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屆的元規則——

真正賺錢的理財,都是小部分人的事。

哪輪得到敲鑼打鼓,去請你個普通人去喝湯。

你既沒錢,也沒資源,還想一夜暴富,你也配?

1

前兩天,又一知名平臺疑似崩盤了。

衆房寶,一款隸屬於福州市聚寶網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的神奇P2P產品。

這款產品的魔幻之處在於——

用中國人篤信不疑的房產,給搖搖欲墜的P2P大廈,強行增加信任。

衆房寶,號稱平臺裏的信貸合同背後,統統都有房產抵押品。

借貸人跑了沒關係,房子跑不了,大不了賣了房子,大家分錢散夥。

中國人對於房子這件事,真的是充滿熱情。

被爆了無數次大屁眼子,千瘡百孔的P2P,有了房子的背書,突然穿上了信任的鎧甲。

“北到黑龍江,南至深圳”的全國投資人,爭相擠入用房產背書的賺錢大局。

福州的一位方老先生,先後往衆房寶裏放了280萬多萬。

5月18日,衆房寶平臺上的本金和利息全部被凍結,涉及金額超過6000萬。

這僅僅是最近10天的初步統計,更多的投資者還沉醉在“喫高息”的大夢裏。

真實的數值,遠不止這個數。

這場收割大戲,明顯呈現老齡化趨勢:目前統計的受害者,多都是中老年人。

衆房寶的年化利率,從10%-14.9%不等。

這兩年的年輕韭菜們,被P2P連續收割,根部直喊疼。像這種野生利率,精神小夥哪怕用膀胱一看,也知道是收割局。

一場場的毒打中,年輕人都學會了成長。

而中老年人,因爲過去都沉迷在養生局中,對野生P2P的力量,簡直一無所知。

一看到10%以上的高息,大爺大媽的眼睛直冒綠光。

再看到有房產作爲抵押,80歲臥牀不起的王老爺子,都想爬起來,再試一試。

他們不知道的是——所謂的房產抵押證明,不過就是一張紙,再加上一個蘿蔔章。

甚至連蘿蔔章都不用,招個會用美圖秀秀的美工,就能搞定一切。

世道險惡至此,讓從紅色年代裏一路走出來的中老年人,直罵人心不古。

2

野生P2P不可信,野生高息不可信。

萬萬沒想到,濃眉大眼的正規百年大行揮起鐮刀來,也毫不手軟。

2020年5月27日,是“招行錢端事件”的一週年。

理財逾期,平臺實控人被批捕。

涉及9611個家庭、14億人民幣的“甩鍋拉鋸戰”,已經持續了一年,仍有大量投資人沒有拿到本金。

2016年,招行交易部開始轟轟烈烈的推廣“錢端APP”。

當時的口號是,“戰略業務,全力以赴,使命必達”。

有的支行,每週都會拉一次後臺數據,公示每個員工完成了多少戶拉新。

招行各個支行的員工,爲了完成推廣KPI指標,動員了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爲了把自己的推廣二維碼放在櫃檯顯眼位置,員工之間打打嘴炮也是常有的事。

招行還把“錢端APP”的下載宣傳二維碼,放在了招行ATM機上。

2019年5月 招行ATM機“錢端”二維碼(現已失效)

年化利息4%-6%,招行背書。

9000餘位進場錢端的客戶,都是抱着一個想法——

10個點的高息野生P2P有風險,大行背書的低息理財,終歸沒問題吧。

然而,生活的重錘總是出其不意。

2019年5月27日,錢端雷了。

你沒看錯,收益4-5個點的所謂理財,竟然雷了。

錢端說,項目逾期,無法兌付。

招行說,我行與錢端APP只是合作關係,且已在2017年4月終止合作。如今雷掉的錢端,與我行沒有關係。

投資客,跟着錢端一起炸了雷——

原來,我投的並不是銀行理財,而是P2P!

還特麼是,只有4-5個點收益的低息P2P!

