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搜神記》記載,盜墓者偷偷潛入馮貴人墓穴的行動是非常隱蔽的,當時並沒有人知道。《搜神記》中提到馮貴人被盜墓者玷污的事情,裏面這樣記錄:。

在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社會變化之後,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爲益爲盛行。這樣的社會文化現象,自古就沒停止過,從考古資料可以看出這種墓葬破壞現象仍然遺存到現今。所以,盜墓也被稱爲“掘冢”,在漢朝屬於“奸事”的一種,是違反人倫、容易造成天怒人怨的不道德行爲。

其實,歷史上還真出現過盜墓過程中行“奸事”,即:盜墓者不僅要搶奪墓穴中的金銀珠寶,還要玷污死者人的屍體。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三起,都是令人髮指的事情:

第一起,呂雉。

漢朝創業者劉邦的妻子呂雉受到了侮辱,她被誰給玷污了呢?原來是赤眉軍所爲。赤眉軍於天鳳5年在莒(今山東莒縣)起事,首領爲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山區一帶爲根據地,與政府軍對抗。幾年之間發展到數萬人,其中主要由農民組成,大多不識字,因此以口頭傳令爲主。

那時候,赤眉軍進入了關中,搶先攻佔了長安,並燒燬了那裏的皇宮。但是,這還不夠,赤眉軍將怒火發泄到了西漢帝王的陵墓上。他們冒着大雪趕到了咸陽城附近,把西漢各個皇帝的陵墓都挖了個遍。而呂雉受到盜墓者玷污也是在這個時候,盜墓者除了玷污呂雉外,其她嬪妃也都受到了玷污。

第二起,劉華妃。

唐玄宗的劉華妃也被盜墓者糟蹋過,根據記載,盜墓者打開劉華妃的棺蓋後,發現劉華妃不僅沒有腐化,樣貌栩栩如生,連四肢都能彎曲。之後,盜墓者看到她手腕上帶着金手鐲,瞬間眼冒金星,殘忍地將劉華妃的手砍斷,取下了金手鐲。

而且,這些盜墓者還比較迷信,他們擔心劉華妃會將此事託夢給她的兒子李琮。於是,就將她的舌頭割了下來,讓她即使託夢也說不了話。此外,盜墓者還意猶未盡,他們繼續在墓穴中搜集寶物。由於,陵墓中沒有放置蠟燭的地方,他們便殘忍地將劉華妃豎立起來,將蠟燭插到了她的私密之處。

這可是大唐的妃子,沒想到死後竟受到如此侮辱,盜墓者的行爲真的是讓人髮指。而作爲劉華妃的丈夫,李隆基肯定沒想到會是這樣,不然,他肯定會再三加固陵墓的外圍。

第三起,馮氏。

漢恆帝劉志的妃子馮氏,她的屍體更被盜墓賊玷污了。其實,比起呂雉、劉華妃二人,馮氏要嚴重很多,她慘遭盜墓者輪流玷污。《搜神記》中提到馮貴人被盜墓者玷污的事情,裏面這樣記錄:

“馮貴人因病過世,過了七十年後,她的墓穴被人打開,盜墓者發現馮貴人的樣貌還像原來一樣,只是體溫偏低。之後,盜墓者輪流侮辱了馮貴人的屍身,甚至,在此過程中盜墓賊還爲此大打出手。因爲,馮貴人的屍身被侮辱,所以,她的名聲都變得很差了。”

漢恆帝劉志是東漢的第十位皇帝,他的皇后是竇氏。當時,外戚專權,梁冀毒死了年僅九歲的漢質帝后,選了年僅十五歲的劉志爲新皇帝。公元146年,劉志登上大位,在位二十二年。在位期間,朝廷政治腐敗,使劉志政績一般,且從不肯聽大臣們的勸諫。

後來,他因爲醉心淫慾,年紀輕輕就過世了,葬在了宣陵。史書記載,劉志有嬪妃五六千人,而馮貴人便是其中之一。依據《搜神記》記載,盜墓者偷偷潛入馮貴人墓穴的行動是非常隱蔽的,當時並沒有人知道。但後來,卻是如何曝光的呢?可以說,還是這些盜賊們內鬥的結果。

當時,他們爭先恐後跟馮貴人發生關係,爲了此事竟打了起來,造成了流血事件。而且,因爲他們動靜太大,引來了官兵,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

當然,這夥盜賊也沒能逃過制裁。

然而,《搜神記》記載的這則故事的真實性卻經不起推敲。

因爲,盜墓者挖墳的時間是漢靈帝時期,漢靈帝是漢章帝的玄孫。當時,劉志的後宮雖然有佳麗三千,但卻沒有人爲他生下兒子。所以,在劉志死後,他的皇后竇氏升爲皇太后,迎劉宏爲新皇帝。但是,由於新皇帝年幼,竇氏效仿呂雉,臨朝聽政,幫助小皇帝做決定。

之後,劉宏做了二十二年的皇帝,於公元189年過世。按照書中的記載,馮貴人是死後七十年墳墓被盜,可以推測,她的過世時間在公元119年之前。但這個時候,劉志還沒有當皇帝,甚至,都沒有出生。由此,可以看出,《搜神記》的內容是荒唐的,也是不可信的。

然而,馮貴人的屍首遭到玷污,卻是真實存在的。

《資治通鑑》裏記載:熹平元年六月,竇太后因病過世。當時,竇氏家族獲罪全族下獄,大臣們便討論竇太后的葬禮是不是需要大辦。有人提議,讓竇太后以貴人的身份下葬,陵墓的規模也按照貴人的規模來辦理,與馮貴人葬在一起。但是,有人提出了反對意見。

他們反對的理由,就是馮貴人的屍身受到過玷污,靈魂受到了污染,這樣的人不可以跟當過太后的竇氏葬在一起。原文中有這麼一句:“馮貴人魂靈污染,且無功於國,何以上配至尊!”由此可見,史書中確實提到了馮貴人遭到盜墓者玷污的事情。

此外,在現在醫學看來,玷污屍體肯定是一種變態行爲,而受害者大多是女性。可見,這些盜墓者不僅有怪癖,還有扭曲的心理,理應受到世人的唾棄。

參考資料:

【《搜神記》、《史記·呂太后本紀》、《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一十一·唐紀二十七》、《後漢書·卷七·孝桓帝紀第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