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王興對美團業務邊界的思考相比,程維對滴滴的定義則十分不同。同時,滴滴迅速上線了外賣業務,也直指美團的核心業務。

新浪科技 張俊

滴滴與美團,兩家看似不同領域的企業,正成爲各自擴張發展的“攔路虎”。

程維與王興,兩位看似相熟相知的老友,又成爲雙方實現抱負的“絆腳石”。

……

距離滴滴、美團的打車和外賣大戰偃旗息鼓已經過去兩年,平靜的局面再次被滴滴的新動作打破。

今年3月,滴滴宣佈上線新服務滴滴跑腿,而這正是美團的基礎服務之一。隨後,滴滴貨運浮出水面,近日滴滴甚至註冊了一家旅行社公司,將目光瞄準了美團最賺錢的酒旅業務。

正從疫情中恢復元氣的滴滴四面出擊,這一次的程維變被動爲主動,他的“老朋友”王興又會如何應戰?

戰爭與和平

37歲的程維和41歲的王興相識於2011年,當時的程維還任職 阿里 支付寶。而那時阿里參與美團多輪融資,雙方正處於蜜月期。程維和王興因爲阿里與美團的業務對接關係相識併成爲朋友。

2012年從阿里離職後,程維創業成立滴滴打車。年長几歲、並且創業經驗豐富的王興,成爲了程維時常取經的對象。

一個最被八卦的故事是,程維做出第一版滴滴App時曾拿給王興看,被王興指出註冊流程太複雜,甚至直言“設計太垃圾”。

2016年11月的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兩人再談及這段往事,程維笑稱“我們是很虛心接受的,回來以後很快就改掉了。我也認爲那個設計其實挺垃圾的。”

但多年的友誼卻在3個月後迎來轉折點。

2017年2月,美團在南京悄悄上線了打車業務,並在2017年底通過內部信的形式宣佈成立出行事業部,涉足滴滴的核心業務。

對此不理解的程維直接問王興爲何要做打車,王興回答“就是試試”。不過美團後續的一系列動作表明,王興不只是試試那麼簡單。

南京試水一年之後,美團打車於2018年3月再次進軍上海,並計劃新開北京等多個城市,直指滴滴大本營。同時美團還全資收購了摩拜單車,在出行領域的野心逐步顯現。

如果說程維被老朋友打的有點措手不及,但已經打贏了與快的、Uber這些強勁對手的他,顯然沒有亂了方寸,而是迅速制定戰略應戰。

滴滴與美團在上海掀起了打車補貼大戰,雙方高管甚至也打起了口水戰,互相指責對方不合規、黑公關;同時,滴滴迅速上線了外賣業務,也直指美團的核心業務。

雙方的戰爭可謂慘烈,補貼高峯時甚至出現了0元點外賣的極端案例,引發了市場監管機構的介入。

除了監管因素之外,雙方背後共同的投資機構也從中調停。大戰數月後,兩家企業達成共識,美團打車和滴滴外賣都暫停擴張,握手言和。

實際上,當時雙方各自面臨的形勢也爲暫時休戰提供了時機。美團在2018年6月提交了招股書,並在3個月後登陸港交所。如果美團打車不停止大規模補貼,財務狀況會十分不好看,無疑對上市不利;而滴滴在2018年也連續遭遇了多起順風車安全事件,最終不得不暫時下線該業務進行安全整改,也無暇再與美團開戰。

邊界與核心

“太多人關注邊界,而不關注核心。”這是王興關於美團業務邊界的一句名言。

在他看來,萬物其實是沒有簡單邊界的,所以他也不給美團和自己設限。只要美團的核心是清晰的——到底服務什麼人?給他們提供什麼服務?美團就會不斷嘗試各種業務。

自2010年美團創立以來,先後涉足了團購、電影票、外賣、旅遊、打車、雲計算、新零售、共享充電寶等多元化業務。這些業務有的成爲美團的營收支柱、利潤支柱,也有的未見起色而被放棄。

美團聯合創始人王慧文曾對內公佈過美團探索新業務的五大標準:是否符合企業使命,“讓大家喫得更好,活得更好”;新業務所處的行業,在未來一段時間是否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新業務所處的行業,用戶和商家是否對現狀滿意;新業務未來的市場規模;跟美團已有業務之間的關係。

