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軍而言,2021財年度的國防預算的申請無疑是最近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雖然7054億美元的國防部預算相比2020財年的7180億美元只減少了126億美元,相當於總預算規模的不到2%,但具體到各軍種的各個項目,就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了,比如美國少數進度落後中俄的武器——高超聲速武器。

    ▲ 雖然技術能力上中美俄是各有所長,實際型號上美國落後倒是沒得爭辯

    按照最新的消息,美國空軍剛剛決定砍掉其手頭兩個空射高超聲速武器項目中的一個,以便集中資源儘快完成活下來的那個項目。而在“高超聲速常規打擊武器計劃”(HCSW)和“空射快速反應武器”(ARRW)項目中,名稱比較複雜,念起來也更加拗口的前者如今成了倒黴蛋。

    ▲ 活下來的是ARRW,也就是AGM-183A

    這兩個項目從時間上來說都屬於啓動不久的新項目。ARRW在2018年8月才正式由美國空軍授出合同,交由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承包,合同價值4.8億美元,計劃在2021年11月30日之前完成項目的設計審查、測試和生產準備活動。其計劃投入實用的第一個型號,便是計劃在美軍的各種戰略轟炸機(B-52、B-1B、B-2以及未來的B-21)上裝機使用,於2019年6月13日在B-52戰略轟炸機翼下進行了掛載飛行試驗的AGM-183A高超聲速導彈。

    ▲ 掛飛可不是真打導彈,但是可以拍照,也就有了一點威懾意味

    至於這次被砍掉的HCSW雖然開發歷史比ARRW長一些,也是美國空軍在2018年4月才授出給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新合同,合同價值9.28億美元,計劃在2022到2023年之間將這款高超聲速導彈達到可實用的狀態。不過由於該彈至今沒有公開露面,因此外界對該彈的具體情況知之甚少,甚至連該計劃的目標是研製一款高超聲速巡航導彈還是高超聲速助推滑翔導彈都沒達成一致,唯一可知的是該彈計劃能夠在美軍的戰鬥機等戰術飛機上攜帶。

    ▲ 如果這是個巡航導彈,那最後的樣子很可能就是X-51這樣

    出現砍掉HCSW這種情況,對美國空軍而言實屬迫不得已——2020財年美國空軍在高超聲速武器原型研製中的投資有5.76億美元,而2021財年這一金額下降到了3.82億美元,削減了大約1/3。如此大量的經費減少確實沒法讓兩個項目都繼續推進,而考慮到要儘早把美國自己的高超聲速武器送到美國大兵的手中,美軍最後砍掉的那個HCSW項目是二者之中進度比較慢的產品。而剩下的ARRW項目,按照美軍目前的計劃,在2022財年就要形成早期作戰能力。

    ▲ 畢竟俄羅斯的“匕首”飛來飛去很久了

    之前施佬曾經介紹過高超聲速武器目前大致的高、中、低三擋技術水平,而美國空軍的HCSW和ARRW基本上就屬於技術上比較典型的“高低搭配”:HCSW如果是一款巡航導彈,那就是是目前的高超聲速武器中技術難度最高的一種,即使用吸氣式超燃衝壓發動機實現持續的高超聲速飛行的一款巡航導彈,其優點在於機動範圍大,命中精度高,且航路規劃多樣性強;如果是一款高超聲速助推滑翔導彈,那麼其技術水平可能類似東風-17,也可能和ARRW也就是AGM-183A一樣,是一款在技術上相對簡單,藉助固體發動機達到高超聲速,同時使用雙錐體彈頭獲得高升阻比,並在一定範圍內進行機動的空射彈道導彈。

    ▲ 按照外界的猜測,轟-6N機身下掛載的武器,很可能也是類似的

    如此一看,砍掉HCSW而保留簡單的ARRW的原因也就十分明白了:在預算遭到削減,而與中俄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競爭又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美國還偏偏罕見地處於實用型號和產品暫時空白的落後位置。在這樣的情況下,優先保障技術簡單的產品研發,儘快將其交付部隊投入戰備值班,解決美國空軍高超聲速武器的“有無問題”。在這一點上,技術簡單、安裝平臺寬鬆且進度更快的ARRW能活下來似乎並不意外。這有點像美國在1950年時因爲戰時艦隊防空需要凍結了新型艦空導彈的研製,專注於已經成型的“小獵犬”的實用化一樣,在某些特殊時期,實用的武器裝備要比研製中更先進的武器來的更重要。

    ▲ 從對實用型武器的渴求,也能看出美軍在這一領域受到的壓力之大

    根據掛飛試驗的照片來看,有網上的估測認爲AGM-183A的長度在6.5米左右,但在去年9月一張B-1B進行地面展示高超聲速導彈的照片裏,另一枚用於演示的導彈模型如果是AGM-183A,則其彈長不應該超過B-1B的後部彈艙尺寸,即在5.5米以內。相比另一款已經公開露面的空射高超聲速武器——俄羅斯的“匕首”據推測7.2米的彈長要短不少,如果二者的技術水平相當,那麼AGM-183A的射程可能還要短一些, 但考慮到美國戰略轟炸機較大的彈艙,能夠一次性攜帶更多的導彈,其作戰的打擊效果也許並不會比“匕首”太差。

    ▲ 按照外國軍事分析人員的分析,AGM-183A的彈長有6.5米

    ▲ 但如果要塞進B-1B的後彈艙,其長度就得控制在5.5米以內

    當然AGM-183A的尺寸對於戰術飛機而言顯然還是太大了,在美軍看來,更加理想的高超聲速武器不僅要能夠廣泛裝備空海軍的戰術飛機,最好還能夠裝備到五代機的彈艙裏去。當然這對於當代的技術而言,這樣的高超聲速武器暫時還有些難度,即使美軍幾款高超聲速武器概念中比較小型化的版本也只能讓戰術飛機攜帶1-2發。

    ▲ 這個F-35C發射的高超聲速導彈的研製方也是洛馬,定位和HCSW相當接近

    當然對美國而言,使用超燃衝壓發動機的高超聲速導彈項目也不止HCSW,美國先進技術局也同時要求洛克希德·馬丁和雷神兩家公司研製供戰術飛機使用的吸氣式高超聲速武器方案(HAWC),雖然這款已經完成概念設計、製造了樣彈模型的導彈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但從去年透露出的消息看,至少雷神公司的產品在最核心的發動機技術上遇到了困難,無法在2020年底之前進入到飛行試驗狀態。對洛馬而言,HCSW如果是一款滑翔導彈,那麼其整體技術並不會和ARRW有太多的區別,合同終止對其技術探索損失不大,而如果HCSW是一款巡航導彈,那麼即使該彈被叫停,在有HAWC項目保底的情況下,洛馬的超燃衝壓發動機技術也不會中止。

    ▲ 總之對大國而言,各種技術都得來一下,是肯定不會錯的

    不過HCWS被砍的確反映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美軍現在同時上馬的高超音速導彈項目太多了,算上HCSW,美軍至少有6個不同的此類武器計劃,頗有點“一窩蜂”的感覺,這些項目最終有幾個能夠修成正果,無疑對美國眼下在高超聲速武器領域的競爭有着至關重要的影響。

    

    如喜歡本文,點贊並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