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中国北方大部分窑场都採用煤作为燃料,这也是很多青釉釉面泛黄的原因,而汝窑却采用木料作为燃料。汝窑天青釉笔洗。

大英博物馆中有一处最著名的展厅——95号展厅,又称为“中国瓷器展厅”,这里是除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外收藏汝窑瓷最多的地方

其藏品均来自来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Victor David Ezekiel David,1892—1964年)的珍藏,从宋至清的1671件中国陶瓷以及所有藏书。

大维德基金会:西方最顶级的私人收藏

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Sir Percival Victor David Ezekiel David,1892~1964年)出生于犹太富商家庭,其父是印度银行创始人。

自从21岁起大维德偶然在朋友家中看到一只漂亮的中国花瓶,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中国瓷器,并亟不可待地开始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收藏中国艺术。

大维德不仅大量购买中国瓷器,还自学汉语、查阅文献,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瓷器。

他亲自对收藏的每件中国瓷器,包括其流传过程都做了相关考证,并将器物上的款识翻译成英文,还译过中国现存最早的文物鉴定专著《格古要论》。

他是西方最早研究汝窑的学者,也是海外公认的最具中国宫廷欣赏品味的收藏家

大维德收藏的宋瓷尤其是汝窑,数量与质量仅次于两宫博物院和上博,他箧中还有许多历代官窑雅器以及带有重要款识的资料性标准器。

1935年,大维德发起并组织了伦敦国际中国艺术展,荟萃首次走出国门的故宫藏品以及散落海外的中国遗珍,第一次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魅力。

20世纪50年代,大维德将毕生所藏从宋至清的1671件中国陶瓷,以及所有藏书,悉数捐赠给母校伦敦大学,取名大维德中国艺术基金会,于1952年开放。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这是欧洲唯一一家按照中国人审美价值建立的陶瓷博物馆,是西方首屈一指的私人陶瓷收藏,也是世界范围内极为空前的私人陶瓷收藏。

基金会对公众开放之后,参观者众,然而因运营不善,于2009年将藏品委托给大英博物馆在第95号陈列室展出

大维德收藏汝窑瓷欣赏

汝窑青釉三足炉

此炉器形颇大,异乎寻常,造型与釉色皆彰显古意。

筒身、弯腿、刻水平弦纹装饰,为仿战国至汉代(西元前475-西元220年)的青铜或漆食器奁制成。

炉身灰蓝绿呈色的开片釉使人联想到古玉的质感。

1151年,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的宠臣大将张浚曾向其进贡了十六件汝窑器物,其中包括一大一小两只炉,也许作为礼品的炉正如此器(三足樽)。

汝窑天青釉葵瓣式盏托

此盏托采用满釉裹足支烧法,圈足留有五个椭圆形芝麻挣钉痕迹。托盘呈五瓣葵花形,花瓣重叠,五曲带筋,施青釉,釉面有开片。

北宋宫廷将此类盏托用作茶具,承托不同材质的茶碗。

十二世纪时,高丽陶工们也已经能够烧造此类高品质的仿汝窑产品进奉宫廷。高丽青瓷(参见94号展厅)与汝窑青瓷在化学成分上颇为相似,显示了早期国际间的陶瓷技术交流。

汝窑天青釉镶铜扣瓶

宋人认为汝窑特殊釉色的成因是“以玛瑙入釉”,而清凉寺窑址附近也确实存在玛瑙矿。

事实上,汝窑的釉料中因含有氧化铁以及以少量的二氧化钛,在烧制过程中熔融因而形成天青色釉面。钛元素使釉面泛黄,因而使得许多中国青瓷呈色显得愈发青莹。

当时中国北方大部分窑场都採用煤作为燃料,这也是很多青釉釉面泛黄的原因,而汝窑却采用木料作为燃料。考古学家在清凉寺窑址发掘出土了类似的侈口撇足细长颈瓶。

汝窑天青釉双鱼纹椭圆洗

当时河南工匠在制作这件薄胎洗的技术上颇为成功。

此洗通体施釉,采用裹足支烧,外底圆形的凹进处留有三个芝麻挣钉痕迹。此洗内底釉下刻两条游鱼,象征着富贵有余。

此洗呈椭圆形且刻有游鱼纹饰,使其极为罕见。河南宝丰清凉寺是汝窑的主要产地,曾发现有类似本器的汝窑碎片。

刻乾隆御题诗汝窑碗

1934年,R.L.霍布森将此碗的刻铭进行了释读和翻译:“均窑都出脩内司,至今盘多椀艰致。内府藏盘数近百,椀则晨星见一二。何物不可穷其理,椀大难藏盘小易。于斯亦当知惧哉,愈大愈难守其器。乾隆丙午御题。”

