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生是一場自我的修行,既尋得了自我存在的意義,便只需輕鬆生活,且去感受世間的寬闊與狹隘,體驗人性的美醜與善惡,在經歷中尋找自我、成就自我。這正是莊子所說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更是孟子講的“反求諸己”。

生活中,當我們過分忙碌於俗事俗務、耽溺於情愛糾葛,彷彿充實無比卻又無有絲毫快樂可言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跳脫出來追問自己,活着是爲了什麼?所謂人生的意義又在何處?

信息時代下,翻開書、登入網絡,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念呈現在眼前供我們“挑選”。

就女人而言,你可以選擇尊奉傳統儒家的那套、做一個固守家庭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於家族倫理中尋得幸福與滿足。

你也可以選擇成爲新時代下獨立傲然的女強人、不取悅不依附,在自己的事業中施展抱負。

當然你亦可以選擇一生爲愛翻騰、只爲尋得“一生一世一雙人”的靈魂伴侶,在情愛裏實現自己的價值……

在法律允許和道德不被詬病的前提下,每一種所謂的人生觀都沒有好壞善惡的區別,任何一種活法都值得尊重。

而對於“女人爲什麼活着”這一問題的答案,我想,不只是女人,每個人都應該首先“爲了她自己本身的存在”而活着。

爲了體驗,爲了存在本身,爲了成爲自己

01)、“爲了自己本身的存在”,這聽上去簡單得如同一句廢話;然而,越是聽上去簡單的道理、越是值得我們深思其背後的本質和深意,越是看上去容易的事、越是需要我們謹慎行之。

那麼,當我們回過頭來細細思量,我們的一生中有多少時候是真正在爲了自己而活着呢?

古時候的女子,生下來聽從父母長輩的管教、大了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人、既嫁了人又少不得從夫、相夫教子爲家庭操勞、臨老了又要聽從子女的安排……

當然這是舊時綱常倫理之下對女性的束縛和壓抑,但今時今日的我們有很多人也在用這種方式去約束自己和教育他人。

02)、記得曾看過國外對一些老奶奶的採訪視頻,讓回憶她們過去年輕的瞬間,問她們如果重來一次,會怎樣生活。

其中一個回答我至今猶記在心:如果我現在是一個年輕的女孩子,我會用更多的時間去‘存在(being)’,而不是‘做(doing)’。

所以,人生真正重要的概念是“存在”,讓自己存在於體驗和享受的種種瞬間,存在於世界的寧靜或喧譁,存在於對他人的更友好更善良,存在於能夠放下並引以爲榮。

這種種細碎而真實的“存在”,最終指向的終點是:成爲內心向往的自己並且變得更好。

最漫長的愛,是與自己相愛

而是說,人只有首先追隨自己內心的聲音、成爲獨特的自己,才能真正成人立事、愛或者被愛。

我們很多人,從小更多的被教育做人要周到、要仁義忠孝無私無我,然而,個體的那個自我是被壓抑的、是孤獨的、不被理解的。

這種壓抑和孤獨不僅不利於個體價值的實現,長此以往整個民族的發展也會失去活力。

臺灣美學家蔣勳在《孤獨六講》中有一段話說得極好:“生命裏第一個愛戀的對象應該是自己,寫詩給自己,與自己對話,在一個空間裏安靜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跳與呼吸,我相信,這個生命走出去時不會慌張。”

他告訴我們,生而爲人的那份“孤獨”是指學會和自己相處、相知、相愛,然後成爲一個更爲完整的自己、再走入人羣擁抱世界。

專心過好當下,做好每天分內之事

千百年來,哲學家們並沒能爲他們苦心鑽研的“人生的意義”這一終極命題、尋找到一個普世的答案。

或許,人生的意義就在於個體爲其各自的人生賦予意義;又或許,人生了無意義……與其糾結問題的答案,不如專注當下每一個瞬間,做好每一天分內的事情。

國學大師南懷瑾曾說,“普通人看花,聚精會神,將自己的精氣神,都傾瀉到花上去了。會看花的人,只是半覷着眼,似似乎乎的,反將花的精氣神,吸收到自己身中來了”。

這正是莊子所說的“與天地精神相往來”,更是孟子講的“反求諸己”。

重要的不是外界外物,而是自己的心意如何;能夠時刻關照自己的內心了,也就真正能夠迴歸當下、凝心於此刻眼前之人、手中之事了。

所以,真正有意義、值得一過的生活是:認真做好每一天分內的事情。“不索取無關的遠景。不糾纏於多餘情緒和評斷。”

生命很短暫,真正了悟的人生是時時“向死而生”的人生,而所謂向死而生,意即:當下即是最珍貴。

《菜根譚》有言:“歲月本長,而忙者自促;天地本寬,而鄙者自隘;風花雪月本閒,而擾攘者自冗。”

人生是一場自我的修行,既尋得了自我存在的意義,便只需輕鬆生活,且去感受世間的寬闊與狹隘,體驗人性的美醜與善惡,在經歷中尋找自我、成就自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