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然而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奧匈帝國內部民族衆多,語言混雜,一個軍官不可能通曉帝國所有的二十餘種語言,戰爭發展到後期,帝國不斷徵兵,甚至連排長也無法讓他所蒐羅來的那一堆亂七八糟的人都能聽懂他的命令,整個基層作戰指揮趨於瓦解,帝國的主力部隊國防軍變成了一頭患有神經末梢麻痹絕症的龐大怪獸,根本無法正常運轉,更不要說作戰了。奧匈帝國(1867-1918)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中解決辦法。

在歐洲,哈布斯堡是個響亮而高貴的名字,從13世紀末期開始,其家族成員先後出任過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匈牙利國王、波西米亞國王、西班牙國王、葡萄牙國王等,幾乎統治過整個歐洲。哈布斯堡王朝的發展主要是靠聯姻來實現的,其家族成員討厭冒險,他們很少依靠手中的刀劍來擴張家族實力,更多的是依靠婚姻,所以,哈布斯堡家族的名言是:“讓別人去打仗,快樂的奧地利人喜歡結婚。”但是到了十九世紀的時候,哈布斯堡家族在歐洲只剩下了奧匈帝國這一塊領地,儘管如此,奧匈帝國仍然是個大國。
奧匈帝國(1867-1918)是匈牙利貴族與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爭取維持原來的奧地利帝國時所達成的一個折中解決辦法。雙方有各自的首府,奧地利首都在維也納,匈牙利首都在布達佩斯。奧匈帝國的面積在歐洲僅次於沙俄,人口排名第三,前兩個是沙俄和德國。它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內政主要由組成它的11個主要民族之間的商議來決定。這種安排也產生了一些問題,顯然決策過程已經變得繁瑣和複雜,在做出重要決定後不僅要獲得維也納批准,也需要獲得匈牙利布達佩斯方面的承認,而匈牙利總是尋找理由反對任何有可能削弱其在帝國內部地位的變革。奧匈帝國有三個不同的政府,皇帝的中央政府負責陸軍、海軍、外交和對外貿易。身爲奧地利皇帝兼匈牙利國王的約瑟夫,理論上是帝國軍隊的最高統帥,實質上由於帝國已經立憲,君主對戰爭部長的影響力已經不如宰相。一戰爆發的時候,由於約瑟夫已經垂垂老矣,軍令指揮權實質上是由總參謀長在行使,戰爭爆發初中期奧軍慘敗後,軍令指揮權又落到了德國軍事顧問的手中。

1848年歐洲各地相繼爆發革命,部分地區甚至取得了勝利。爲了應對危機,哈布斯堡家族推舉出才華橫溢、躊躇滿志的佛朗茨·約瑟夫出任皇帝。約瑟夫即位的時候只有18歲,他在皇位上共度過了68個春秋。在約瑟夫一世執政期間,奧地利再次走向繁榮。當時歐洲各地民族獨立思想不斷發展,所以奧匈帝國在成立期間不斷有民族起義和其他種族糾紛。但這些矛盾在約瑟夫“開明君主專制”的治理下都被暫時擱置,並且半個世紀以來帝國的經濟不斷發展,國家也實現了現代化。
事實上,一切的繁榮和強大都只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迴光返照。奧地利國內多民族的紛爭和對外戰爭的失敗讓哈布斯堡王朝的勢力不斷的遭到削弱。1859年的意大利獨立戰爭使奧地利失去了在意大利的所有領地。1866年普奧戰爭迫使奧地利退出德意志聯邦,奧地利想建立以自己爲中心的德意志帝國夢就此幻滅,哈布斯堡家族吐出了德意志的各個城邦。內政方面,匈牙利對奧地利的統治也十分不滿,認爲維也納方面總是無故打壓布達佩斯。普奧戰爭結束之後,奧匈帝國北上無望,於是開始努力向東南巴爾幹方面擴展影響力,企圖攫取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退出東歐後留下的以斯拉夫人爲主體的地區,這就使得奧匈帝國和它幾個世紀以來的親密盟友——以斯拉夫人保護者和老大哥自詡的俄國反目成仇。因此,爲了爭奪巴爾幹,帝國不得不把自己綁到德國的戰車上來對抗老牌沙俄帝國。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遇刺,此事成爲一戰爆發的導火索。1916年,約瑟夫一世未能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就離開了人世。之前遇刺的斐迪南大公與妻子索菲亞屬於貴賤通婚,所生子女沒有皇位繼承權,皇儲之位傳給了他的侄子卡爾一世。卡爾一世在四面楚歌中登上了皇位,他年輕氣盛,又在軍隊中擔任過野戰軍官,這使他拿回了部分軍隊指揮權。然而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奧匈帝國內部民族衆多,語言混雜,一個軍官不可能通曉帝國所有的二十餘種語言,戰爭發展到後期,帝國不斷徵兵,甚至連排長也無法讓他所蒐羅來的那一堆亂七八糟的人都能聽懂他的命令,整個基層作戰指揮趨於瓦解,帝國的主力部隊國防軍變成了一頭患有神經末梢麻痹絕症的龐大怪獸,根本無法正常運轉,更不要說作戰了。到了1918年夏,戰事對同盟國越來越不利,此時的奧匈帝國已經無法將這衆多的民族聯合在一起了,其他成員也對帝國喪失了信心。

伴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戰敗的奧匈帝國也隨之解體。1918年,在奧匈帝國瓦解前夕,卡爾一世公開表示:“只要保留皇位,可以放棄一切政治活動。”但建立了共和國的奧地利不再眷戀皇位,卡爾一世全家被驅逐出境,而匈牙利也拒絕接受他們。從此,奧匈帝國的末代皇帝攜全家開始了國外流亡生涯,卡爾一世舉家逃往瑞士,哈布斯堡王朝自1278年以來的統治至此壽終正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