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孫權和孫泰揮師進攻合肥時,滿寵希望率兵支援合肥城,沒想到魏明帝曹睿竟說完全沒必要。在孫權的一生中,他最希望攻取的兩塊土地,便是合肥與荊州。

建安三年(198年),孫策又向漢廷貢獻禮物。漢廷任命他爲討逆將軍,封爲吳侯。孫策因此在輿論上得到了漢政府的承認。

之後,僅用了短短的三、四年時間,孫策就迅速削平了大量的割據勢力,佔有了吳郡、會稽郡、丹陽郡、廬江郡和豫章郡,基本上控制了揚州的廣大地區,爲孫吳立國奠定了基礎。他不僅是當時幾大政治軍事集團中實力發展最快的一個,而且是魏、蜀、吳三國創業者中最年輕的一個。

可以說,孫權父兄孫策的死,是東吳勢力最大的遺憾。

根據文獻的記載,孫策外出遊獵時,被一個無名小卒暗殺了。對於一個叱吒風雲的人物來說,這樣的死法顯然是一種莫大的悲哀。至於父親孫堅的死,則更是憋屈,他竟死在一支莫名其妙的冷箭上。當時孫堅的死敵是黃祖,而黃祖的勢力遠遜於東吳。雙方短暫交手後,黃祖兵敗,撤入山林。

在撤退的過程中,士兵向追兵射出一支冷箭。這支冷箭射中孫堅的概率就像中了頭獎一樣,偏偏運氣使然,這一箭剛好終結了孫堅的性命。說起來,這黃祖的來頭倒也不小。劉表來到荊州任職時,先後多次分封當地的地主,從中提拔了一大批貴族。根據黃祖的姓氏推斷,他可能出自名門黃氏。

黃氏家族最出名的人物,應該就是“二十四孝”中的黃香了。

“扇枕溫衾”這個典故的主人公便是此人,黃香的母親死得早,他的父親一把屎一把尿地將他拉扯大。黃香非常孝順,在三伏天用扇子幫父親扇涼炕蓆,三九天則幫父親暖被窩。顯然,此舉是孝子之行。不過,在禮教興盛的漢朝,類似的孝子不勝枚舉,爲什麼黃香有機會躋身史冊呢?

這還要歸功於他成了漢和帝一朝的尚書郎。

畢竟,一個顯貴人物,史官必然要爲其開碑立傳。所以,黃香的這段早年經歷,便被收錄進了孝經,成爲後人敬仰的典範。黃氏自黃香之後開始發跡,劉表坐鎮荊州期間,黃祖擔任了江夏太守。針對東吳的侵略,黃祖陷入了被動,且戰且退。

根據史料的記載,從公元199年到207年這八年時間裏,黃祖先後五次與孫吳開戰。不過,戰爭的結果顯而易見,均以黃祖失敗撤軍而告終。當然,除了公元199年的那場戰爭,黃祖的對手是孫策之外,其餘的戰爭均是與孫權對壘的。

作爲黃祖的敵人,孫權自然不會給他太高的評價:“祖宿狡猾,爲表腹心,出作爪牙,表之鴟張,以祖氣息。”在這爲期八年的戰爭中,東吳雖然一再得勝,但推進的步伐十分緩慢。可以說,在這八年的戰爭中,孫權最大的收穫就是得到了甘寧這名人才。

甘寧頗有遠見,以荊州作爲落腳點進攻巴蜀的戰略方針,在當時只有三個人想得出來:一個是諸葛孔明,一個是與孔明並肩的周瑜,還有一個便是甘寧。得到甘寧,堪稱東吳之大幸。然而,爲何擁有周瑜、甘寧這兩位大才的東吳,終究比劉皇叔慢了一步,沒能完成先佔荊州再奪巴蜀的願望呢?

可以說,這一切都是命運使然。

劉皇叔用積累了半生的聲望開始了一場豪賭,從劉璋手中強佔荊州城,終於有了與其他兩位大軍閥一較高下的資本。雖然,很多史學愛好者覺得這起事件中,劉璋引狼入室之舉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筆者仍認爲裏面的運氣成分佔比更多。

公元208年,劉表病入膏肓,他的兩個繼承人劉琦和劉琮開始算計老爹的基業。劉琦是大兒子,所以,劉表的老部衆均對其鼎力支持,但劉琮的夫人卻是蔡氏的千金,他亦有荊州望族撐腰。值此之際,孫權決定趁機解決東吳的老對頭黃祖,爲父親報一箭之仇。

在接下來的戰爭中,東吳高歌猛進,一舉擊殺了黃祖,取得了勝利。不過,此時的孫權仍慢一步,沒能取得江夏。當時諸葛亮已洞悉局勢,他幫助處於弱勢的劉琦取得上風,鞏固了江夏的防務,擴充了蜀漢的實力。可以說,此舉對於赤壁之戰的結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正因爲有了江夏這個籌碼,劉皇叔才得以逃過曹魏的追擊,也拿到了與孫吳聯盟的通行證。後面發生的故事,我們都比較熟悉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赤壁之戰爆發,孫劉聯盟取得了全面勝利。不過,這場戰爭雖然以勝利告終,但孫吳卻喫力不討好,僅拿到了江夏一隅作爲戰利品。

