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北京人藝院長任鳴透露

多年沒有在人藝導戲的英達導演

今年將回歸劇院

爲北京人藝執導一部

由美國劇作家洛倫·漢斯貝瑞編劇的世界名劇

《陽光下的葡萄乾》

而吸引英達

三十年來首次回人藝排戲

最重要的原因在於

該劇作是英達的母親吳世良

50多年前翻譯的作品

吳世良翻譯《陽光下的葡萄乾》劇本手稿

這部譯作手稿曾經遺失多年

能夠失而復得的過程頗爲傳奇

如同冥冥中自有天意安排

因此讓英達決心

爲圓母親心願

而重返話劇舞臺

英氏家族和戲劇舞臺的不解之緣

也讓我們值得對這個聲名顯赫的家族

所傳承的人文底蘊和家風精神

給予關注

難解之緣

一家三口都是北京人藝藝術家

衆所周知

英達和其父英若誠

在中國演藝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

英若誠、英達父子

曾任中國文化部副部長的

英若誠

既是北京人藝著名錶演藝術家

也是中國最卓越的翻譯家之一

英若誠

英達也一直供職於北京人藝

多年來活躍在影視劇領域

能導能演

並被稱爲“中國情景喜劇之父”

英達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英達的母親吳世良

也是北京人藝的演員

同時還是一位優秀的翻譯家

因其出色的英語水平

曾擔任過曹禺先生的祕書

併爲周恩來總理做過翻譯

吳世良

“我媽媽生於江南名門,

天賦高,開蒙早,

背書描紅,填詞作賦,

同窗男孩子沒有一個比得上她。

學罷國學,

母親又入聖約翰攻讀電機,

繼而轉投滬江,

直到進入清華園,

遇到我的父親。

畢業後他們雙雙考入了

新建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母親顯示出比父親更耀眼的藝術才華。

吳世良和英若誠夫婦

在父親被髮去檔案室整理資料的時候,

母親則領銜主演了

北京人藝的建院開鑼戲《夫妻之間》

並廣獲好評。

之後她又陸續出演

《布穀鳥又叫了》等經典之作,

星途一時大亮。

吳世良主演北京人藝早期話劇《夫妻之間》,1952年

同時,

外語專業出身的她,

也沒有停止在譯林中開墾耕耘。

從畢業後和我父親聯手初譯

涅克拉索夫的《在俄羅斯誰能快樂而自由》,

到結集成冊1959年

世界文化名人、挪威劇作家的

《比昂遜戲劇集》。

並且在那樣的年代裏,

有眼光和魄力選擇這樣一部世界名劇

《陽光下的葡萄乾》。

曹禺、英若誠夫婦和阿瑟.米勒夫婦以及《推銷員之死》的演員們,1983年

但可惜譯作送交出版,

未及付梓,

漫天的政治風暴已至,

將母親湮沒沙塵,

直至埋入大獄!

一千多個潮溼陰冷的鐵窗日夜,

我難以想象,

我那曾是上海嬌小姐的媽媽

是怎樣熬過來的!

英若誠吳世良夫婦

但滄海橫流,

方顯出大家風範。

我媽媽洗盡鉛華,荊釵布裙,

廳上廚下,相夫課子。

從古文、英語,到繪畫、表演,

我和姐姐的每一門課,

都有母親參與其中,

指引點撥,切磋啓發,

無異最佳導師。

英若誠吳世良夫婦和孩子們

母親古今中西通透,

文武昆亂不擋,

自幼習就的十八般技藝

皆派上了用場。

我相信,

我的媽媽正是在陋室竈間卑微瑣碎之中,

完成了她從一個聰慧才女,

到一位偉大母親的昇華。

相夫教子的同時,

母親從未放下過手中之筆,

又翻譯過多種外文名作……”

一說起已故的母親

英達導演言語神情中

滿溢着崇拜和深情

“我媽媽她人格高貴,

秉性堅強。

《春月》作者包柏漪

曾這樣形容我母親:

‘她從不訴苦,

從不怨天尤人。

她身上有一種內在的尊嚴,

一種博大的歷史感,

使她堅定自若,

不被生活的播弄所左右,

賦予她一種獨特的高尚氣質。’”

吳世良的肖像畫

失而復得

母親手稿遺失多年後完璧歸趙

讓英達特別感慨的是

母親當年翻譯的劇本

《陽光下的葡萄乾》手稿

流失民間

不知下落

但去年某日

英達突然接到朋友發來的微信

說在一家拍賣公司的拍賣名錄中

發現一部珍貴的劇本手稿

名劇

品相好

又是名家所譯

疑是“英達母親的手筆”

因此詢問英達要不要看看

英達母親吳世良翻譯的劇本手稿

英達一見手稿照片

熟悉的母親筆跡

父親的美術字和圖案

讓他立刻斷定

這確實是母親手稿無疑

驚喜萬分的英達

第一個念頭就是立刻把手稿拿下來

但朋友攔住他:

“別衝動!

