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戰役規模巨大,兩大野戰軍協同作戰,參戰部隊共達23個縱隊、56個師(旅)60萬人,國民黨參戰軍隊達34個軍、82個師80萬人。這次戰役地域遼闊,東西350公里,南北250公里;時間持久,從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達66天。
在整個淮海戰役期間,蘇、魯、豫、皖、冀五省人民全力支前,山東人民更是在“一切爲了前線勝利”的號召下,歷盡艱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人民子弟兵。華東局認真貫徹執行中央軍委、總前委關於後勤支前的指示,發出了“全力以赴,支援前線”的指示,提出了“解放軍打到哪裏,就支援到那裏”的口號。
還在戰役開始前,1948年10月初,華東局就設立了支前領導機構,10月13日,制定出《華野秋季第二戰役支前工作計劃》,對山東各地委、縣委都分配了明確的任務,對於糧食的徵集、加工、調運、分配等都作了細緻的分工,提出了具體措施。11月4日華東局成立華東支前委員會,辦公地點設在魯中南的臨沂城。
在華東支前委員會的具體組織與領導下,山東解放區人民展開了大規模的支援淮海戰役前線的活動。他們全力以赴,做到要糧有糧,要人有人,尤其在保障前線戰爭中糧草供應方面貢獻最爲突出。整個戰役解放軍參戰部隊60萬人,加上支前民工,前線喫糧人數共約150萬人,每天即需糧食、馬料350萬至500萬斤。淮海地區是敵人長期掠奪和連年水災的災荒區域,羣衆生活極苦,糧食負擔力微弱,部隊及民工喫糧主要靠各解放區運輸供給。但前線需要糧食數量巨大,又加上天氣嚴寒,供應線路綿長,運輸十分不便,因此,能否保證前線部隊的糧食供給,事關整個戰役的全局,直接影響着戰役的勝負。
爲此,毛澤東多次強調,“必須統籌解決全軍連同民工一百三十萬人三至五個月的口糧”。爲了完成爲淮海戰役供應糧食的重要任務,華東支前委員會立即投入行動,先從接近戰區的魯中南第四(尼山)、第五(臺棗)、第六(濱海)地區徵調1億斤糧食作爲一線用糧,然後再從渤海、膠東後方調運。在整個淮海戰役期間,山東解放區每天平均運出糧食150萬公斤。
前線需求糧食數量巨大,後方加工軍糧的任務十分緊迫與繁重,渤海區人民爲完成一億餘斤糧食的加工任務,全區28個縣的羣衆日夜奮戰在磨道碾旁。魯中南第六區(濱海區)數10萬婦女於一個月內加工三批軍糧2000餘萬斤,並做到米中無糠無殼,面裏無麩無沙。剛解放的濟南市爲支援前線,完成了5000萬斤糧食的加工任務。
在籌集、轉運糧食的同時,華東支前委員會還籌集副食品,保障作戰部隊的供應。1948年12月16日,中央軍委、毛澤東主席發出命令,要在元旦、春節期間慰勞前線將士每人一斤豬肉,以鼓舞指戰員的戰鬥情緒。爲此,華東支前委員會分兩批從魯中南地區緊急徵調86萬餘斤豬肉,保證了部隊在節日中的肉食供應。由於山東人民及各解放區人民的大力支援,大批糧食、副食給養送往前線,使我軍與以棺木爲柴、烤戰馬充飢的國民黨軍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有效地動搖和瓦解了敵人軍心。
在1949年元旦前後20天中,前來投誠的敵軍達1.4萬多人,相當於敵軍2個師的兵力。
與此同時,山東解放區還承擔了巨大的軍用柴草、各種器材、被服、武器彈藥的供應,以及大量的傷員轉運工作、修路架橋戰勤工作,保障了淮海戰役各種所需。據統計,在整個淮海戰役期間,山東爲了保證前線的給養、作戰物資和傷員的轉運,共出動民工2183398人,佔總支前民工的近半數。在全部隨軍常備民工中,有92%來自山東。共計出動大小車輛333057輛,挑子192357副,牲畜179509頭,船隻3250艘,汽車219輛,轉運傷員51165名,調運糧食5.25億斤(含原冀魯豫區現屬山東菏澤、濟寧、聊城地區6400萬斤小米),柴草4.1億斤,食油726550斤,食鹽839208斤,淮海戰役勝利的豐碑上,將永遠銘刻着山東人民的豐功偉績。
參考資料
【1】《粟裕戰爭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8年版,第641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