毫無疑問,戰利品分配問題加劇了蜀、吳之間的矛盾。當然,誘發兩國直接陷入冷戰階段的,還是荊州城。爲了得到這座城池,孫吳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周瑜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費盡九牛二虎之地,這纔打下這座兵家必爭之城。然而,在“借荊州”的騙局上演後,孫吳竟失去了荊州這塊無比珍貴的戰略要地。

所以說,若不是失去了荊州,恐怕三國的歷史會被改寫。

在孫權的一生中,他最希望攻取的兩塊土地,便是合肥與荊州。爲了達成這一目的,孫權的絕大多數軍事方針都是圍繞着兩地而進行的。孫權的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打一場防守反擊戰。所以,在赤壁之戰進入到白熱化時,孫權的另一路主力軍,正行走在圍攻合肥的路上。

從戰略位置來看,荊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長江是一道很難逾越的天險,也是東吳最重要的屏障。正因爲曹操佔據荊州,這才能以此地爲根基入侵江東。若非如此,赤壁之戰根本打不起來。相比之下,合肥的戰略地位就沒有那麼明顯了。不過,不明顯卻不意味着不重要。

想要奪取江東,曹操完全可以換一種思路,由合肥作爲跳板。簡而言之,就是自淮水調兵,與孫吳水師正面開戰,而合肥則可以作爲陸軍進攻的根據地。兩路夾擊之下,東吳建業岌岌可危。因此,對於孫權本人而言,這兩座城池是足以決定孫吳命運的要地。

而他這一生最大的閃光點,就是從曹老闆的手裏拿下了荊州城。得荊州,算是孫權生平最大的榮耀,但因爲這座城池又在其手中失落,所以,輝煌的戰績變得毫無意義,我們也沒必要重提。

接下來,我們不妨着重分析一下合肥之戰。

這場戰鬥,最大的受益人是曹操麾下的名將張遼。這個人,粉碎了孫權對合肥的所有幻想,徹底將東吳崛起的希望扼殺在搖籃中。

第一次合肥之戰,雖然名爲赤壁之戰的策應,但對於孫權來說卻是實現人生理想的最佳時機。要知道,赤壁之戰時期的合肥城中僅有守軍數千人,這座城的守備力量從未如此空虛。

然而,孫權沒有抓住這次機會。

第二次合肥之戰,發生於公元215年。不過,早在公元213年,由於此前孫權奇襲合肥險些成功,所以此地的防務得到了曹操的重視。在加強了濡須塢的防禦工事的同時,曹操還將愛將張遼、樂進、李典留守此地。

在聊起這場戰爭的結果時,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雙方的兵力對比。

當時的孫權已和蜀漢談判完畢,手中可調度的兵馬在十萬左右。留守在荊州的張遼等人,麾下僅有七千名守軍。十萬對七千,以常理度之這場戰爭孫權落敗的可能性幾乎爲零。

然而,奇蹟往往發生在這種時候。

在大軍進攻合肥城的前一天晚上,張遼親率八百名“特種兵”,在孫吳主力軍中幾番衝殺,隨後揚長而去。這場戰爭之前的“開胃菜”,讓吳軍士氣大打折扣。

接下來,就是爲期半個月的攻城戰。十萬名吳軍雖猛,但他們卻拿固若金湯的合肥城毫無辦法。值此之際,孫吳士兵的士氣逐漸變得低迷。

沒過多久,軍營中瘟疫蔓延,雪上加霜的處境進一步降低了吳軍取勝的可能性。無奈之下,孫權只能領兵撤退。

不得不說,孫權絕對是孫氏家族的另類。不同於他的父親和兄長,孫權的作戰經驗少得可憐。十多倍的兵力差距,竟讓孫權鬆懈了防備。

或許孫權忘記了,史上曾發生過無數次以少勝多的戰爭。吳軍做夢都沒想到,竟有張遼這樣悍不畏死的猛將。逍遙津一戰中,孫權險些喪命。若非他手下有淩統、甘寧兩位強將,恐怕孫權早已魂歸天際。

至於歷史上發生的第三次合肥之戰,更能顯示出孫權軍事能力上的不足。這一點,從魏明帝的態度上便可見一斑。孫權和孫泰揮師進攻合肥時,滿寵希望率兵支援合肥城,沒想到魏明帝曹睿竟說完全沒必要。果不其然,不是曹睿小瞧孫權,而是他的確沒有那個實力。

所以,第三次合肥之戰,再次以吳軍失敗落下帷幕。

爲什麼不論是熱愛小說的讀者,還是研究三國正史的歷史愛好者,對孫權的研究都比較有限呢?就是因爲孫權就是個不折不扣的二世祖,他的能力遠遜於孫堅孫策,更無法與他的對手曹操劉備比肩。歸根結底,自孫堅、孫策戲劇性地死於小概率事件那一刻起,屬於孫吳的時代就已經結束了。

以孫權的能力,根本沒有辦法帶領孫吳崛起,只能坐喫山空,讓父兄留下的基業行將就木。哪怕有周瑜、陸遜等人才,也無法讓孫吳匹敵蜀、魏。

公元280年5月1日,王濬所率的舟師首先抵達石頭城下,吳大帝孫權之孫孫皓自知大勢已去,反綁雙手,抬着棺材到西晉軍門前去投降。交州刺史陶璜堅守不降,孫皓寫親筆信相勸才降晉。西晉朝廷封孫皓爲“歸命侯”。孫吳滅亡,西晉實現了統一。

參考資料:

【《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