你不僅騙了我,還侮辱了我。

一年後,銀保監會實錘招行“違規擴大業務範圍”,白衣騎士“杭州杭深”參與批量處理錢端債權,部分投資人陸續拿回本金。

也有貪婪的老哥,不僅想贖回本金,還想再薅一把利息,遙遙無期的等待着。

回顧錢端事件,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

一旦P2P插上了大行的翅膀,就像鐮刀裝上了發動機。

P2P變成了理財,鐮刀變成了收割機。

在理財屆,連銀行都不可信。

3

時至如今,作爲一個耿直少年,我必須對你說幾句實話。

第一,要學會接受自己就是個平庸的普通人。

這句話不好聽,卻是個比珍珠還真的大實話。

好聽的話,都在各路野生投資大V的嘴裏,隨時準備噴射給你:

帶你賺錢帶你飛,暴擊升階不是夢。

你不是普通人,你只是沒遇到好的賺錢渠道。

純屬放屁!

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都是既沒錢又沒資源的普通人。

既不需要花多少錢,又能暴擊的好事兒,別人爲什麼不留給自己,不留給自己的三姑,不留給自己遠在鄉下的二舅?

憑什麼給你一個資質平庸的普通人,一個沒有任何資源置換價值的普通人?

你要掂量一下自己,你也配?

第二,對於普通人來說,賺錢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

我之前一直強調一個觀點——

普通人,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如何把手頭的工作做好。

下一步,纔是考慮理財和投資。

做生意的,先想辦法把明天的營業額提一提。上班的,先想辦法把明年的工資提一提。

如何精進營收,如何精進技能,這是普通人首先該考慮的事。

我見過無數人——

在幹了十幾年的本行業都被搞得屁滾尿流,卻每天還在想着如何跨行業去暴擊。

結果,被社會一頓毒打。

太多的人覺得工作太累,總想投機取巧,總想着唱着歌喫着火鍋,捎帶腳就能把錢賺了

每天一覺醒來,銀行裏的數字就多了幾位。

醒一醒吧,老哥。

你總想睡一覺就能暴擊。卻往往,在夢中就被某個大哥不知不覺爆了ju。

第三,不會有任何機構和平臺爲你兜底,包括銀行。

很多人一看到國資背景,銀行背書,就認爲背後有人兜底,兩眼直冒綠光。

然而很多所謂“銀行背書”的理財產品,銀行只是代銷渠道。

只管收手續費,出了事兒銀行不負責。

銀行推薦,不等於銀行背書。

任何理財產品,不管是什麼平臺,什麼背景,都沒有替你扛雷背鍋的義務。

賺錢時,會毫不留情的向你收費;

虧損時,會毫不猶豫的向你甩鍋。

從招行錢端事件,到中油寶事件,皆是如此。

第四,理財,是本世紀最大的騙局。

想要搞清楚一個東西是不是騙局,關鍵看你能否看得懂其背後的賺錢邏輯。

但是你現在去翻看各種理財產品的合同和說明,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的事實——

現在各種理財產品,正在故意向讓人看不懂的方向上設計。

越是簡單的事實,越是要繞幾圈。

越是簡單的邏輯,越是用冗長的文字說明。

你越看不懂,就越容易被收割。

你說,高息理財的背後是龐氏。萬萬沒想到,低息理財的背後竟也是P2P。收割機拐了一個彎,連不貪圖高息的穩健理財者,也一網打盡。

到最後,繞了無數圈,只留下四個字——

收益穩健,嗷嗷賺錢!

理財這件事,越來越充滿江湖販子的野生收割味道。

以上四句話,都是被社會毒打悟出來的大實話。

有的話很不好聽,尤其是第一句。

我知道一定會有人不喜歡,認爲自己是投資圈的吳彥祖,理財屆的王一博,既有顏又能賺錢,揣着一肚子理念,等着在資本市場裏無往不利。

沒關係,誰還沒年輕過。

幾年前,誰敢說我是普通人,我一定會跳起來幹他。

被世界暴打幾次,就自然學會做人了。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