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還有兩個問題,電車的發動和加速過於劇烈,我一開始以爲是司機的技術問題,但最後發現所有司機都是這樣,即使一些經驗豐富的司機,都無法避免這種問題(我還專門訪問過幾個老司機,他們說電車啓動和剎車很難像普通汽車那樣控制),再加上深圳小車司機素養差,經常變道超車,導致公交司機不得不緊急剎車,這樣的結果就是車上的人不停在顛簸。其實想一想,如果星球大戰是高等智慧生命的生活常態(如同戰爭也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宇宙中失去地球這個參照物的情況下,暈動病會更加嚴重,也就是說,人類目前能勝任戰鬥機飛機員的人有多少能在外太空還能繼續“不暈”,還真不好說。

這天,一位朋友小王一見我就說:哎呀小明,我暈!我以爲他又像平時一樣口頭禪:我暈、我擦,正準備取笑,不過,看到他的臉色發白,於是,趕緊讓他坐下來不要動,給他端了杯水,忙問怎麼回事。


他喝了口水說,自己暈車,平時絕對不坐電車的,今天不知怎的,上車後才發現是一輛電動公交車,結果暈的實在受不了,好不容易捱到站,趕緊下車,從車站走到我這裏,差不多十分鐘了,這暈勁還沒緩過去呢!


這一點,其實我也有很深的感受,雖然我一般不暈車,但自從深圳啓用了新型電動車後,我竟然發現:我也時常會出現暈車的情況。


暈車,又叫暈動病,是指乘坐汽車、輪船或飛機時所產生的顛簸、搖擺或旋轉等任何形式的加速運動,刺激人體的前庭神經而發生的疾病。患者初時感覺上腹不適,繼有噁心、面色蒼白、出冷汗,旋即有眩暈、精神抑鬱、唾液分泌增多和嘔吐。根據運輸工具的不同,可分別稱爲暈車病、暈船病、暈機病(航空暈動病)以及宇宙暈動病,還有人暈電梯、暈過山車呢!


多數人不會像小王那樣嚴重,但很多人能感受到頭暈的現象。暈車產生的眩暈感一方面是因爲車輛顛簸使感覺平衡的神經器官——前庭不斷晃動,發出雜亂的信號給大腦;另一方面,眼睛看到的景象和平衡感無法協調一致,這也是爲什麼有些人看3D電影或VR也會眩暈的原因。收到錯誤信號後,人的植物神經(自律神經)於是給出相應的指令(自我保護措施)而導致出現上述症狀。



爲何我平時不暈車,坐電車也會暈呢?仔細琢磨了一下,和深圳目前所用的新電車設計和司機的素養有很大關係。


深圳最早的電車,很容易分辨,在車廂裏前後各有兩大方形柱子,佔據很大空間,阻擋了乘客的視野,很容易引起暈車現象。類似的還有旅遊觀光巴士,雖然不是電車,但其一層後面的座位空間狹小,頭幾乎頂着天花,很容易暈車。後來的電車終於把車廂的空間騰了出來,放到了車頂,相對好了一些。但還有兩個問題,電車的發動和加速過於劇烈,我一開始以爲是司機的技術問題,但最後發現所有司機都是這樣,即使一些經驗豐富的司機,都無法避免這種問題(我還專門訪問過幾個老司機,他們說電車啓動和剎車很難像普通汽車那樣控制),再加上深圳小車司機素養差,經常變道超車,導致公交司機不得不緊急剎車,這樣的結果就是車上的人不停在顛簸。當然也有少數公交司機喜歡高速飆車或和其他司機鬥氣,或到了紅燈前的白線前很短距離才狂踩剎車以顯示其高超技術,這樣也會加劇顛簸的情況。



個人原因經常去香港,香港幾乎全是雙層公交車,車速也很快,但我卻從未感到暈車的現象,包括我幾位在深圳暈車的朋友都有同感,仔細分析,他們有幾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一是車的設計,香港雙層巴士,底下一層的空間仍然非常開闊,視野廣,通風透光都非常合理,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暈車的機率;二是司機的素質高,司機雖然在開車的時候速度非常快,但在車啓動和剎車的時候,卻是非常柔和,讓人幾乎感覺不到搖晃,而深圳的雙層巴士,在停車時你可千萬不要從上層下樓哦。


一方面,希望深圳政府有關部門(衛計委、交通局等)重視這一問題,進一步完善公交電車的設計,加強對司機素質的培養和要求,進一步改善交通擁堵現象;


另一方面,從我們自身來講,如何儘可能避免暈車情況呢?

1、容易暈車的人儘可能不選擇目前的電動公交車或車內空間狹窄的車輛;

2、容易暈車的人儘可能做在最前排或靠窗邊的位置,視野向前方或左右方較遠處延伸;

3、不要盯着車內車外近處看,尤其是在車上看手機、看書;

4、不要坐在靠近油箱的位置,少數人會受到汽油味的刺激加重暈車情況;對氣味敏感的人,打開車窗透透風;

5、容易暈車的人,上車前儘可能不要喫得過飽;

6、坐在座位上時,儘可能緊貼座位椅背而坐,減少身體搖晃;

7、部分人閉眼暈車症狀會減輕;

8、可聽點輕音樂或集中精力望遠處,以轉移注意力,舒緩不適感;

9、改胸式呼吸爲腹式呼吸;

10、可以適當按壓幾個常用穴位:內關穴、風池穴和太陽穴,緩解不適感;

11、確切知道必須要乘坐車、船等易暈的交通工具時,可提前1小時服用暈船藥物;

12、如果已經出現暈車情況,則應該儘快脫離暈車環境, 原地閉眼不動,大口腹式呼吸,避免搖晃,喝點水,適當給予抗組胺或抗膽鹼類藥物。


其實,這是每個人都可能出現的一種生理現象,只不過個體差異,有些人的耐受性更好些,或有些人經常長期的專門訓練也能逐漸適應。比如,那些玩雜技、舞蹈、花樣滑冰等運動員需要不停轉圈的、戰鬥機飛行員等等都需要挑選耐受性較強的,且要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能逐漸克服暈動病。這說明:經過訓練或適應,任何人暈動的情況都會明顯改善。經常玩玩過山車也行哦。



在電影《綠燈俠》中,高等生命曾經嘲笑地球人是低等生物,不配和他們站在一起。其實想一想,如果星球大戰是高等智慧生命的生活常態(如同戰爭也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宇宙中失去地球這個參照物的情況下,暈動病會更加嚴重,也就是說,人類目前能勝任戰鬥機飛機員的人有多少能在外太空還能繼續“不暈”,還真不好說。如果真的少之又少的話,那還真如高等生命所說,我們連湊些合格的外太空飛行員都難,又如何保衛地球,更不用說要組成龐大的軍隊去外太空進行星球大戰呢?從這一點來看,人類還真是很“低等”,得加強訓練和學習啊,相信隨着3D和VR技術的開展,人類再過幾代人,最終能適應並克服這個軟肋,早日走出地球,看到宇宙外更精彩的世界!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該內容通過維權騎士士值品牌館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