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香港電影新浪潮最重要的旗手之一,許鞍華以其獨特的電影風格成爲華人世界炙手可熱的女性導演,這得益於她對電影非同尋常的洞察力和執行力。

沉穩、冷靜、客觀、不矯揉造作,都是許鞍華電影的標籤。

1982年上映的《投奔怒海》正是這樣一部兼具社會意義和人文關懷的經典之作。

《投奔怒海》以紀實的手法刻畫出越南戰後新經濟區的慘狀,同時又以新聞記者的視角和新聞報道的態度,對蕭條的大環境致以無情的懷疑與批判。

本片突破了港片常見的格局和套路,浸潤着濃重的家國情懷,並伴有一定的政治隱喻,寫實意味突出,氣氛陰鬱蒼涼,雖是描畫異鄉的政治民生,卻能夠令本土觀者感同身受,其抽絲剝繭式的冷靜手法和充滿刺激的大場面都可圈可點。

上世紀70年代的越南,留下了無數慘痛記憶,比如無處不在的地雷、杜甫在《石壕吏》中描寫過的抓壯丁,以及哄搶被判處死刑者衣服這樣的情節。在許鞍華的作品中,你很難看到大段大段的煽情場面。

她的鏡頭語言充滿了質樸與冷靜,從不刻意添油加醋。她在記錄一羣人命運的同時,也在履行一個文人的社會責任,這種淡泊於名利之外的電影態度值得所有人敬佩。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片名“投奔怒海”是金庸起的。影片投資方“青鳥電影”由香港女星夏夢創辦,她也擔任了本片監製。

衆所周知,夏夢曾是金庸心有所屬的夢中情人,兩人交情亦匪淺。因此,夏夢在投拍第一部電影時,便向金庸討要片名,結果影片大獲成功,被好友倪匡戲稱爲“金庸這一生對電影最大的貢獻”。遺憾的是,夏夢和金庸相繼在2016年和2018年與世長辭。

《投奔怒海》在香港上映時,獲得了1500多萬港元的票房,刷新了本地文藝片的票房紀錄。此外,本片還榮獲了第二屆金像獎的最佳影片。香港電影雙週刊評選20世紀百部最佳華語電影,本片更是名列第五。

導演許鞍華也由此開啓了“拿獎拿到手軟”的電影之路,成爲華人世界首屈一指的最佳女導演。

《投奔怒海》:林子祥劉德華主演,香港新浪潮的經典力作

《投奔怒海》:林子祥劉德華主演,香港新浪潮的經典力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