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163場賽事拉動效應超百億,這是上海體育的辦賽密碼

2019年上海舉辦163場體育賽事,國際賽事87項,佔比53.4%;年度賽事現場受衆總計209萬人次;共產生35萬篇次媒體報道;其中最重要的12項賽事帶來30.90億元的直接消費,相關產業的拉動效應超過102.00億元,爲政府帶來的稅收收入累計達7.56億元……

6月1日,在上海體育局發佈的《2019上海市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中,這組體育賽事在2019年創造的社會價值的數據可以說是相當搶眼。

“這個不僅在國內是第一次,在全球也是第一次。這份報告的價值和意義體現在四個方面,它可以客觀評價體育賽事對城市的價值,它還會成爲體育賽事主管部門進行賽事評估規劃的重要依據。”上海市體育局局長徐彬表示。

作爲“上海市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框架體系研究”課題組主要成員,上海體育學院運動與健康產業協同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黃海燕教授從2002年就開始鑽研賽事評估模型和體系,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採訪時,他強調這份報告的價值遠不止於大數據,“從賽後評估到賽前評估,它可以預測賽事在未來對城市的價值,幫助政府培育更符合城市氣質的賽事。”

深度|163場賽事拉動效應超百億,這是上海體育的辦賽密碼

上海馬拉松賽。本文圖片 人民視覺、IC

三個維度評估賽事,網球大師賽影響力最大

對於賽事影響力和經濟價值的評估,在過去二三十年裏,已經越發專業和成熟。按照黃海燕教授的說法,“國外其實在1980年代已經有很多學者在研究,從大概1980年代末,國外的很多賽事都在開展經濟影響的評估,這套體系已經成熟。”

然而,這樣的賽事評估大部分都是針對單個賽事或者單個品牌的系列賽事,鮮有將一座城市的所有賽事放在一起進行評價。

這也是爲什麼《2019上海市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所呈現的數據,對於上海這座城市甚至是整個體育產業都有着不同於以往的價值。

“要公平客觀地評價賽事對於城市的影響,這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過去18年時間,黃海燕教授都在從事賽事評估的工作,而對於2019年上海的163項國際國內賽事,他用了超過半年時間才完成評估。

“我們建立了一個足夠細分的數據模型,然後歸結爲三個重要的緯度,構建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框架體系。”

這三個維度就是關注度、專業度和貢獻度,在整個總分1000分的評估體系中,關注度和專業度各佔350分,貢獻度則佔到了300分。

深度|163場賽事拉動效應超百億,這是上海體育的辦賽密碼

根據報告中的數據顯示,在關注度方面,2019年上海市舉辦的163項國際國內體育賽事引發受衆、媒體的廣泛關注,創造了顯著的傳播效應。

年度賽事現場受衆總計209萬人次,其中參賽選手17萬人次,現場觀衆192萬人次;在專業度方面,這163項賽事中國際賽事87項,佔比53.4%,囊括世界錦標賽、世界盃賽、奧運會資格賽、大師賽和系列賽等國際大賽。

此外,賽事國際化程度加強——38.9%的賽事吸引世界排名前五十的選手參賽,53.5%的賽事採用國際級裁判執裁,26.8%的賽事開閉幕式邀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官員出席。

而在貢獻度方面,以2019年上海市舉辦的12項重大體育賽事爲例,賽事共帶來30.90億元的直接消費(直接經濟效益),相關產業的拉動效應(間接經濟效益)超過102.00億元,爲政府帶來的稅收收入累計達7.56億元。

賽事對第三產業的影響尤爲顯著,拉動效應達61.08億元,佔比59.9%。

在這樣的評估體系下,最終2019上海ATP1000大師賽以986分的評分高居第一,緊隨其後的是2019F1中國大獎賽,以及2019上海國際馬拉松賽。

此外,2019世界高爾夫錦標賽滙豐冠軍賽、2019國際滑聯上海超級盃以及2019上海環球馬術冠軍賽都排名前列,囊括了不同項目的體育競技賽事。

深度|163場賽事拉動效應超百億,這是上海體育的辦賽密碼

2019上海網球大師賽。

大數據,幫助解讀城市體育模塊

“隨着城市國際化水平提升,很多城市要想要建設國際體育之都、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又或者世界體育賽事名城,但沒有一個城市有一套科學的評價體系去看待賽事對城市的價值。”

當被問及爲何要花如此長的時間去研究全年賽事對一座城市的整體影響時,黃海燕教授強調了數據背後所蘊含的深層意義。

“這套影響力評價可以幫助體育行政主管部門更科學地規劃和佈局賽事。在報告裏,我們對所有賽事從整體的區域分佈上進行了衡量,這樣對於未來上海的場館佈局也有長期的導向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份總共100頁的影響力評估報告中,上海16個行政區劃的賽事影響力排名並沒有按照評估分數高低進行排序。

