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泉州師範學院體育學院院長許月雲認爲:“疫情暴發後,這幾個月時間看似無賽事可辦,但苦練內功的賽事公司可不少,也讓整個行業多了些靜下來思考的時間,反思中國馬拉松過去幾年粗放型發展的弊端和不足,相信這肯定會倒逼未來馬拉松產業的轉型和升級。早在2013年下半年,“線上馬拉松”的概念就開始在中國出現:一是爲了解決熱門賽事報名人數多和賽事規模控制參賽名額之間的矛盾,二是爲了鼓勵更多非辦賽城市人口參與到馬拉松賽事中來。

日前,原定於3月1日舉行的廈門北辰山越野賽發佈公告,將賽事延期至11月29日舉行。

該項賽事是廈門路橋體育的自有品牌賽事,他們期待,在11月的鷺島,拋開一切顧慮,將自己拋向北辰山的青山綠水間。

不過,對於當下的福建馬拉松行業來說,在拋開一切顧慮之前,依然必須在漫長的暫停鍵下等待槍響的一刻。

短期內不可能恢復

除了廈門北辰山越野賽之外,包括龍巖冠豸山國際半程馬拉松、將樂100國際越野挑戰賽、東山島半程馬拉松賽等一系列賽事都發布了延期公告。

據自媒體《馬拉松123》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15日,我省各項馬拉松賽事一共取消2場、延期9場。

“從目前情況來看,馬拉松賽事短期內恢復的可能性不大。”作爲福州國際馬拉松賽的執行方,福建天翔體育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鄭劍強認爲,“一個賽事籌備期需要三個月左右時間,再加上南北方天氣氣候的差異,不是全年都適合舉行比賽。實際上今年留給各個賽事公司辦賽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比賽時間減少就意味着“蛋糕”小了。“延期的大量比賽也可能在復跑後出現密集撞車的情況,國內馬拉松跑者的數量是基本恆定的,密集賽程之下,部分影響力較小的比賽可能出現參賽跑者數量不足的情況。此外,賽事剛剛恢復,很多跑友因爲缺乏系統訓練準備,身體機能和運動狀態大不如前,勢必會讓賽事運營的安全風險增加。”鄭劍強說。

倒逼行業轉型升級

過去五年,我國馬拉松行業發展速度驚人。日前,中國田徑協會聯手果動科技發佈《2019中國馬拉松大數據分析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馬拉松市場延續了自2015年以來的火爆態勢,全年大陸地區共舉辦規模賽事1828場,較2018年增加247場。其中,福建2019年共舉辦了52場規模賽事,比2018年減少了8場,排在全國第12位。

泉州師範學院體育學院院長許月雲認爲:“疫情暴發後,這幾個月時間看似無賽事可辦,但苦練內功的賽事公司可不少,也讓整個行業多了些靜下來思考的時間,反思中國馬拉松過去幾年粗放型發展的弊端和不足,相信這肯定會倒逼未來馬拉松產業的轉型和升級。”

多名馬拉松行業人士也認同,2020年的馬拉松行業可能會重新進入一個洗牌期,而韜光養晦或成爲突出重圍的支撐點。

對於已經在1月初成功舉辦了2020年國內首場雙金賽事廈門馬拉松的廈門文廣體育來說,近期的工作也是圍繞修煉“內功”進行。廈門文廣體育總經理花雲表示,“今年將會對核心賽事項目進行品牌升級再造,另外在賽事5G直播、短視頻、體育會展、賽事運營規範管理等方面,也會有具體的工作規劃”。

線上尋找出口

線下遇阻,一批馬拉松賽事在雲端悄悄“上線”。這種打破空間和人數限制的“雲跑馬”,成爲疫情期間辦賽的最佳方式。

據悉,線上馬拉松是指在馬拉松活動當天,按照活動要求,在任何地點,完成全程/半程馬拉松,即可獲得官方授權的完賽紀念獎牌或賽事獎品或電子完賽證書。

線上賽並非是由疫情催生出的新模式。早在2013年下半年,“線上馬拉松”的概念就開始在中國出現:一是爲了解決熱門賽事報名人數多和賽事規模控制參賽名額之間的矛盾,二是爲了鼓勵更多非辦賽城市人口參與到馬拉松賽事中來。

疫情之下,線上跑也得到了不少跑者的呼應。“儘管在賽事體驗、賽事氛圍以及比賽記憶方面不如線下跑,但這也是未來參加比賽所採取的必要和可行的措施。”鄭劍強說。

戛然而止的賽事,讓追逐馬拉松腳步奔跑的城市和產業鏈都不得不慢下來。但是馬拉松產業長遠來看是向好的,依然是各方的共識。

許月雲認爲,這段時間相關企業剛好可以找準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進入細分領域;對賽事方案進行完善;對線上業務進行開發,“上半年的‘危機’,或許可以成爲疫情結束前的蓄力”。

(東南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