賣家如果知道是您要買,

肯定漫天要價!

完璧歸趙之期更加杳然。”

最終

英達通過另一位

遠在湖南、素未謀面的山姓朋友

大力幫助

匿名出手

終於搶在最後一刻

成功截下了手稿

讓這部已經遺失半個多世紀的珍貴手稿

輾轉漂泊之後

終於到達英達手中

“那一刻,

我真是百感交集!

相信母親當年燈下筆耕的動力,

無疑是希望看到此劇付梓成書,

於是我將手稿

交到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手中。

當然,

我知道作爲一個戲劇人,

母親的更大心願,

是把這部由她精心挑選、逐字推敲的名劇,

最終搬上舞臺,

奉獻給廣大觀衆。

替她老人家實現這一願望,

是我無可推卸的責任。”

正是因爲這份厚重的情感和使命

讓英達帶着母親的譯作手稿

回到了父親母親工作過

同時也是他自己就職的北京人藝

英達

《陽光下的葡萄乾》建組會

英達對大家說道:

“這是我母親上世紀六十年代翻譯的劇本,

那個時候我才三歲。

當年她翻譯這個劇本的時候,

這樣一部戲

在當時的中國是不適合上演的。

就像1983年

阿瑟·米勒給人藝排《推銷員之死》一樣,

中國觀衆對裏面很多內容不是特別理解。

但今天的中國觀衆看這樣的戲,

不僅能理解,

而且會有很多共鳴,

心靈的撞擊。

所以我們現在排這個戲,

是特別好的時機。”

而且一向擅長排演喜劇的英達表示:

“這個劇本嚴格來說不是喜劇,

但我們要把它排成喜劇,

要有很好的劇場效果,

要讓觀衆愛看。”

好戲多磨

疫情之後期待重返劇場

然而

好戲多磨

就在全劇組都充滿期待

躍躍欲試準備迎接排練的時候

突如其來的疫情

讓一切只能暫停了

排練取消了

原定演出時間延期了

大家都回家隔離了

原本滿懷躊躇之情的英達導演

面對此情此景

不由得心生傷感:

“怎麼回事?

我作爲人藝的孩子,

從小打食堂的飯,

看側幕條的戲,

喫穿用度,心身成長,

這劇院把我養大,

當我終於準備好要爲她奉獻時

——上天不讓我完成這個心願嗎?”

但當他再次打開母親的手稿

劇本扉頁上的一行字

也再次如同天意一樣喚醒了他:

“獻給媽媽:爲了這個夢而感謝您。”

英達想到

母親當年在飢寒困難的年代

仍舊筆耕不輟的動力

不僅是爲了給襁褓中的孩子加個雞蛋

更是爲了能夠讓此劇登上舞臺

“她沒有看到那一刻。

但我還有機會。

疫情終將過去,

大家終將會回到排練廳,

我還有機會讓媽媽的夢想成爲現實。”

如今

隨着疫情局勢的好轉

社會各界都在逐漸復產復工

恢復正常狀態

劇院劇場也在逐漸開放

《陽光下的葡萄乾》劇組

也從4月份開始

在線上進行研讀劇本等前期排練工作

大家都在時刻準備着

一旦疫情防控允許

馬上就會回到排練廳裏

開始正常排練

手捧母親譯作的英達

比任何人都期待着那一天:

“感謝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讓母親60年前的心血

終於沒有付諸東流。

等到劇目上演的那一天,

我和所有演職員,

都將在首都劇場恭候着觀衆的到來。”