意为:钧窑器皆生产于修内司,盘存世较多,碗则非常罕见。宫廷内保存有近百件盘,但碗的数量则寥若晨星。是何原因至此现象?碗大难保存不坏,盘子小则容易。由此我明白一个道理,越大的事物,守护它的责任便越重。

乾隆皇帝作于丙午年(1786年)。诗尾附“比德”(意为衡量德行,或直译为与美德相比)、“朗润”(意为清朗润泽)印两方。

汝窑笔洗

浅盘式笔洗通体施幽静深邃的雅致天青色釉,釉面满布细碎开片。笔洗置于文人案头,用以书法或绘画时盛水洗笔。

汝窑窑工採用“馒头窑”(因形似馒头而得名)并以木材为燃料烧造汝窑器。200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附近发掘并清理出超过15座窑炉,2处作坊区,以及大量汝窑残片和各类窑具,从而证明汝窑在较短的时间内曾进行过紧凑密集的生产。

汝窑双鱼纹椭圆洗

当时河南工匠在制作这件薄胎洗的技术上颇为成功。此洗通体施釉,采用裹足支烧,外底圆形的凹进处留有三个芝麻挣钉痕迹。此洗内底釉下刻两条游鱼,象征著富贵有余。此洗的椭圆形和刻划装饰使其极为罕见。

河南宝丰清凉寺是汝窑的主要产地,曾发现有类似本器的汝窑残片。

汝窑天青釉笔洗

浅盘式笔洗通体施幽静深邃的雅致天青色釉,釉面满布细碎开片。笔洗置于文人案头,用以书法或绘画时盛水洗笔。汝窑窑工採用“馒头窑”(因形似馒头而得名)并以木材为燃料烧造汝窑器。

2000年,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村附近发掘并清理出超过15座窑炉,2处作坊区,以及大量汝窑残片和各类窑具,从而证明汝窑在较短的时间内曾进行过紧凑密集的生产。

汝窑开片盘

此浅盘施天青釉,釉层较厚,属典型汝窑釉色。1127年,金人入侵北宋都城汴京(今开封),宋室被迫南迁至长江以南的临安(今杭州),建立了新的政权,而汝窑也就停止烧造御用质量的器物了。

乾隆诗文盘(烧损)

此盘损于1923年北京紫禁城内的一场大火。汝釉美丽的青釉釉色已不清,盘内外都有红褐色灼痕。

盘外底刻有乾隆皇帝作于1779年的御制诗:“赵宋青窑建汝州,传为玛瑙末为油。而今景德无斯法,亦自出蓝宝色浮。乾隆己亥夏御题。”

意为:宋代在汝州设立官窑烧造青釉器。据说古代将玛瑙粉末用于釉料,然而如今景德镇已经不再使用这样的配方,也能够烧造出器表绚丽的蓝色。乾隆皇帝作于己亥年(1779年)夏日。诗尾附“德充符”(意为充满力量的符号)印一方。

汝窑开片盘

斐西瓦乐•大维德爵士对汝窑器的兴趣在其早期收藏生涯中至关重要。1937年,他在《东方陶瓷学会会刊》上发表了《汝窑述评》一文,文章深入论述了汝窑的相关文献,并得出汝器确实是北宋皇家用器的结论。考古学家在近五十年后的1985年发现了汝窑的确切窑址。器底所刻文字是器物属于清宫所有的标记。

汝窑盘(烧坏)

河南窑工为北宋宫廷烧造汝窑器的时间可能只持续了二十或四十年(1086至1106年或1125年)。窑址之外存留至今的器物极少。

汝窑器物略欠火候(烧成温度在1200至1250度左右),浅灰色薄炻胎,青釉相对较厚。大多数汝窑器以三个或五个支钉承托,置于匣钵中烧造,器底留有细小的芝麻粒状无釉挣钉痕迹。此盘烧造中发生变形、釉色呈色失败。

这样的作品还能被收藏与保存,可能证明了中国及国际收藏家对汝窑器的高度推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