈才说真话。」

在钢琴上的分歧,让母女关系富有张力。有时罗曼会犯懒,想去玩,练琴就随便糊弄几下。罗美娟不依不饶:弹错了就停,从头来过。

被逼急了,罗曼会使小性子,哭。

罗美娟循循善诱:「学好了才艺,带给别人快乐,你也会得到掌声,是不是更开心呢?」

这一招屡试不爽,罗曼马上就乖乖去练琴。

罗美娟非常了解自己的女儿:「她还是愿意带给别人快乐,也喜欢站在舞台上的感觉。别人开心,她也开心。」

至于康复训练,那更是罗美娟的死线,一天都不能停。因为肌肉萎缩的速度很快,一旦萎缩,难再恢复。

要是罗曼不认真锻炼,罗美娟会气得质问她:「你都不想站起来吗?」

「坐轮椅也挺好的。」罗曼平静地回答。

04

抱不动她了,

以后怎么办?

罗曼推迟一年入学,一度让罗美娟很焦虑,她害怕把孩子给耽误了。

但实际上,罗曼学的东西比正常上学的同龄人还多。

她背会了 80 多首古诗,会弹 100 多首曲子,跟着网课学了数学和英语,就连拗口的《道德经》,她都背会了三章。

她性格好,是个自来熟,在大人面前会主动献宝:「您知道《陋室铭》吗?我背给您听好不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是初中语文才会教的内容。

她还有自己的快手账号,靠着才艺展示,积累了将近一万粉丝。

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没人聊天,罗曼就在快手上玩起了直播。因为罗美娟管得严,一天只有学习、练琴、康复训练全部完成后才能直播半小时左右。

尽管如此,性格讨喜、又有才艺加持的罗曼还是赢得了不少喜爱,在快手直播中,赚了两百块打赏。

这笔钱,父母让她自由支配,罗曼就捐了出去,「给疫情前方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

人们被罗曼的励志、乐观打动,但对于这个家庭来说,面对生活不断升级的困难模式,他们难以掩盖内心的担忧。

今年九月,罗曼就要入学,开学后怎么上学,在学校里怎么活动、排便,这些都是问题。

目前,十堰市还没有无障碍设施完善的学校,罗美娟肯定要去伴读。以她 45 岁的年纪,每天抱着 38 斤的罗曼爬上爬下已属吃力,再加上几十斤重的轮椅,常人在体力上很难承受。

更不要说,罗曼会长大,体重会增加,等到高中毕业,她 20 岁,罗美娟和于磊都已经 60 岁了,哪里还抱得动她,那时该怎么办?

考上大学以后呢,谁来照顾她?

他们不敢再想。

有时候,罗曼弹着钢琴,罗美娟坐在旁边,突然想到这些事,就会流眼泪。

罗曼看见了,问:「妈妈你怎么哭了?」

罗美娟不能说实话,只能哄着孩子:「你弹得太好听了,把我都感动了。」

她甚至希望时间能停在这一刻,罗曼不会长大,他们抱得动她,她永远快乐。

怀着罗曼的时候,罗美娟绣过一幅十字绣,是海的女儿,怀里抱着一只小美人鱼,母女脸上洋溢着幸福。‍

仿佛某种隐喻,她觉得女儿很像画里的小美人鱼:

「轮椅是我的尾巴,拐杖是我的翅膀。虽然我不能用腿行走,但我变成了小美人鱼。」

罗曼受伤后,有一次一家人去汉江边游玩。她喜欢水,但坐在轮椅上够不着。

罗美娟把她抱起来,让她把手浸在江水里。那一刻,她是父母的宝贝,无忧无虑。

只要还抱得动,他们会一直托着罗曼,绝不松手。

如果有一天,罗曼适应了用「尾巴」生活,他们就能安心放她回大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