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据《搜神记》记载,盗墓者偷偷潜入冯贵人墓穴的行动是非常隐蔽的,当时并没有人知道。《搜神记》中提到冯贵人被盗墓者玷污的事情,里面这样记录:。

在春秋时期“礼坏乐崩”的社会变化之后,厚葬之风兴起,于是盗墓行为益为盛行。这样的社会文化现象,自古就没停止过,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这种墓葬破坏现象仍然遗存到现今。所以,盗墓也被称为“掘冢”,在汉朝属于“奸事”的一种,是违反人伦、容易造成天怒人怨的不道德行为。

其实,历史上还真出现过盗墓过程中行“奸事”,即:盗墓者不仅要抢夺墓穴中的金银珠宝,还要玷污死者人的尸体。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起,都是令人发指的事情:

第一起,吕雉。

汉朝创业者刘邦的妻子吕雉受到了侮辱,她被谁给玷污了呢?原来是赤眉军所为。赤眉军于天凤5年在莒(今山东莒县)起事,首领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与政府军对抗。几年之间发展到数万人,其中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

那时候,赤眉军进入了关中,抢先攻占了长安,并烧毁了那里的皇宫。但是,这还不够,赤眉军将怒火发泄到了西汉帝王的陵墓上。他们冒着大雪赶到了咸阳城附近,把西汉各个皇帝的陵墓都挖了个遍。而吕雉受到盗墓者玷污也是在这个时候,盗墓者除了玷污吕雉外,其她嫔妃也都受到了玷污。

第二起,刘华妃。

唐玄宗的刘华妃也被盗墓者糟蹋过,根据记载,盗墓者打开刘华妃的棺盖后,发现刘华妃不仅没有腐化,样貌栩栩如生,连四肢都能弯曲。之后,盗墓者看到她手腕上带着金手镯,瞬间眼冒金星,残忍地将刘华妃的手砍断,取下了金手镯。

而且,这些盗墓者还比较迷信,他们担心刘华妃会将此事托梦给她的儿子李琮。于是,就将她的舌头割了下来,让她即使托梦也说不了话。此外,盗墓者还意犹未尽,他们继续在墓穴中搜集宝物。由于,陵墓中没有放置蜡烛的地方,他们便残忍地将刘华妃竖立起来,将蜡烛插到了她的私密之处。

这可是大唐的妃子,没想到死后竟受到如此侮辱,盗墓者的行为真的是让人发指。而作为刘华妃的丈夫,李隆基肯定没想到会是这样,不然,他肯定会再三加固陵墓的外围。

第三起,冯氏。

汉恒帝刘志的妃子冯氏,她的尸体更被盗墓贼玷污了。其实,比起吕雉、刘华妃二人,冯氏要严重很多,她惨遭盗墓者轮流玷污。《搜神记》中提到冯贵人被盗墓者玷污的事情,里面这样记录:

“冯贵人因病过世,过了七十年后,她的墓穴被人打开,盗墓者发现冯贵人的样貌还像原来一样,只是体温偏低。之后,盗墓者轮流侮辱了冯贵人的尸身,甚至,在此过程中盗墓贼还为此大打出手。因为,冯贵人的尸身被侮辱,所以,她的名声都变得很差了。”

汉恒帝刘志是东汉的第十位皇帝,他的皇后是窦氏。当时,外戚专权,梁冀毒死了年仅九岁的汉质帝后,选了年仅十五岁的刘志为新皇帝。公元146年,刘志登上大位,在位二十二年。在位期间,朝廷政治腐败,使刘志政绩一般,且从不肯听大臣们的劝谏。

后来,他因为醉心淫欲,年纪轻轻就过世了,葬在了宣陵。史书记载,刘志有嫔妃五六千人,而冯贵人便是其中之一。依据《搜神记》记载,盗墓者偷偷潜入冯贵人墓穴的行动是非常隐蔽的,当时并没有人知道。但后来,却是如何曝光的呢?可以说,还是这些盗贼们内斗的结果。

当时,他们争先恐后跟冯贵人发生关系,为了此事竟打了起来,造成了流血事件。而且,因为他们动静太大,引来了官兵,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

当然,这伙盗贼也没能逃过制裁。

然而,《搜神记》记载的这则故事的真实性却经不起推敲。

因为,盗墓者挖坟的时间是汉灵帝时期,汉灵帝是汉章帝的玄孙。当时,刘志的后宫虽然有佳丽三千,但却没有人为他生下儿子。所以,在刘志死后,他的皇后窦氏升为皇太后,迎刘宏为新皇帝。但是,由于新皇帝年幼,窦氏效仿吕雉,临朝听政,帮助小皇帝做决定。

之后,刘宏做了二十二年的皇帝,于公元189年过世。按照书中的记载,冯贵人是死后七十年坟墓被盗,可以推测,她的过世时间在公元119年之前。但这个时候,刘志还没有当皇帝,甚至,都没有出生。由此,可以看出,《搜神记》的内容是荒唐的,也是不可信的。

然而,冯贵人的尸首遭到玷污,却是真实存在的。

《资治通鉴》里记载:熹平元年六月,窦太后因病过世。当时,窦氏家族获罪全族下狱,大臣们便讨论窦太后的葬礼是不是需要大办。有人提议,让窦太后以贵人的身份下葬,陵墓的规模也按照贵人的规模来办理,与冯贵人葬在一起。但是,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他们反对的理由,就是冯贵人的尸身受到过玷污,灵魂受到了污染,这样的人不可以跟当过太后的窦氏葬在一起。原文中有这么一句:“冯贵人魂灵污染,且无功于国,何以上配至尊!”由此可见,史书中确实提到了冯贵人遭到盗墓者玷污的事情。

此外,在现在医学看来,玷污尸体肯定是一种变态行为,而受害者大多是女性。可见,这些盗墓者不仅有怪癖,还有扭曲的心理,理应受到世人的唾弃。

参考资料:

【《搜神记》、《史记·吕太后本纪》、《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一·唐纪二十七》、《后汉书·卷七·孝桓帝纪第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