“賽事資源其實和上海整體的場館分佈有着非常密切的關聯。比如說嘉定有上海國際賽車場,那麼賽車的賽事就比較多,影響力也會提升。”黃海燕教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比如虹口區就是以足球爲主要發展項目;而長寧區在未來建設了體操中心,就會圍繞高水平的體操賽事進行發展。”

除了賽事規劃上的指導意義,體育產業對於城市的經濟價值也是這份報告的最大亮點之一。

深度|163場賽事拉動效應超百億,這是上海體育的辦賽密碼

“國外和國內的消費儲蓄方式都很不一樣,所以細分每個賽事的消費模型可以幫助市場去更好地激活資金流入市場。”

黃海燕教授以澳式橄欖球聯賽(AFL)在上海落戶辦賽舉例,“這項賽事在中國並不算熱門,但是它的引入可以讓來滬參賽的球隊帶來幾千名澳大利亞本土的觀衆,一週時間從餐飲、旅遊和住宿幾方面,就可以創造上億元人民幣的消費。”

如果仔細研究這份評估報告,就會發現在每個項目關於經濟影響的數據中,並非只是籠統地給出了直接消費、間接消費或是稅收收入這些傳統的數據。

在“經濟效益貢獻度”的部分,以2019上海ATP1000大師賽爲例,除了11.64億元的直接消費和39.23億元的相關產業帶動效應,報告還給出了旅遊六要素的拉動效應,其中包括“喫”(1.09億元)、“住”(2.54億元)、“行”(5.43億元)、“遊”(1.37億元)、“購”(4.91億元)和“娛”(5281萬元)。

每個賽事拉動經濟各方面的效益不同,比如上海馬拉松就能激發參賽者和觀賽者更好的購物慾望,而F1上海站由於賽場離市區較遠則可以更好地刺激城市交通——“報告對於賽事不同特點的呈現,可以幫助城市更合理地規劃賽事。”

深度|163場賽事拉動效應超百億,這是上海體育的辦賽密碼

2019上海浪琴環球馬術冠軍賽。

預測未來,更好幫助政府“從辦到管”

“越來越多城市開始引進各種國際賽事,特別是一些一次性的國際大賽,但這只是停留在城市辦賽的初級階段。”

對於城市應該如何引進優質的體育賽事,黃海燕教授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國內一些城市辦賽稍顯“急功近利”,在辦賽能力還不夠成熟的情況下舉行一些國際賽事,反而會破壞這座城市在國際體育上的形象和口碑。

正因如此,這份《2019上海市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才顯得更有價值,按照上海體育局的計劃,未來每一年,上海都將發佈這樣的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

“我們希望能從賽後評估到賽前評估,通過賽前評估的模型,進行賽事的可行性分析。”黃海燕教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在這份報告裏,對163項賽事評估分爲了兩種模型:

一種是像世俱杯或者全運會這樣的“一次性賽事”,另一種則是像網球大師賽、F1和上海馬拉松這樣的“長期性”賽事。

“有的賽事可能受衆不多,影響力不像足球和籃球那麼大,但是培育價值非常高,那麼它就會作爲可培育的賽事進行評估,並不會因爲經濟影響相對較小而被放棄。”

黃海燕教授說,賽事確實需要一個培育的過程,從觀賽受衆到大衆對於這個項目的理解,都需要時間去沉澱,因此不能簡單地以經濟價值和影響力作爲衡量。

深度|163場賽事拉動效應超百億,這是上海體育的辦賽密碼

2019F1大獎賽上海站。

“從報告就可以看出,上海一直在培育符合上海氣質的賽事。”黃海燕教授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包括ATP大師賽、F1上海站和上海環球馬術冠軍賽,如今都成爲了上海的名片。按照黃海燕教授的理解,“這些賽事都有資格放進上海的城市宣傳片裏。”

如今,上海以這樣一份《2019上海市體育賽事影響力評估報告》向全世界展示上海體育賽事的價值,並且將在未來每一年成爲一種常態,這或許也是體育賽事市場化的一個重要標誌。

“其實國內的很多城市,辦賽主體還是政府,政府出錢找賽事公司運營,這並不是一個長遠之計。”通過數據分析,黃海燕教授發現,上海的一大部分賽事都是由市場主體進行辦賽,“很多市場主體自己就能拿出申辦費,然後引進賽事。”

“政府從辦賽者的身份逐漸轉變成管理者,讓市場主體去運行賽事,未來的中國的體育產業會更加健康,也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和價值。”(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責任編輯:騰飛校對:徐亦嘉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新聞報料:4009-20-400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