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綜合種種緣由,導致雍正帝和宜妃,包括宜妃身邊親近的人,關係都不好,這也是雍正多次當衆羞辱宜妃的原因。但康熙帝駕崩後,宜妃的生活過得並不如意,生的三個兒子都先後走在了自己的前面。

宜妃是康熙帝的四妃之一,並且頗爲受寵。但康熙帝駕崩後,宜妃的生活過得並不如意,生的三個兒子都先後走在了自己的前面。新皇繼位,也當着衆人的面多次羞辱自己。

《康熙微服私訪記》裏的宜妃,聰明受寵。可歷史上的宜妃,雖也受康熙寵愛,但命運不濟。康熙帝駕崩,失去了依靠,因爲兒子的關係,也遭新皇忌恨,生活處處受限!

宜妃,郭絡羅氏,是滿洲鑲黃旗人。鑲黃旗是清朝上三旗之首,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鑲黃旗有九大姓,郭絡羅氏便是其中之一。

康熙時期,郭絡羅氏以宮女身份進入皇宮,得到康熙帝的寵幸,不久被冊封爲嬪。兩年後,生下第一個皇子,也是康熙的第五個兒子,五皇子胤祺。很多人通過影視劇也知道,一般妃子生下兒子後,地位都有所提升。郭絡羅氏也因此憑藉生下皇子,被晉封爲妃,稱爲宜妃。

康熙當時後宮嬪妃衆多,但對宜妃尤爲恩寵。相信有不少人看過《康熙微服私訪記》這部電視劇,裏面的宜妃其實是有歷史原型的,她就是郭絡羅氏。

雖然劇情和真實的歷史有所出入,但有一點是真的,那就是康熙外出巡遊,確實將宜妃帶在身邊。比如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巡幸盛京,就將宜妃帶在身邊,還住進了宜妃的孃家,包括後來幾番出遊,康熙帝都將宜妃帶在身邊。

再後來幾年,宜妃又相繼爲康熙生下了皇九子胤禟和皇十一子胤禌。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又一次東巡,這次,他依舊選擇住在宜妃的孃家。對於宜妃孃家來說,這無疑是一件光耀門楣的事情。但同樣說明,康熙帝對宜妃的寵愛,也讓宜妃的家族蒙受極大的恩寵。

可以說,康熙帝在世時,宜妃的地位還是很高的。但後來繼位的四皇子胤禛,卻爲何要當衆羞辱父皇的妃子宜妃呢?甚至是忌恨,這其中有何緣由?

首先,最重要的還是因爲雍正和宜妃的兒子胤禟是政敵關係。宜妃爲康熙帝生有三子,分別是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皇十一子胤禌。胤祺自幼被祖母孝惠章皇后撫養,也沒有參與對皇位的爭奪。胤禌早年病逝,只有胤禟參與了皇位爭奪。

康熙帝晚年,共有9個兒子參與了皇位爭奪,所以又叫九子奪嫡。宜妃的兒子胤禟是八爺黨的人,與四皇子胤禛是政敵關係。四皇子胤禛繼承皇位後,便逐一對八爺黨的人開始清算舊賬,胤禟也無可倖免,最終被革除宗籍,改名爲塞斯黑後賜死。

其次,和宜妃的性格也有很大關係。康熙駕崩後,四皇子胤禛繼承皇位,母憑子貴,生母德妃烏雅氏,也就成爲了皇太后。康熙喪禮期間,因爲宜妃抱病在牀,於是便坐着四人抬的軟轎,到康熙帝靈前致祭。

《清史稿·列傳一·后妃》曾有記載:宜妃,郭絡羅氏。當聖祖崩時,妃方病,以四人舁軟榻詣喪所,出太后前,世宗見之,又傲,世宗爲詰責宮監。

按理說,抱病坐轎無可厚非,也能理解,但錯就錯在不該走到烏雅氏的前面,而且見到雍正,也沒有行禮,態度倨傲。古代封建等級制度森嚴,哪怕是在清朝,依舊如此,所以此事引起雍正的不滿。

烏雅氏雖然此前也只是康熙帝的一個嬪妃,按照史書記載來看,可能還不如宜妃受寵。但今時非同往日,胤禛繼承皇位,烏雅氏成爲皇太后,按照禮儀,宜妃都不該逾越這祖制規矩。

所以,雍正的心裏是很不舒服的,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你不把我放在眼裏,那我也不會讓你過得舒服。

《清史稿》記載:大事方出,朕悲痛切至,心神恍惚,儀文所在,未曾傳知。但衆母妃自應照前遵行國禮。即如宜妃母妃用人挾腋可以行走,則應與衆母妃一同行禮,或步履艱難,隨處可以舉哀。乃坐四人軟榻在皇太后前與衆母妃先後攙雜行走,甚屬僭越,於國禮不合。

雍正便乘機斥責宜妃身邊的下人,故意當衆羞辱宜妃。打狗還要看主人,雍正此番斥責,無疑是在打宜妃的臉。

不僅如此,雍正還故意藉機抓走宜妃的侍奉太監,隨即按上一個買賣生利的罪名,是受宜妃的指示,於是讓內務府查明,給宜妃難堪。就連宜妃身邊子女的奴才,都受到牽連,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包括後來雍正和乾隆帝在尊封或追封先朝妃嬪時,都將宜妃排除在外。想想,有多恨這個宜妃。

康熙帝生前頒有諭旨,在他駕崩後,皇子們可將年長的母妃接回自己家中安置,但他們的母妃每個月都定期要進宮向新皇帝問安。但宜妃自出宮搬到大兒子允祺府中後,都未曾向雍正帝和皇后請安,這就更加引起雍正帝的強烈不滿。

但宜妃也遭受多次喪子之痛,先是次子胤禟被圈禁而死,後來長子允祺病逝。拋開身份,說到底她也是一個苦命的女人。

綜合種種緣由,導致雍正帝和宜妃,包括宜妃身邊親近的人,關係都不好,這也是雍正多次當衆羞辱宜妃的原因。

總體來說,宜妃也是一個苦命的人。康熙帝在世的時候,深受恩寵,還誕下三子,只可惜三個兒子都走在了她的前面。

康熙帝死後,雍正即位,她的生活也是過得舉步維艱,處處受限,還遭新皇多次當衆羞辱,也怪她的命不好。兒子不爭氣沒當上皇帝,不然,她的命運可就不是這樣了。當然,也和她的爲人處世有關,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

參考資料:《清史稿·列傳一·后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