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开心又一次和您见面,探究历史,悟出道理。让我们一起打开历史的卷轴,我将带您一起探究这段历史。

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差点儿被宫女杀死这事儿,历史上有个专门的名词:壬寅宫变。如果成功了,他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命丧宫女之手的皇帝。

壬寅宫变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哪怕压迫者是皇帝老爷,哪怕被压迫者只是卑微的宫女,求生的欲望也能超过对强权的敬畏。

【壬寅宫变的经过】

公元1542年(壬寅年)11月的一个夜晚,朱厚熜驾临曹端妃的翊坤宫,熟睡之后,宫女杨金英串联了张金莲、杨玉香、邢翠莲、姚淑翠等十多位宫女合谋用绳索勒杀朱厚熜。

但宫女们人虽多,却个个都是弱质女子,于谋杀一道是生手。有人按手有人按脚,有人套绳,问题就出在这个套绳上。

估计她们心里慌张,套绳时先打了个死结,结果怎么勒朱厚熜都不死,于是又打了个死结,两个结套在一起就更勒不死人了,朱厚熜拼命挣扎,大家拔下头上的金钗银簪一顿乱扎,她们能有多大力气?朱厚熜还在挣扎!

宫女张金莲心理素质不行,看他怎么都不死,以为上天保佑真龙天子,吓得跑到皇后宫中告密。

方皇后赶紧带人救驾,拿下了这一干宫女,救出了朱厚熜。

这起事件最终的结果是告密者张金莲也未能幸免,连同其他宫女以及曹端妃、王宁嫔等都被斩首。

史料上的记载是“(端)妃实不知也,以宠故及于难”,意思是端妃并未参与谋害皇帝,但方皇后嫉妒她得宠,趁朱厚熜身受重创说不了话时诬陷她。

可能朱厚熜对曹端妃是真爱吧,从此对方皇后怀恨在心,几年之后宫中大火,按照《世宗方皇后传》的记载,“宫中火,中官(太监)请救后,帝不应,后遂崩。”意思是朱厚熜不许救援,方皇后被火烧死,如果真是这样,她可就白救这皇帝了。

因为宫女谋杀皇帝这种事情以前从未发生过,所以有人推断这是政治阴谋,某些人想借宫女之手除去朱厚熜。

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这件事的经过太过凌乱,事先没有策划、事后没有扫尾。不像是有人在背后布置,倒像是宫女们一时起意、仓促下手,也就是现代刑侦里所说的激情犯罪,没有组织性。

如果真有人在背后指使,在那样的情形下朱厚熜断无生理。

那么问题来了,宫女们为什么要杀朱厚熜?因为没有活路了。

【壬寅宫变的原因】

朱厚熜有这一劫可以说是他自找的。

大家都知道朱厚熜爱修仙问道,但可能不知道他已经走火入魔了。他追求长生不老的心情太过迫切,道士和他说“二龙不能相见”,他就真的不见自己儿子了,父子之情非常薄弱。

亲情都不要了,其它就更不重要。当道士和他说能用宫女炼不老神丹时,他立刻就信了。

作为一名皇帝,你可以贪花好色,可以偶尔杀个把宫女,这些都在臣民的容忍范围之内。

但拿宫女炼丹就太过恐怖了!超出了正常人的接受程度!哪怕他是皇帝,也不会有谁自愿成为他的药渣。

宫女们自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保持血液的洁净,她们经期不得进正常的饭食,只能吃桑叶喝露水。

大家都没成仙,光吃这个可不顶饱。而且之前已经有200多名宫女被朱厚熜以各种名义处死,她们不知道什么时候厄运会降临到自己头上,精神上非常焦虑,所以遇到机会时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事后审问,宫女们的供词中有这样一句“咱们下了手罢,强如死在(他)手里!”由此可看出她们有多么的绝望。

这事儿不但让宫女妃嫔们遭了殃,还吓死了太医许绅。他奉命救治朱厚熜,深知如果皇帝有事自己肯定也得死,精神压力过大,最后朱厚熜救活了,他却吓死了。

【结语】

壬寅宫变对朱厚熜的打击挺大的,可能在他想来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没有了吧,此后搬到西苑独居,潜心修道不理后宫,连朝政都不想管了。

《明史》的记录是“移居西内,日求长生,郊庙不亲,朝讲尽废,君臣不相接”,这也直接导致了严嵩专权乱政的局面。

总之,壬寅宫变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无数次底层人民反抗强权暴政中的一次,虽然失败了,其精神却值得颂扬。

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我们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们严肃,但不乏味;我们客观,但不迂腐。历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读,我们一直在这儿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