借這個機會

也剛好向大家再介紹一下

這個特別值得一提的

英氏家族

因爲英氏家族幾代人都非比尋常

無論顯赫的身世

還是卓越的成就

都堪稱名副其實的名門望族

不僅男性建功立業、學貫中西

而且女性也一個個

見識超羣、風采卓越

內外兼修,令人讚歎

英氏家族表

英氏家族

是滿洲正紅旗人

姓滿族八大姓之一赫舍裏

英斂之

英若誠的祖父、英達的曾祖父

1866年出生在一個目不識丁的滿洲武士家族

後來卻成了一位有名望的天主教知識分子

他原名赫舍裏·英華

後來參加改良派

改名英華

字斂之

取意“光華內斂”

有謙虛、低調之意

他還給自己起了個號“萬松野人”

英斂之(1867—1926)

英達的曾祖母愛新覺羅·淑仲

更是出身皇族

是雍正皇帝的十四弟允禎後裔

她愛上了教書先生的助手英斂之

並反叛當時的社會倫理和門戶之見與之成婚

不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竟然是自由戀愛結婚

也是相當大膽和離經叛道了

英氏家族也因此聯姻了皇族

英斂之與愛新覺羅·淑仲

這位皇族小姐也確實很有眼光

英斂之是一位非常傑出的人

一生辦了幾件大事:

包括參與戊戌變法

創辦《大公報》

創辦北京第一所女子學校

創辦輔仁大學

創辦香山孤兒院

英斂之在政治上一直很活躍

早年參加戊戌變法

呼籲清室實行憲政民主

一九○二年慈禧太后迴鑾

下詔赦免戊戌變法人士

其中就包括他

英斂之被特赦後

1902年6月在天津創辦了《大公報》

任總經理兼第一任總編

每天寫社論評點時事

1902年創刊的大公報

在當時不安定的形勢下提倡“新文化”

包括通過說方言白話

讓不懂文言文的普通大衆接觸文化

利用文學藝術來探討當時的社會問題

1911年清帝退位

英斂之回到北京

負責清室善後事宜

主管皇家園林香山

爲落魄的滿人發展現代行業

收容了很多旗人

還爲遭受水災的孤兒們

創建了香山慈幼園孤兒院

在頤和園西北10公里左右的一塊大石上

刻有英斂之的書法“水流雲在”

取自杜甫詩句“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

後來英若誠的自傳中文版也取名爲《水流雲在》

英斂之還創辦了靜宜女中

和輔仁大學的前身輔仁社

1925年輔仁大學成立時

英斂之任輔仁大學第一任校長

輔仁大學舊址

臺灣輔仁大學1960年覆校

英斂之的兒子英千里也參與協助

因此現在臺灣輔仁紀念館裏還有

英斂之、英千里的展品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英千里和于斌大主教在臺灣輔仁大學

英斂之和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嚴復、

北京大學圖書館館長、

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李大釗

也都是好朋友

英千里

英千里(1900-1969)

