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宇航時代迭代推進,馬斯克與他的SpaceX創造了幾乎所有商業太空的重要節點,現今終於拾起美國自航天飛機退役後“乾旱”的本土載人事業,向世界航天工業巔峯衝刺。一塊最大“心病”去掉了——美國掏錢買俄羅斯“聯盟”號的高價船票早已肉疼,還要不斷說服自己去信任所謂“俄國人上個世紀60年代設計的飛船”,最要緊的是,一旦國際空間站出現緊急情況時,逃生艙全是俄羅斯的,美國人總覺得處於劣勢。

原標題:科技日報評龍飛船載人首飛成功:仍未重燃美國航天事業的火炬

美國載人航天近60載歷程,功勳與詬病並存、歡歌與悲顏交會。

宇航時代迭代推進,馬斯克與他的SpaceX創造了幾乎所有商業太空的重要節點,現今終於拾起美國自航天飛機退役後“乾旱”的本土載人事業,向世界航天工業巔峯衝刺。

一塊最大“心病”去掉了——美國掏錢買俄羅斯“聯盟”號的高價船票早已肉疼,還要不斷說服自己去信任所謂“俄國人上個世紀60年代設計的飛船”,最要緊的是,一旦國際空間站出現緊急情況時,逃生艙全是俄羅斯的,美國人總覺得處於劣勢。

長久榮耀之後,嚥下這份酸與苦,格外不易。

有些人還那麼不體貼。NASA剛開始向本國企業招標下一代航天載具時,立法者質疑、公衆人士批評——商用航天器怎會可靠!向私企開放航天領域就是國家安全大患!磕磕絆絆許久,他們才終於明白,美國政府已沒能力像當年太空競賽初期那樣一擲千金了。

太空事業,是彰顯人類力量的圖騰。它能夠樹立大國形象,激發民族自豪,推動日後有望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科技探索。然而落到現實層面,它也是一隻用真金白銀才能飼育的“白象”。

點火升空的那一剎那背後,是雄厚的基礎科學、齊備的工業部門、數量龐大的科研人員與充足堅挺的經費預算,是集整個國民經濟之精華、延續幾代人的傳承接力。簡言之,國家事業。

半個多世紀前具備這一切條件的國家,僅有美蘇兩國。因而從美國宇航事業發展史的維度看,載人發射是早在60年前就已經完成的骨灰級課題,彼時在30萬公里之外踩下的腳印,迄今依然是“極限”。可以想象,在當年敢言代表全人類科學探索精神的NASA人眼裏,SpaceX如同入門級學徒,更不必提什麼搭自家飛船更經濟實惠妥帖那層意思了,簡直未啓齒已面紅。

但現實國情如此。在持續高調近一個世紀之後,美國進入了全面調整的轉型週期。仰望星空的豪情,不得不讓位於地面上的政治吵嚷。阮囊羞澀,行止兩難,讓商業公司分擔項目、國家給予技術與經費支持的“SpaceX模式”暫時站到了C位。而如阿波羅計劃那般舉國之力書寫的鴻篇鉅製,只盼修補好百孔千瘡後能如約重啓。

從這個角度看,今天的美利堅航天,依然寂寥。

“鋼鐵俠”的榮光,照亮了佛羅里達的天空,但想要重燃美國航天事業的火炬,尚不能夠。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