王興在解釋美團爲何做打車時也表示,一方面現有網約車不能完全滿足用戶的需求;另一方面網約車是lbs服務(基於位置的服務),而美團的業務也是和位置相關的。

與王興對美團業務邊界的思考相比,程維對滴滴的定義則十分不同。

2012年創立的滴滴,其競爭對手一直是打車領域的企業,不管是本土的快的還是跨國的Uber,皆是如此。自2016年滴滴與Uber中國合併後,滴滴在國內再也沒有了競爭對手,這也讓程維開始重新思考滴滴未來的發展。

與Uber中國合併完成之後,程維將自己辦公室牆上的字從“日拱一卒”換成了“虛心”。他給滴滴制定的下一步戰略是:拓展全球化出行業務、發展共享新能源汽車、研發自動駕駛。

雖然滴滴也內部孵化了小桔車服、滴滴金融、自動駕駛等多元化業務,不過程維此前給滴滴制定的賽道一直未完全脫離出行這個大領域。

對於企業的多元化,程維曾表態,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最成功的公司,都是選擇了一個很大的領域,然後在這個領域裏做到極致去贏的。無邊界的擴張,任何機會都抓,歷史上做成的只有GE,但GE是工業時代的公司,它依靠資本加上組織能力去贏。“太多橫向業務和一家投資公司又有什麼區別呢?”他直言。

正是兩人對企業邊界思考的不同,讓滴滴和美團的發展軌跡差異巨大。也讓美團正式成爲滴滴的競爭對手時,大大超出了程維的意料。

終局難料

歷經與美團一戰,程維對滴滴的未來戰略也有了新的思考。今年4月,程維在滴滴內部戰略會上公佈未來3年的戰略目標,除了四輪(網約車、出租車、代駕和順風車)和兩輪(青桔單車和電單車)這兩大主業之外,他還提出滴滴要探索新賽道,未來3年全力推進外賣和創新業務發展,爲全球更多用戶提供本地化服務。

以外賣業務爲例,雖然滴滴外賣在國內沒有進一步擴張,卻在海外市場大規模推進,比如墨西哥和巴西。一方面自然是當地有外賣需求,另一方面滴滴也保留了外賣業務這張對美團的制衡牌,一舉兩得。

同時,今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也在加速滴滴的轉變。

疫情期間,由於網約車短暫停運、以及人員隔離政策,整個網約車行業可謂損失慘重。今年3月底,曾有滴滴專車司機向新浪科技表示,平臺上的訂單和收入相比疫情前下滑了近80%。隨着國內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滴滴總裁柳青這月初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示,滴滴在中國的訂單量已經恢復到疫情發生前的60%至70%。

不過在中國疫情好轉的同時,海外市場正在經歷疫情的爆發。這也對滴滴的國際化業務帶來挑戰。“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戰略。有國家的社交隔離政策不太嚴格。我們看到的下降沒有那麼嚴重,但回升情況也不確定。”柳青說。

在出行主業從疫情影響中艱難恢復的同時,滴滴加快了新業務的探索進程。

今年3月起,滴滴先後上線了跑腿、同城取送件、貨運新業務,甚至成立了一家北京小桔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境內外旅遊、火車票銷售代理、航空機票銷售代理、酒店管理等,進軍旅遊市場的意圖明顯。

按照滴滴官方的說法,滴滴上線跑腿業務希望爲社區居民提供便利同時,也爲平臺上的代駕司機師傅們提供更多獲得收入的機會。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美團早在2017年就上線了跑腿服務,根據媒體報道,美團跑腿業務日單在幾十萬左右,高峯時可達一百萬。

美團配送總經理魏巍在談及滴滴入局跑腿業務時委婉的回應稱,要看滴滴能不能重構用戶體驗,長期來看效果如何還未知。

與跑腿業務相比,滴滴如果真的進軍旅遊市場,王興無疑會更緊張。

一方面酒旅業務是美團的主營業務之一,雖然收入規模無法與外賣業務比肩,但該業務的毛利卻是最高的,爲美團貢獻了不少利潤;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旅遊市場遭受了巨大沖擊,美團酒旅業務也不例外。滴滴此時入局旅遊市場,倒也算不錯的時機,但滴滴官方並未就此消息的真實性向新浪科技置評。

與兩年前的那一戰相比,此時的程維不斷在加固護城河,同時主動發起戰爭。不過現在的美團也已今非昔比,日前其市值剛剛超越1000億美元大關,成爲國內第三大互聯網企業。

王興曾說,如果美團和滴滴打起來,這不是一場戰役,而是一場戰爭。而這一次,王興會如何應對“老朋友”程維的轉守爲攻?這場戰爭的終局又會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