英斂之的兒子、英若誠的父親英千里

出生於一九〇〇年

十幾歲就到國外留學

二十多歲才因爲婚事而回到中國

英斂之和淑仲夫妻及兒子英千里的合影

英千里曾去過

英國、法國、比利時、愛爾蘭等多個國家

精通英、法、西班牙、拉丁四種語言

尤其是英語

被當時公認爲

外國人心目中英語最好的中國人

英千里在英國時上的是倫敦經濟學院

英國註冊考試取得第一名的優異成績

他回國後曾任

北京輔仁大學祕書長兼西語系教授

是與錢鍾書比肩的語言學家

蔣介石請兩位翻譯

一位是錢鍾書

一位就是英千里

英千里

日本侵華時期

英千里因宣傳抗日思想

曾被日僞特務機構兩次抓捕

寧死不屈

抗日戰爭勝利後

國民政府把他作爲抗日英雄嘉獎

英千里歷任北京教育局長

教育部社會教育司司長

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廠長

他1949年到臺灣後

擔任臺灣大學外文系主任

和臺灣輔仁大學副校長

馬英九和余光中都是他的學生

蔡儒楷

英若誠的外祖父蔡儒楷

也是著名的知識分子和官員

是天津大學(當時叫北洋大學)的創辦者

曾任山東省省長

民國初年袁世凱組閣時被指定做教育部部長

蔡葆真

由於英斂之和英千里的思想都很開明前衛

非常支持女性有自己的職業和工作

因此蔡儒楷的女兒蔡葆真

和英斂之的兒子英千里結婚以後

便擔任北京第一所女子學校靜宜女中的校長

當時她才19歲

婚姻最初六年

英千里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留學

因此蔡葆真要單獨照看幾個孩子

同時還一直服侍公公英斂之

直到他1926年去世

可謂主外又主內

非常不容易

英若誠和母親蔡葆真,1982年

抗日戰爭時期

英千里被捕

蔡葆真不僅動用所有關係

保護獄中的幾位著名學者

能夠得到一些好的待遇

而且

她還趕在日本鬼子到家中搜查之前

機警地在英千里的藏書中

找到了抗日積極分子的名單並將其銷燬

保護了很多抗日誌士

後來英千里被國民黨安排去了臺灣

再沒能和家人團聚

蔡葆真一個人帶着九個孩子

在後來的政治運動中

受到了不少牽連和折磨

英千里和蔡葆真培養出來的孩子

各個都很優秀

兒子英若聰

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

知名建築學家

主要以研究和教授建築史爲業

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批研究生

曾經是梁思成的助教

女兒英若採

是知名女子籃球運動員

兒子英若

早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

後被分配到吉林藝術學院美術系任教

出任過版畫教研室主任、教授

兒子英若智

是河北省水利學術帶頭人

河北省水利水電第二勘測設計研究院總工、高工

是享受國家津貼的突出貢獻專家

女兒英若嫺

上世紀八十年代去往美國

爲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

英若誠與兄弟姐妹

從左至右:英若勤、英若誠、英若識、英若智、英若採、英若聰,一九八二年

英若誠

英千里和蔡葆真的孩子們當中

最有名的當然還是英若誠

英若誠(1929—2003)

英若誠雖然在19歲時之後

就再也沒有見到遠去臺灣的父親了

但是在英若誠童年時期

父親英千里經常帶孩子們一起去看戲

不僅培養了英若誠對中國戲曲的興趣

還讓他了解到西方戲劇

以及拳擊等西方體育

英千里還請老師

來對英若誠進行形體訓練

英千里寫劇本

英若誠也經常演給父親看

由於英千里信教

有着清澈嘹亮童聲高音的英若誠

從小就在教區唱聖詩

讓他對拉丁文的祈禱和讚美詩背得滾瓜爛熟

年輕時的英若誠

雖然日後英若誠成了大知識分子大藝術家

但他小時候其實很頑皮搗蛋 不守規矩

再加上當時的社會動盪

教育情況複雜

英若誠曾經被三所學校開除過

這讓他的父母很頭疼

但這些經歷也大大豐富了他的教育背景

並讓他很有獨立的個性和見解

尤其是英若誠12歲時

在傳教士管理的聖路易學校就讀

由於老師和學生全都說外語

各科課程也都是英語授課

寄宿管理又非常嚴格

因此讓他打下了非常紮實的外語基礎

畢業於清華大學的英若誠

由於外文極好

曾負責爲當時的北京市領導收集外文資料

文革中受迫害入獄三年

英若誠在獄中自制的毛主席語錄

英若誠是一位卓越的

表演藝術家、話劇導演、翻譯家

是北京人藝里程碑級別的藝術家

老舍、焦菊隱、於是之、英若誠在讀《茶館》劇本,1957年

英若誠在《茶館》中飾演劉麻子

英若誠和朱琳主演《推銷員之死》

他曾主演過

《茶館》《推銷員之死》《龍鬚溝》《駱駝祥子》等

多部經典話劇

還參加了

《末代皇帝》《馬可波羅》《小活佛》《白求恩大夫》

等經典電影的拍攝

英若誠翻譯了很多外國名著

還把老舍作品翻譯成英文

一生致力於發展中國的現代戲劇

並以戲劇來促進國家間的交流和理解

英若誠與阿瑟·米勒,一九八三年

英若誠與戴安娜王妃、著名演員彼得.奧圖爾在電影《末代皇帝》英國首映式上,1988年

他曾被選爲東城區人大代表

還擔任過中國文化部副部長

和中國藝術節基金會會長

曾多次出國進行中外文化交流

通過他作爲“文化大使”的活動

對中外關係產生了影響

英若誠在菲律賓領取麥格塞塞獎時發言,1988年

英若誠在中國二十世紀的

政治、文化、藝術、外交舞臺上

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建立了自己極高的聲譽

英若誠2003年12月27日離開人世

享年74歲

在他去世後舉辦的追思會上

北京人藝的很多人都充滿感情地追憶他

稱他是極有天賦的敘述者

也是位很有理智的紳士

學識淵博,學貫中西

具有創意、多才多藝

能與不同年齡的人溝通

爲人熱誠善良,不擺架子

寬宏大量,積極向上

富有魅力和幽默感

面對人生中的艱難和折磨人的疾病

始終保持着樂觀的態度

是真正高貴的知識分子

是不可替代的非凡人物

英若誠追思會

國外也評價英若誠:

