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片的展開方向不同,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採取相應的一些辦法,這樣習慣的養成會更有計劃,家長也不會覺得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習慣培養。每一片都蘊含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強制和對抗往往會起到反效果,對此,家長應當採取相對溫和的手段,這樣孩子才願意接受,並主動地去進行改變,約束自己不好的行爲。

本文爲

孩子在小時候生活能力差,這時候父母會在孩子生活中扮演更多照顧的角色,對他們悉心照料,生怕他們遇到自己無法處理的難題。

但很多家長也會擔心長大以後孩子依舊無法獨立,一邊撒不開手,一邊又患得患失,自理能力同樣需要發展的空間,對此家長要有意識培養孩子的行爲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很重要。

催孩子上學是家長最痛苦的事之一,對於有不好習的孩子更是如此,對此小閔媽媽就深有感觸。明天早早起牀給孩子準備早餐,但孩子就是賴牀不起,每天“兵荒馬亂”的日子可不好過。

現在的孩子睡覺越來越遲,睡得晚起的也晚,鬧鐘成擺設,非要父母大吼大叫才肯拖拖拉拉起牀。另外喫飯問題也讓家長看着心煩,一碗飯就着手機才肯喫,不僅如此桌面、地面上還弄得滿地都是,每一次喫完飯都要把餐廳的衛生大搞一遍,這樣的生活對家長來說可真太累了。

不良習慣是自控力差的表現

面對孩子不好的行爲不能只批評孩子“不乖”、“不懂事”,因爲這樣的批評對孩子來說並不能產生使之向好的驅動力,問題的關鍵還在於習慣的養成。

比如喫飯看手機的問題,一開始就杜絕,或和孩子做好約定,看手機可以,但是要在合適的時候,控制時間,很顯然喫飯的時候看手機並不是好選擇。

思想上家長要給孩子更多自由暢想的空間,但行爲上進行一定的約束是很有必要的。不好習慣的形成遠比好習慣養成來的簡單,拖拉、懶散,不好行爲不需要用自控力和他控來約束,一旦放任不管會產生更多的問題。

每一位父母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都會有數不盡的“心酸”。那麼當孩子出現不好習慣苗頭的時候,家長該如何應對呢?

引導行爲,培養好習慣是關鍵。具體方法,家長們不妨參考接下來介紹的“四葉草法則”,從四個角度入手,問題也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難。

“四葉草法則”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每一片都蘊含着不同的教育智慧,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強制和對抗往往會起到反效果,對此,家長應當採取相對溫和的手段,這樣孩子才願意接受,並主動地去進行改變,約束自己不好的行爲。

第一片代表提前的約定,讓孩子心理提前有數;

第二片代表目標制定,有目標纔有方向,否則會缺乏持之以恆的動力;

第三片是有限的選擇,過分強調掌控感會讓孩子心生叛逆,因此有限的選擇是弱化矛盾的不錯方式;

第四片,認可和鼓勵,讓孩子獲得價值感。

一、規矩的意義,提前約定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四片的展開方向不同,家長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採取相應的一些辦法,這樣習慣的養成會更有計劃,家長也不會覺得迷茫,不知道該如何對孩子進行習慣培養。

合理和睦的家庭規則可以爲培養好習慣創造環境,維繫家庭成員行爲規範,也印證了我們的老話“無規矩不成方圓”,好的家教一定需要規則作爲約束

當然家長在其中需要以身作則,否則孩子也會心生想法,在守規矩問題上,家庭成員是處於平等位置的。具體實施,家長可以制定一個簡單的打卡表,對一些簡單的日常生活進行時間規範,並記錄在表格中。

比如今天是否有在鬧鈴響起後起牀,沒有賴牀的情況,晚上是否有按時上牀睡覺,沒有熬夜不睡,再比如喫飯沒有看手機等等。讓孩子每天回顧自己做的一些事,完成的就在表格中打鉤。

這樣一週、兩週下來,行爲習慣就養成了。作爲適當的激勵,家長也可以設置“打卡”獎勵,打鉤超過及格、優秀分別給予一定的獎勵,這樣孩子就不會應付了事,更積極地去做這些事。

遊戲規則的制定家長們也可以開動自己的腦筋,針對孩子的一些喜好或性格來實施。有必要的話,強化家長在這些活動中的參與度,如此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成就感。

此外,當規則制定後不出意外家長會遇到實施難題,比如規則存在不合理,導致孩子的強烈反抗,孩子不配合的情況下後續的工作就很難展開了,對此規則制定的時候要注意,不違背原則性,約定內容不宜超出孩子的能力範圍,適當地和孩子協商其中的細節,這樣才能提高孩子的接受度。

二、制定目標纔有方向

目標設置可以參考SMART原則,這一方法可以廣泛地應用於管理和教育中。具體的:

S意味着明確的制定目標,比如起牀的時間,在鬧鐘響起後,允許稍稍“磨蹭”1-2分鐘,但超過就算沒有完成“打卡”。

M意味着量化目標,最直接的就是考試成績分數的提高,這類量化標準還可以放在家庭教育中,比如說孩子一週內幫忙做家務的次數增加等等。

A是制定計劃要能夠達成,提供努力可以觸摸,而不是讓孩子產生遙不可及,無法達成的沮喪。比如一天背誦一首古詩,一週下來再進行回顧。

R是計劃的可行性,這一內容和以上的可達成性相似,但區別在於可行性是方便執行的基礎,家長在制定計劃問題上不宜把門檻設置地過高。

T時間限制,短期時間限制包括具體行爲的約束時間,以及週期性階段的目標等等,比如一件事的完成進度,一週或半個月看孩子的完成程度,這樣纔不會因爲漫長的時間而導致孩子鬆懈。

三、讓孩子進行自我選擇,激發能動性

給孩子提供可選項,讓孩子在限制條件下做出選擇會讓孩子更有“主人翁”意識,因爲是自己做的選擇,即便遇到困難也會想辦法克服。

而相反的,如果一切由家長代爲選擇,當孩子遇到困難就會心生退卻,並且對父母埋怨,讓孩子進行自我選擇是健康教育,獨立教育的踐行。

當孩子擁有選擇的空間和自由,未來才能一步步適應自己做決定的人生路,減少對父母的依賴,因此在習慣養成問題上,不要忘了初心。

其實說到底還是爲了讓孩子之後更好地獨立,在思想和行爲上皆是如此。制定計劃中孩子在決策、選擇中的參與程度決定了潛能被激發的程度。

四、鼓勵和認同,讓孩子收穫價值感

打卡其實客觀來說可能會出現倦怠,對此有必要提高孩子的積極性,而鼓勵是最好的方式之一,當然誇獎還是講究技巧的。

比如一週總結計劃表中的完成內容,對做的好的地方進行表揚,有缺憾的也要明確指出,詢問孩子在執行中遇到的困難或無法完成的原因。積極的心理暗示是孩子向好的動力。

每個孩子都希望獲得家長的認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層面聯繫,這樣溝通才更有效,父母通過自己的積極情緒來持續強化孩子的行動力,好的習慣也就順其自然地養成了。

表揚要恰到好處不宜漫無邊際,比如“寶寶真棒”、“寶寶最棒”,但是棒在哪兒呢?自家孩子家長都不會吝惜誇讚,但就事論事,尊重事實。

否則很難保證孩子在過度的誇讚下出現認知偏差,盲目自信。成長的煩惱每個人都經歷過,因此作爲過來人,應該要更清楚孩子需要什麼,什麼樣的鼓勵才最具有“力量”。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