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不宣而南進作戰,朝鮮試圖統一韓國,爲此朝鮮戰爭全面爆發。一開始韓國軍隊在朝鮮的強大攻勢下,節節敗退。然而,就在此時美國人出面了,爲穩固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同年9月,美國介入朝鮮戰爭。原本佔據優勢的朝鮮人民軍,在以美軍爲首的聯軍強大攻勢下,戰局開始發生轉變。而且戰火正一步步向北燃燒,燒過三八線,美國人更是將炸彈投到了鴨綠江邊,公開轟炸中國邊境村莊。


在此背景下,加上朝鮮的請求,同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請求赴朝鮮作戰,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在志願軍入朝作戰前,美軍遠征軍總司令麥克阿瑟曾信誓旦旦地放出話稱,戰爭會在同年的聖誕節前結束,因爲美國人擁有強大的武器裝備,同時軍隊還有豐富的作戰經驗。然而,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打破了麥克阿瑟的幻想。戰爭沒有按照麥克阿瑟的路線去走,而且打的越來越艱難,損失越來越慘重,戰線還被一步一步地南推進,事實證明美軍強大的火力還是抵擋不住支援的攻勢。


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

志願軍入朝作戰後一個月,美軍遭到了嚴重的打擊,戰爭無法推進,而且泥潭越陷越深。爲此,爲了解決眼前的困境,美國高層開始尋求新的解決方法,既然常規力量打不動,是否考慮使用核武器,快速解決戰爭呢?很快美國陸軍參謀長柯林斯便公開發表對中國實施核打擊的威脅論。舉步維艱的麥克阿瑟也忍不住提出對中國和北朝鮮使用核武器的想法,甚至建議在中朝邊境建立起以條核污染線,以此阻擋志願軍的進攻和物資補給。


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

1950年11月3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更是在公開場合發表聲明稱,將考慮在中朝邊境使用核武器,以此來達到快速解決戰爭和重重打擊中國和北朝鮮。然而,杜魯門的公開講話,並沒有嚇到中國。反倒是把歐洲的帶入了恐慌之中,特別是英國和法國,作爲在朝鮮作戰的聯軍參戰國之一。第一個表示反對,美國一旦使用核武器,可能整個歐洲都得遭殃。因爲西邊就是蘇聯,當時的蘇聯已經擁有核武器,歐洲擔心蘇聯發起報復,雖然當時蘇聯的核武器還不足以打到美國,卻能輕鬆攻擊整個歐洲大陸,最終受害的不是美國人,反倒是歐洲,甚至有可能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剛從二戰走出來的歐洲已經疲憊不堪,所以基本都持反對態度。


二戰結束後的歐洲,城市滿目瘡痍

因此,作爲聯軍成員國之一的英國和法國,除了極力反對美國使用核武器以外,也希望朝鮮能夠早日結束,能夠和平結束這場戰爭最好。因爲久而久之,不但將歐洲帶入了恐慌之中,而且在朝鮮的長期作戰也難以取得戰果,這樣僵持下去並不是辦法,後經過一系列的談判。


德懷在停戰協議上簽字

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戰爭雙方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籤下了字。至此,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在這場多國參戰的戰爭中,好在戰爭並沒有繼續擴大,美國也沒有輕易使用核武器,爲此各國才終於鬆下了一口氣,朝鮮問題得到和平解決,歐洲也才減輕了壓力,不用時刻擔心蘇聯隨時都會飛過來的核武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