“一位世界性的高級知識分子,

極有才能的演員,導演。

是中國最後一位

二十世紀前期培養出來的

對文化發展極有影響的人物。”

英若誠

英茵

然而

英氏家族中

最早從事表演藝術的並不是英若誠

而是英斂之的女兒、英若誠的姑姑英潔卿

她小名鳳貞

後改名英茵

英茵(1916-1942)

英茵出生於北京

早年就讀於北平女子高等師範學校

她從小就對文藝非常感興趣

畢業後前往上海發展

曾在明月歌舞團

上海聯華影業公司歌舞訓練班學習

1936年

英茵簽約明星影片公司

相繼在多部影片中飾演重要角色

成爲當時的知名影星

抗日戰爭時期

年僅25歲的英茵

在上海國際飯店吞藥自殺

當時報紙大肆渲染

說她是“爲情自殺”

但直到多年後纔有人公開

原來她當時是地下人員

因爲擔心自己成爲敵人的線索曝光戰友

而選擇了自殺

是一位深明大義的烈女子

吳世良

英若誠的妻子吳世良

是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吳保豐教授的女兒

考入清華大學後

和英若誠是同學

畢業後

夫妻雙雙考入

新建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曹禺、李玉茹夫婦和吳世良、英若誠夫婦在曹禺家中,1980年

英若誠曾評價道:

“吳世良是個了不起的女人。

不僅僅是我作爲她的丈夫

認爲她是理想的女性,

她也是我家人心中理想的女性。“

英若誠吳世良夫婦在意大利

英達

英若誠和吳世良的兒子英達

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

及美國密蘇里大學戲劇表演系

既是著名演員也是演導演

曾出演過電視劇《圍城》

電影《霸王別姬》《甲方乙方》《大腕》

等衆多影視劇

他導演的《我愛我家》

《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

《候車室的故事》《中國餐館》《心理診所》

等一系列經典情景喜劇

更是被老百姓喜聞樂見

英達導演的中國的第一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

英達也因此被稱爲

“中國情景喜劇之父”

英達在執導《我愛我家》

英達的兩位堂兄弟

英壯和英寧

也都參與了這些情景喜劇的創作和拍攝

英壯是英若聰的兒子

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曾在情景喜劇《我愛我家》

《候車室的故事》中擔任編劇

拍攝過《新女婿時代》

英寧是英若識的兒子

曾參與《我愛我家》《新七十二家房客》

《閒人馬大姐》《東北一家人》等

多部情景喜劇的創作

編劇兼執導的《東北一家人》

曾獲得飛天獎系列劇一等獎

如今

英氏家族已經到了

新一代引人矚目的時期

英達和前妻宋丹丹之子巴圖

已經是優秀的青年演員

英如鑌(巴圖)

而英達和妻子梁歡也有一子一女

兒子英如鏑

已經是中國最優秀的冰球運動員

英達梁歡和兒子英如鏑

英如鏑(巴顏)

英達、英如鏑父子

英氏家族有這樣一條祖訓:

“無論事業多成功,

如果沒有培育出成功的後代,

都不能以成功者自居。”

因此英氏家族的每一位成員

都以這樣的標準培養這後代

英氏家族四代名人:

前排左一爲英斂之(教育家)

右一爲英千里(教育家)

後排左一爲英若誠(表演藝術家、翻譯家)

右一爲英達(導演、演員)

英達說:

“英氏家族的每一代人,

都把家族的命運

和中國的命運結合在了一起,

各自在屬於自己的時代和舞臺上

演出了自己的華彩段落。

如今火炬傳到了我這一代手中,

我不僅有責任把它高高舉起,

還有義務將它朝下一代傳下去。”

文中圖片由英家提供或授權使用

—— END ——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藝綻

本期作者、編輯:王潤

本期監製:李紅豔

流程編輯:吳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