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備死後,廖立失去了最有力的後盾,看不慣他的人就會把什麼錯都找出來湊一塊,諸葛亮也就是用來這一招。第二是在劉備死後,託孤的人也並不是諸葛亮一個人,還有李嚴、魏延和廖立。

歷史上,因爲直言進諫而遭到打壓或者丟到性命的人不勝枚舉,雖然說有部分人也因爲勇於進諫而名留千史,可那也只是極少數。因爲在中國的封建體制下,一直崇尚的權力至上的原則是極度反感以下犯上的意外情況發生的,而有時候的接納言臣的意見則是因爲尊崇賢才的傳統,不過都是在可接受的範圍內,不會觸及高層利益的情況下。在這種矛盾之下,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些中國古代作爲人臣要遵循的原則的共性。

在三國時期,也有這樣的一個人,因爲說了一些觸及高層敏感神經的話,最後一生一落千丈,結局落寞,他就是蜀漢的重要謀士廖立。他曾被諸葛亮評價爲荊楚一帶的奇才,但也是被諸葛亮上奏廢爲平民的。那廖立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諸葛亮爲什麼既稱讚他又打壓他?不可否認的是,廖立作爲謀臣在蜀漢算是一個地位比較高,能力比較強的人的,能夠與諸葛亮、龐統齊名。不僅如此,在廖立失去劉備的荊州南部三郡,而自己卻脫身回到劉備身邊,可是就算是這樣,劉備還是對他一如既往的賞識和禮待,沒有追究他的過錯,還讓他做了巴郡太守。


由此之後,廖立就自恃奇才,就有點剎不住車了。在劉禪在位時公然的批評先帝劉備部署不當導致,導致丟了荊州、關羽丟了性命、夷陵之戰損兵折將等等,不僅如此,他更是誹謗、貶低一衆大臣,相當於把人得罪了個遍。我們暫且不管他說的對不對,但是他的處境是非常嚴峻的。最後廖立被貶爲平民,流放汶山郡,最後鬱鬱而終。

細究廖立被彈劾的理由,第一是廖立丟失長沙郡地盤的過失。在這件事上,諸葛亮無非就是兩種態度,一是追究責任,二是主張不予追究。但是就劉備的態度來看,如果諸葛亮主張處分廖立,結果很明顯是否定的,所以諸葛亮就沒有追究什麼。但是有句話說得好,人一旦倒黴起來,喝水都會塞牙。劉備死後,廖立失去了最有力的後盾,看不慣他的人就會把什麼錯都找出來湊一塊,諸葛亮也就是用來這一招。

第二是在劉備死後,託孤的人也並不是諸葛亮一個人,還有李嚴、魏延和廖立。其實想一下也就明白劉備這樣做是在擔心什麼了,諸葛亮位高權重,把蜀漢全交給他一個人確實不是一個君王所言。但是根據歷史也知道魏延、李嚴和廖立最後都被拉下馬了,權力落在了諸葛亮的手中,自然就會看不慣廖立的這一作風了,廖立的被貶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第三是廖立這個人確實有點太過於直性子了,雖然看待問題一針見血,但言語過於尖刻,這歸因於他個人的性格原因。


直到諸葛亮死,廖立也沒有被召回成都,甚至在廖立聽聞諸葛亮的死訊時,廖立鬱鬱而終,因爲他知道只有在諸葛亮的手裏,他纔有可能重新被重用,最後這個希望隨着諸葛亮的死而破滅了。回看廖立的這一生,其實也不難發現,算得上是一個相當有才能的人,要不然劉備也不會這樣寶貝他,可毀就毀在他的那張嘴加他的那個性格上,讓人遺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