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鍾會攻蜀,大軍被姜維擋在劍閣外,劍閣號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他們在此不得前進半步,正要撤軍時,鄧艾獻奇策,偷渡陰平,從陰平入涪城、綿竹,兵臨成都城下,歷史證明他的計劃十分成功,但爲何能這麼容易成功呢?


益州之地,易守難攻,四面環山,想要入蜀只有兩條路可走,鄧艾走的那條,並不是路,只是從理論上可以到達成都的"徑",鄧艾自己也說這是條"邪徑"。成都以北最重要的據點是涪城,守住涪城,則蜀漢在,失涪城,則蜀漢亡,鄧艾此行的目的就在涪城,攻下涪城,則姜維定率軍回撤,這時主力部隊定能破關,但此舉的收穫大大出乎鄧艾的意料,蜀漢這麼多年下來早已腐敗不堪,外人不知道,蜀漢大大小小的官員都是心知肚明,此次魏軍攻蜀,蜀地已是人心惶惶,覺得蜀漢滅亡是遲早的事,這時鄧艾又出現在了蜀漢的後方,給他們製造了一種錯覺,姜維敗了,所以鄧艾才能率軍進攻涪城,不得不說此舉給蜀漢在心理上的打擊是極大的,涪城守將馬邈直接投降了。本來鄧艾遠道而來,補給不足,而蜀漢再怎麼不濟也能湊出上萬的部隊,即使不能打敗他們,堅守城池,拖住他們也是可以的。這下倒好,馬邈的投降讓鄧艾撿到了大便宜,涪城的失陷,使這座城成爲了鄧艾的補給基地。鄧艾部隊從死地中恢復,進可取成都,退可夾劍門。諸葛亮曾說過:"全蜀之防,當在陰平"。看來後代已經把他的話忘在了腦後。


此時蜀軍還有最後一根救命稻草,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演義上記載諸葛瞻有七萬大軍,而鄧艾只有幾千殘軍,但諸葛瞻卻敗了,戰死綿竹,蜀漢最後的希望破滅了,爲何雙方實力相差這麼大,還能敗?實際歷史上兩方兵力是差不多的,鄧艾在佔領涪城後經過休整,兵力達到了兩萬多人,而諸葛瞻整合了部隊大概也只有三萬人不到,但是雙方士兵的素質是相差很大的,鄧艾的兵是身經百戰的老兵,而諸葛瞻的兵是朝廷剛剛湊出來的,包括朝廷禁衛軍都上了,都是沒真正打過仗的,這是最大的差距,而且當時蜀漢上下人心惶惶,把希望都寄託在了諸葛瞻身上,他們要的是一場大勝仗,諸葛瞻本來應該堅守不出的,但考慮到國內民心,意識到只有一戰,方能有希望,但鄧艾也不是庸才,諸葛瞻走錯棋了,導致戰死綿竹,此役過後,成都門戶大開,徹底暴露在鄧艾的兵鋒之下。


所以說,鄧艾偷渡陰平之後,能這麼快滅亡蜀漢的原因不外乎一個字“奇”,此舉完全打亂了蜀國的部署,而諸葛瞻的失敗也是必然的,蜀漢內部的腐化已不是一兩個人能改變的了,歷史的車輪終將向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