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沿着李保國的路繼續走下去,河北萬餘名科技特派員把“辦公室”搬到農民的炕頭上、院子中和大棚裏,做給農民看、領着農民幹、帶着農民賺,讓科技服務更好地滿足農民需求。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做前人沒做過的事,在創新這場“壯麗的探險”中,河北科技工作者一路披荊斬棘。

小時候,很多人夢想成爲“科學家”。

因爲他們的奇思妙想,

讓世界充滿了“新鮮”。

長大後,我們漸漸明白,

並非人人都能成爲科技工作者,

但科學家們鍥而不捨、勇攀高峯的精神,

仍無時無刻不在激勵着我們。

今天是第四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

爲建設科技強國“添磚加瓦”,

河北也有這樣一羣默默奉獻的人!

—01—

他們,是“點石成金”的“科技財神”

李保國(前左)在河北省內丘縣崗底村向村民講解果樹修剪知識(2016年1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 攝

35年如一日紮根太行山,他俯下身子爲羣衆脫貧覓出路,用科技把荒山禿嶺拋進歷史,把綠水青山留給未來;

每年進山“務農”超過200天,他喫着饃就白開水當餐飯,用擔當讓貧窮困苦成爲過去,讓富裕文明漸成現實。

他就是河北農業大學已故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開創山區扶貧新路的太行山上“新愚公”。

河北農業大學科技特派員(右二)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面對面交流,開展春季管理技術培訓。 河北省科技廳供圖

沿着李保國的路繼續走下去,河北萬餘名科技特派員把“辦公室”搬到農民的炕頭上、院子中和大棚裏,做給農民看、領着農民幹、帶着農民賺,讓科技服務更好地滿足農民需求。

2020年初,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等13個縣和涿鹿縣趙家蓬區退出貧困縣,至此6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河北歷史上首次消除區域性整體貧困。

—02—

他們,用河北智慧推進“中國創造”

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冷軋板帶裝備及工藝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學術帶頭人、燕山大學副校長張福成(左二)。 資料圖

中國鐵路經過6次大提速,終於飛馳駛進了高鐵時代。然而,想讓火車跑得快可不是“踩腳油門”那麼簡單:高速、重載、跨區間無縫鐵路……這些都是橫亙在科研人員眼前的“大山”。

實驗、失敗,再實驗、再失敗……大膽創新、勇於嘗試、決不放棄,20多年來,他突破了高速重載鐵路全線無縫瓶頸、顛覆了美國爆炸預硬化高錳鋼轍叉技術標準……

他就是華北理工大學校長張福成,靠創新煉出一爐“中國好鋼”。

圖爲孫晨華在工作中。 中國電科54所供圖

人們常用“通天蓋地”來形容衛星通信的神通廣大。在這個技術制高點上,歐美國家比我國起步早了幾十年。

縮小“起跑線”上的差距,她“5+2”“白+黑”地連軸轉,提出並確定我國第一套MF-TDMA及MF-TDMA/FDMA融合衛星通信體制;主研並創建我國首個衛星移動通信運控體系,爲系統面向30萬用戶提供運營級服務奠定基礎……

她就是中國電科集團首席專家、54所副總工程師孫晨華,讓衛星通信走向“中國創造”。

在創新引領中加快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2019年,數字經濟、氫能源、電子紙、大健康……河北一個個新興項目加速落地,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快於規上工業增速4.7個百分點。

—03—

他們,爲科學研究“夯基壘石”

工作中的田永君。 資料圖

怎樣尋找更硬的新材料?過去,科學家們只有合成出來後才能進行比較,需要耗費大量的人、財、物等資源。

挑戰不可能,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最終一篇發表於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的文章,解決了“硬度定量預測”這個學術界公認的難題:“不必事先合成,我就知道誰比誰硬。”

他就是燕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田永君,沉心20年終於揭開“硬度的面紗”。

2018年7月12日,趙治海(中)與他的學生們在張雜谷試驗田裏查看長勢。 河北日報記者耿輝攝

40年找到一顆好種子,背後同樣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定力。

上世紀80年代,張家口穀子種植近200萬畝,畝產卻不足140公斤,許多以種穀爲生的農民掙扎在貧困線上。他帶領科研團隊一遍遍篩選、一天天重複,最終收穫了穩居世界畝產第一的“張雜谷”。

他就是張家口市農科院穀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靠一粒種子幫農民端牢了手中的飯碗。

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做前人沒做過的事,在創新這場“壯麗的探險”中,河北科技工作者一路披荊斬棘。2019年,全省投入研發經費499.7億元,增幅超過10%,攻關核心技術、加強原始創新,河北正跑出加速度。

他們的名字還有很多:杜彥良、劉玉嶺、王新東、盧慶國、李金來、李振江……一項項“硬核”科技成果背後,都凝結着他們的心血與汗水。

他們,就是燕趙大地上最閃亮的“星”!

(編輯 | 張懷琛 張宇昊 美編 | 張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